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毛毛氈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絲毛毛氈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擬毛氈草Blumeasericans(Kurz)Hook.f.的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用於急、慢性腎炎,腫毒瘡瘍。[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絲毛毛氈草
漢語拼音:Sī Máo Mɑo Zhān Cǎo
性味:味微苦、淡,性平
功能:清熱利尿
主治:用於急、慢性腎炎,腫毒瘡瘍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絲毛毛氈草
拼音名:Sī Máo Mɑo Zhān Cǎ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sericans (Kurz) Hook.f .[B. hieracifolia (D.Don) DC.var. holsericea Benth.; B. bar- bata DC.var. sericans Kurz]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擬毛氈草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切段晾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荒地、田邊、山谷及丘陵地帶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
擬毛氈草 粗壯草本,高60-100cm。莖上部分枝,具條棱,被白色密絹毛狀絨毛,上部毛更密,節間長3-5cm。葉主要基生,幾成蓮座狀,基部葉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12cm,寬2.5-3.5cm,基部長漸狹,下處而成具長翅的柄,先端圓鈍,邊緣有密細齒,上面被白色絨毛,後漸脫落,下面被絹狀絨毛;中脈在兩面凸起,側脈5-6對,明顯;莖葉疏生,向上漸小,匙形、匙狀長圓形,長6-12cm,寬1.5-3cm,無柄或有翅柄,先端圓形,邊緣有疏細齒,兩面被密絹毛狀絨毛。頭狀花序多數,常2-7個球狀簇生,排成穗狀狹圓錐花序;總苞圓柱狀或鐘形;總苞片約4層,線形或線狀長圓形,綠色或上部禾稈黃色,外層背面被白色密絨毛,中、內層背面被絨毛;花托中央有泡狀小突起;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檐部3-4齒裂;兩性花花冠管狀,檐部5淺裂,被疏毛和乳頭狀腺點。瘦果圓柱形,具棱10條,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花期4-8月。
性狀
性狀鑑別
莖不分枝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白色必絹毛狀絨毛,基部有時脫毛。葉基生,幾成蓮座狀,基部葉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12cm,寬2.5-3.5cm,基部長漸狹,下延成具長翅的柄,頂端圓鈍,邊緣有不規則的必細齒,兩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綿毛,中脈凸起,側脈5-6對,明顯。總苞圓柱狀或鐘形;總苞片線形工線狀長圓形,綠色或上部禾稈黃色,頂端短尖,背面被白色絨毛;花托稍凸,無毛,有泡狀小突起。花黃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
微苦;淡;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主慢性腎炎;腫毒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