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時代真誠的對話(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時代真誠的對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與時代真誠的對話》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與時代真誠的對話

當代著名先鋒派作家余華長篇新作《第七天》今年6月出版以來,在讀者中引起不小反響。大家對這部僅13萬字的作品爭議不休,評說不一,有的說這是一部好作品,有的說這是一部平庸之作,還有的說它是當下社會新聞媒體頻頻曝出的諸如「強拆、賣腎、襲警、火災、地陷、車禍、毒食品、棄嬰」等熱點事件的湊集,是「媒體大拼盤」、「新聞串燒」、「平庸剪報」、「語言小兒科」,創作手法簡單,無多大價值。不過我認為,評價一部作品成功與否,不能僅從其外在創作手法衡量,而要看作者是否是用誠意在寫作,作品是否給我們了心靈的衝擊和思想的啟迪。

本書寫作手法,客觀上講是沒啥問題的。因為眾所周知,現代小說,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已發生深刻變化,即不以講故事為主。很多作家為了用一種更好的方法來描寫、反映、概括這個日益變得複雜、混亂、浮躁、無序、怪誕的世界,展現世界本來面目,紛紛採用徹底迥異於以前所有傳統方法(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的手法來創作。文本表現出「內容龐雜,時空錯亂,人物淡化,形式含混,情節碎片化」等特徵,湧現出一大批在全世界影響深遠的鴻篇巨著,如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薩特的《噁心》、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西蒙的《佛蘭德公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略薩的《綠房子》等。余華在這裡也採用了和上述經典作家一樣反傳統的創作方法,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在為讀者提供更加新穎的文本的同時,盡力用一種最簡潔最巧妙最有力的方式,把當今時代的本質展現出來,讓我們既看到它堅硬無奈的一面,亦感受到它溫柔陽光的一側。甚至好多年過去後,文中所提到的那些新聞事件都杳如黃鶴,讀者還能從他作品中窺探到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特徵,看到芸芸眾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存狀態,從而對社會對體制對文化對歷史進行愈加清醒深刻的認識,為人們更好地生存下去提供一個視角、開闢一條途徑、增加一份自信。

作品僅寫了七天,講的是一個名叫楊飛的普通人,在餐館吃飯突遭火災爆炸意外身亡後七天的見聞。他像茫然無措、漂泊無依的孤魂野鬼似的四處遊蕩,見到一群和他一樣因不同原因死去的亡人。這些人中有他的親人,有陌生者,主要是李青、楊金彪、鼠妹、伍超等幾個。作者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筆法,自然隨意,開合自如地將真實與虛幻、過去和現在、追憶及夢想縫綴在一起,時空交錯,今昔互現,組織情節,鋪排故事,塑造人物,將楊飛與李青的愛情悲劇寫得觸目驚心,將楊飛與養父楊金彪的親情描繪得感人至深,將鼠妹與伍超的情感演繹得令人唏噓。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文中發揮自己一向遊刃有餘地塑造小人物的專長,把處於各種困境中的一個個微末小民心理、行為、情狀、言語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能使讀者清晰感受到他們脈搏和心跳、痛苦和歡樂、憤怒和無奈、期冀和追求。

仔細閱讀《第七天》你還會發現,作者立意高遠,構思奇巧,借屍還魂,通過楊飛這麼一個身雖死而魂未散的人在陰陽兩界的穿梭,勾畫出非常廣闊的生活畫面,提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展示出很多社會人生秘笈。整部作品荒誕成分濃重,反諷意味明顯,情節瑣屑化、碎片化色彩濃郁。作者在文中嵌入報刊、電台、互聯網等媒體報道的「強拆、賣腎、襲警、毒食品、棄嬰、火災、冤獄」等一系列近年來公眾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熱點新聞事件,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真實感和可信性、當下性,凸顯出社會轉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現的種種問題。其頗像200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聞名世界的長篇女性史詩《金色筆記》,將上世紀五十年代冷戰時期國際上很有名的媒體《快報》《政治家》《新政治家》中一些報道原封不動、一字不差地剪貼穿插在作品中,不僅把當時國際政治、國際風雲、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以及杜魯門、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埃德禮等著名政要行蹤及意圖,真實不謬地呈現在全世界讀者面前,還給人一種宏闊感、全球感、縱深感。

第七天]》是余華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兄弟》七年後又一力作,面對無數讀者和網友紛至沓來的評論、爭議、質疑,他果斷站出來力挺自己作品:「假如要列出一部最能夠代表我全部風格的小說,只能是這一部,因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現在,我所有作品中的所有因素,它已經統統包含進去了」。余華還說:「這是我距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

的確,余華在該書中圍繞現實展開的一系列個性化、典型化敘述,緊貼大地,心繫民間,情牽草根,比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與現實聯繫都緊密。且其所涉事件之多,思考問題之深,揭示矛盾之尖銳,反映民生之艱之痛之無奈,也是他另外四部長篇小說《活着》《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所沒有的。這是他與時代真誠的對話,也是他對當今急劇變革的社會頗具深度的形象解讀,更是他對民生的傾情關注。作品自始至終流貫着的那種對底層百姓的悲憫之情,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對世事異象的焦灼感,如俄羅斯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卡拉瑪卓夫兄弟》《白痴》《罪與罰》等不朽名著一樣,震撼人心,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