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縷玉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縷玉衣中國古代綴玉斂屍葬俗。從戰國開始流行,到西漢時演變出以玉衣為葬服,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東漢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度。規定身份不同,使用的線縷也有差別,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金線縫製的玉衣(即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而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南越王墓出土殮服,玉片皆以絲帶綴連,故稱之為「絲縷玉衣」[1]

簡介

國人崇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琢玉為飾。紅山、河姆渡、馬家濱等文化遺址出土有璜、墜、玉龍等佩飾良渚文化遺址還出土有璧、等儀禮祭祀用玉。後來玉還被廣泛使用於典禮、祭祀、裝飾、喪葬等活動中。出於對玉無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後葬玉的風氣愈演愈烈。戰國流行的綴玉斂屍葬俗,到西漢時卻演變出以玉衣為葬服,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在西漢使用玉衣可能尚無嚴格的規定,到東漢就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度。規定身份不同,使用的線縷也有差別,皇帝皇后可以使用金線縫製的玉衣(即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而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2]。當時僻處南陲的南越國雖然與漢王朝分庭,但在許多方面卻刻意模仿漢制,所以南越國貴族死後用玉衣作喪服是不足為奇的了。玉衣一開始出現就是這麼完整的嗎?不是的。它最早的樣子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可能稱為玉面罩或玉敷面。考古出土完整的玉面罩在1990年發現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該面罩由印堂、眉、目、、嘴、下頦、腮及髭鬚等形狀的玉片14片,以及環列周圍的梯形三角形玉片各22枚組成,每件玉片均有一至兩個明孔或暗孔,以縫綴織物,再覆蓋在死者面部,古書稱之為「瞑目」。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也有類似的發現。

視頻

絲縷玉衣 相關視頻

廣東廣州:參觀西漢南越文王墓,帶你看看文王的絲縷玉衣
實拍絲縷玉衣,文帝行璽,犀角玉杯三大鎮館國寶,得一得南越天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