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都鎮上莊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都鎮上莊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是晉城市文保單位,屬於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村內保留有從明、清至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曾任過明朝太子太保、隆慶年間刑部尚書、萬曆年間吏部尚書的王國光故居,占地面積4000平方,建築風格迥異,陽台式的樓閣融進了南方的建築特色,此外有中西合璧的樊家花園,內容之豐富,群落之龐大,文化歷史之厚重,均令人瞠目,令人震撼。2008年,上莊村以其獨特的古建人文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

中文名: 上莊村

位 置: 山西洪洞縣晉城市

人 口: 1583人

距鎮政府: 3公里

概況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楊氏始祖楊干自山西洪洞縣攜家遷至此,見此依山傍水,且村東有一千年古剎,是立村之「風水寶地」,遂定居於此,墾荒種地,植桑養蠶,漸成村落,因在小莊之上,故名上莊。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張氏、房氏、劉氏等先後遷入村南小莊。1981年,小莊與上莊合併為上莊行政村。上莊村位於東都鎮東部,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南鮑村相接,北臨柴汶河,西與沈村相連,南與尚陵村毗鄰。上莊村地處平原、丘陵相接地帶,南部為鳳凰山石灰岩丘陵,北部為柴汶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公里。全村現有耕地120公頃,其中村北土地肥沃,稱為「麥子囤」。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蔬菜、黃煙、大豆、花生、棉花。上莊村交通便利,村北有蒙(陰)館(陶)公路,並有汶南煤礦鐵路專用線1條;村南有京滬高速公路,距東都火車站(曾名南新泰火車站)僅3公里。全村現有406戶,1583人。全村姓氏有楊、張、房、高、劉、李、朱、成8姓,均為漢族。其中楊氏人口最多,為村內第一大姓,其先祖楊干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遷至此地建村,其後代子孫部分現居於村內,有的遷至臨沂市及本市的南鮑、前羊村、吳山、馬莊、羊蹄莊、祝福莊、沈村、餘糧等數十村。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為110萬元,2000年為1100萬元,人均收入3650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0∶46∶44,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10萬元,全村純收入120萬元。該村是泰安市經濟百強村之一。該村有光榮革命傳統,1947年出支前隊50餘人,歷時48天,被魯中軍區授予「支前民工模範隊」光榮稱號。至2001年7月,先後被評為市、鎮產業結構調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化工作等方面的先進單位20餘次。

大事記

漢代,始建大聖寺,位於上莊村東,今蒙館路北口。唐時復修,元至元元年(1264年)再修,立碑為記。寺院占地0.2公頃,廟地2公頃,院內有大佛殿、兩廂陪房等建築。1946年,大聖寺被拆除,今遺蹟無存。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楊氏始祖楊干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此地,於大聖寺前偏西建村,村名上莊。1918年,為防土匪,重修村圍牆,加高加固,增設炮台門樓。由楊增珊等組織集資施工,在保衛本村及鄰村群眾安全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是年,在大聖寺建立初級小學,稱洋學堂。學總楊增珊、楊錫爵,學生來自周圍18個村。1924年因匪患被迫解散。1928年,楊增珊、楊錫爵主持重新辦學,1930年又集資建東學堂。1938年1月3日,日軍一汽車隊途經東洛溝過柴汶河,上莊村民用「五大環」(土造火槍)打擊日軍,此為上莊村民第一次直接抗擊日軍。是年,楊夢浦、楊錫泮、楊玉齋、楊增茂參加武裝鬥爭。是年,楊夢浦、楊錫泮入黨。1939年,村成立黨小組,楊玉齋入黨並任黨小組長,此為上莊村第一個黨組織。1945年,農救會、婦救會、民兵隊、兒童團相繼成立。是年,楊錫敬任莊長,楊茂修任副莊長。1946年,楊衍禮任莊長。是年,進行土地改革。是年農曆8月,楊衍禮、楊錫儒、楊錫法、楊衍學、楊衍利、楊衍章6人同時參軍。是年,魯中公學駐上莊辦班,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本村楊衍誠、楊錫渠為該校學員。1947年2月, 為支援萊蕪戰役,全村村民碾米磨麵做軍鞋支前,並出運輸隊員50餘人,歷時48天,被魯中軍區授予「支前民工模範隊」,獎錦旗1面,快槍4支。1949年,村第一屆黨支部建立,楊衍禮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1950年,村第一屆共青團支部建立,楊衍超兼任書記。是年,中國少年先鋒隊在村小學成立。是年,進行土地改革,共劃出地主5戶,富農2戶,小土地出租者2戶。1952年,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40戶農民加入,實行「自願結合,記工算帳,找工找糧」。1953年冬,成立村兩級農業合作社,有16戶村民參加,楊衍湖任社長,楊衍文任副社長。實行「勞動記工,地四勞六」分配方法。到1955年發展到56戶,占總戶數的31%。1956年,以上莊村為基礎,成立所屬鄉8個村聯合的「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為18隊,上莊村為3~7隊,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1961年,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六十條」,社員重得自留地,提倡「見縫插針,廣種多收」。是年,新汶發電廠在村北大菜園安50千瓦變壓器1台,後又用木線杆將低壓電引入村內,此後全村普及照明用電。1977年,村民參加新汶縣「團山嶺」修大寨田大會戰,吃、住在工地。1982年,村投資在雙井路西修建小學新校舍,達到「六配套」標準。1987年3月,撤銷大隊管委會,成立村民委員會。楊錫殿任書記,楊樂俠任村委會主任。1989年4月,村北河煤礦動工,1992年竣工投產,總投資180萬元,占地0.3公頃。1993年,村投資1.2萬元,村民義務投工,鋪設管道500米,全村普及自來水。1995年4月, 全村參加蒙館路東段至新汶段改線, 每人集資70元, 全村共集資10.86萬元。1996年,建村老年協會,會長楊衍超。建紅白理事會,會長楊樂倫。1997年,村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楊樂倫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1999年,駐村境內的新泰市尚莊煤礦因資源枯竭等原因關閉。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2年,40戶農民「自願結合,記工算帳,找工找糧」,成立互助組。國家實行「貸購貸銷」支援農業,村民購水車6部,增強了抗旱能力。1956年,成立「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村東北河打機井1眼,安鍋駝機1部,修水渠400米,北窪至東河地成為水澆田。1958年春,組織全村勞動力挖家西汪泥作肥料。翌年進行家西汪擴容工程,大戰100天,投入勞力5000多個,挖土1萬餘方,建攔水壩1處,改造成為小水庫,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69年,張莊煤礦鑽井隊到村打井,並出資1萬餘元,安深井泵1台,鋪設管道500餘米。1974年又在村南打深水井1眼,深280米,擴孔90米,安裝潛水泵,並於當年修築配套道路800餘米。1975年秋冬又相繼治理南嶺,修大寨田和生產路,並將大渠道至迎風橋大溝段砌碹600餘米,填土整成高標準大寨田。1986年,投資2萬餘元,與上莊煤礦共建支農渠1條,長2000餘米,引地下水澆地,使全村水澆地面積擴大到70餘公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1980年畝產120公斤;1988年畝產295公斤;1996年畝產375公斤,總產達16.9萬公斤。1995年以來,全村逐步調整種植結構。特別是1999年以來,先後建冬暖式蔬菜大棚60多個,並發展果品、蔬菜、藥材等高效種植,取得了顯著效益。

第二產業

建村後,上莊村主要以農桑為主,間有數名貧寒子弟學作瓦工。三四十年代,村內先後建起油坊、酒店。1956年建立了彈制棉花作坊,成立了石工隊、磚瓦窯等。1982年分村後,上莊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先後建立起了醬菜廠、綜合廠、北河煤礦,並成立了建築隊、洗選廠、石料廠等。2000年,全村村辦企業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第三產業

上莊村歷來有搞加工、服務等傳統。解放前即有蒸饃饃、烙鍋餅、加工香油、醬油等服務行業。1978年後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村民先後購買了70多部運輸機械, 並有酒店4處,磨房4處,個體經營攤點40餘個,木工鋪、爆米花攤點等6處。至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260多人,年總收入達1040餘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上莊村歷來教育發達,在方圓百里有「文化村」之稱。清末民初先後辦私塾多處,共培養出十幾位師範、高小生,多數走上了革命道路。建國初,村設小學,並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教育不斷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至今已輸送出研究生多名,大學、大專生51名,中專生45名。1990年後,村先後投資150多萬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1992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評為「市級文化大院」。村里組織了民間藝術隊、舞蹈隊,自1998年連續參加市春節文藝會演並獲獎。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糧」,年人均糧食不足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達260餘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收入不斷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達3650元。全村現擁有各類機動車440多輛,程控電話100多部,彩電450多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數為石木結構,且參差不齊,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有的貧困戶只好住「團瓤」(秫杆做牆的草棚子)。建國後,逐步建成「一溜堂屋五大間,東南大門西南欄」的四合院。近年來,按照上級部署,上莊村被確定為小康村建設試點村。2000年以來,村已規劃建設了小康樓房20餘幢。先後硬化了道路2條,並在村北蒙館路兩側規劃建設了商品街,共投資400多萬元,建樓房20餘幢,並實現水、電、路三通。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迕窀@?鴆教岣摺?0年代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小學免交學雜費,村建築隊對職工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村衛生室達到了標準化,鎮衛生院還在村內設立了分院,村設有骨科專科門診1處,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組織建設

1938年10月1日,上莊村楊增勤(楊夢浦)在龍廷由周星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上莊村第一名共產黨員。翌年,楊玉齋入黨並擔任上莊村黨小組長,此為上莊村第一個黨組織。1949年,村第一屆黨支部建立,楊衍禮任書記。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少年兒童隊組織。1952年,上莊村40戶農民建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3年冬,成立由16戶村民參加的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以上莊初級農業合作社為基礎,成立了沈村鄉8個村參加的「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多次受上級表彰獎勵,村黨支部先後榮獲市、鎮先進黨支部稱號。1940年,楊衍瑛任「兩面村長」。1940年至1945年,僱傭村長先後由楊錫成、楊茂修、楊增德、楊衍壽擔任。1945年,該村成立農救會、婦救會、民兵隊、兒童團。楊錫敬任莊長,楊茂修任副莊長。1946年楊衍禮任莊長。1950年,該村第一屆新民民主義青年團支部建立,楊衍超兼任團支部書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上莊村與沈村合併成立沈村大隊。1981年「老沈村」分為6個村,上莊村恢復為單獨行政村。楊錫殿為大隊長,楊樂俠為副大隊長。1987年3月選舉楊樂俠為村委主任。1993年3月,選舉楊衍軍為村委會副主任,主持村委工作。1996年1月,選舉楊樂倫為村委主任,楊衍軍為副主任。

人物簡介

楊增勤字夢浦,1914年5月生。先後在本村和新泰上小學、師範,1934年至1937年分別在北馬莊、大峪莊任村小學教員。1938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0月20日在中共新泰第一屆黨代會上當選縣委委員。解放戰爭中,曾先後在魯中區任區委黨校組教科科長、縣委書記等職。1951年先後調任中央組織部、中央財貿部組織員、巡視員。1961年始先後任西安市人事、勞動局副局長、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政法委副主任等職。1982年離休,行政11級。楊錫泮1920年1月20日生。1938年2月參加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先後任戰士、副班長,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區委青年委員、排政治員、分隊政治員、團政治處宣傳股長、師政治部宣教科幹事、特務營教導員等職。先後參過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洛陽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1949年12月調任華東軍政大學衛生部政治處主任。1952年調任軍委總高級步兵學校物質保障部政治處主任、黨委副書記。1959年4月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直屬政治處主任。1978年任航天工業部組織部長。1982年6月離休,正局級待遇。

楊衍銀女,1947年12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國家民政部副部長。1968年參加工作,先後為山東平陰國棉廠工人、車間生產組長、輪值組長。197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當選共青團泰安地委副書記。1975年4月至1976年4月任平陰國棉廠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1976年4月,調任山東省人事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1979年3月,任平陰縣委書記。1983年4月,任山東省委常委、省婦聯主任。1990年2月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曾當選為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代表,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榮獲「全國優秀婦女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楊樂倫1960年4月生,高中文化,中共黨員。1994年7月至1996年1月任上莊村工業辦公室主任。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上莊村村委主任。1998年起任上莊村黨總支書記、上莊管理區黨總支委員。1999年受鎮黨委派遣,兼任黃崖村黨支部書記,走出了「強村帶弱村,共同向前進」的新路子。

視頻

上莊村照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