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營市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東營市基督教堂於2012年5月10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基督教會舉行了聖恩堂獻堂典禮。全市三縣兩區的信徒代表、省內有關地市基督教兩會的負責同工及信徒代表共5000餘人參加了獻堂典禮。東營市委、市政府有關部、委、局、辦及勝利油田黨委統戰部的負責人、市其它愛國宗教團體的負責人到會祝賀,東營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魏秀明在獻堂典禮上講話,山東省基督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神學院李洪玉院長代表省基督教兩會致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任趙元法長老作建堂工作報告。5月11日舉行了獻堂感恩禮拜和文藝演出。

東營市基督教堂是一所規模較大的教堂,總占地面積(包括尚待建設的附屬建築)為20畝。教堂主體建築長48.5米,寬33.5米,高度為40米,總建築面積4933.61平方米。能同時容納2000餘人聚會。

教堂採用中西合璧式的建築方式,既有歐美哥特式的建築風格,又具有中國傳統的會堂形式,頂端建有鐘樓,鐘樓以上是十字架。教堂正面的外梯共有26級台階,兩邊與中間是漢白玉欄杆。從地面到十字架頂端位置的高度是47米。整體教堂外觀氣勢宏偉,榮美壯觀,彰顯着上帝的榮耀。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