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1]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 |
荒城懶出門常掩,春氣欲歸寒不斂。 東鄰咫尺猶不到,況乃傍溪潭石險。 風光得暖才幾日,不覺溪山碧於染。 欣然與客到溪岸,衣幘不避塵泥點。 谷花洲草各萌芽,高不迸生如刻剡。 梅花開早今已滿,若洗新妝競妖臉。 柳條前日尚憔悴,時節與催還荏苒。 沙禽翅羽亦已好,爭趁午暄浮翠瀲。 從今物物已可愛,有酒便醉情何慊。 君廚山杏舊所識,速致百壺須灩灩。 心知萬事難刻畫,惟有醉眠知不忝。 預愁酩酊苦大熱,已令灑屋鋪風簟。 |
” |
— [北宋]曾鞏 |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即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九出生,1083年4月30日即元豐六年四月十一逝世,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2],世稱「南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