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牌鉛筆

中文名 :中華牌鉛筆

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六大美術用品品牌,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行業著名品牌。1935年,中國第一家全能型鉛筆製造企業---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誕生,經過艱苦創業,特別是解放後職工們的奮發努力,企業獲得新的活力,於1954年改名為中國鉛筆一廠。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和蓬勃發展,由中國鉛筆一廠改制的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以精湛的技術、優良的品質、繁多的品種等綜合優勢,雄居全國同行首位。[1]

目錄

簡介

鉛筆為現代人們文化生活中主要書寫工具之一。木杆石墨鉛筆在16世紀時起源於英國。17世紀德國建成世界第一家鉛筆製造工廠。18世紀法國人研究改革鉛芯製造工藝取得成功,對提高鉛筆使用價值得到重大突破,為近代鉛筆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俄、日、美等國家相繼建立鉛筆製造工廠。19世紀末,德、日、美等國家的鉛筆先後輸入中國,霸占了中國的鉛筆市場。


歷史沿襲

建國以前

中國鉛筆製造工廠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龍由國人投資將英商經營的鉛筆廠改建為大華鉛筆廠,是為中國第一家鉛筆廠。1933年又相繼出現了北京中國鉛筆公司和上海華文鉛筆廠,這兩家工廠都不是全能製造廠。並且由於生產技術落後,都未能立足發展起來。

1933年吳羹梅留日歸國,滿懷實業救國的理想,發起集資籌建鉛筆廠。他在場藝術中大聲疾呼:"鉛筆在各種文具品中占重要之位置而與小學生關係又切。查海關貿易報告,去年(1932)年鉛筆輸入我國者,達150萬金單位之巨,區區鉛筆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國人之財富達數百萬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覺有從速創辦此種工業之必要者亦在此"。"雖九龍已有我國唯一之大華鉛筆廠創設,然持此一廠,抵制外貨,力當未逮,此種工業實大有提倡發揚之必要"。吳羹梅和章偉士、郭子春等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艱難地籌措得5萬元資金,堅毅地解決了廠房、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等難題,於1935年在上海創建成中國第一家能夠自己製造鉛芯、鉛筆板、筆桿及外觀加工的全能鉛筆製造工廠。

在舊中國,國產鉛筆要同外貨鉛筆競爭,擠進市場,困難重重,吳羹梅不畏縮,不氣餒,順應當時國人反日愛國情緒,全國廣泛掀起提倡國貨的潮流,將工廠定名為"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公司改組更名為"中國標準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鉛公司")。宣稱工廠的產品是"中國技師、中國原料、中國資本"製造的。同時將"中國人用中國鉛筆"八個字印在鉛筆上,以激發同胞的愛國熱情,促使國人使用國產鉛筆。在國人愛國熱忱的支持下,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的產品逐步擠進外貨鉛筆霸占的鉛筆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後又經過多方努力,將鉛筆擺進了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著名的永安、先施、大新等三大百貨公司的文具櫃檯,提高了產品的身價和知名度,建立了產品信譽,銷路日增,不僅在上海市場上站穩了腳跟,而且逐步擴大了銷售區域。遠至雲南、陝西、新疆等邊遠地區以及南洋(東南亞)泰國等地區也都有該產品的足跡。

1937年國內外風雲突起,"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火很快蔓延到上海,爆發了中國軍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八·一三"淞滬抗戰,鉛筆廠地處國界,淪於炮火之下,被迫停工。為了不讓嘔心瀝血所創建的企業淪於敵手,吳羹梅在職工們的贊同和支持下,響應國民政府經濟部工廠內遷的號召,決定將工廠全部拆遷內地大後方。工廠職工在敵人炮火威脅下全力以赴,首遷到武漢。1938年再遷到宜昌。1939年三遷重慶,川江水流湍急,裝運機器的民船遇險,有十分之二的器材沉沒於江底。三次遷移,艱苦危難,幾瀕絕境的鉛筆廠終於在重慶立足生產,成為大後方唯一的鉛筆廠。在重慶期間,工廠兩次被日機轟炸,炸毀車間、倉庫,損失慘重。全廠職工在敵人淫威下,沒有被嚇倒、壓垮,奮力搶修,堅持生產,承擔起大後方獨此一家鉛筆廠應盡的責任。抗戰八年中,製造了完全國貨的鉛筆5141.4萬支,行銷大後方各地,緩解了後方急需文化書寫用品的燃眉之急。同時附屬的中國標準鋸木廠製造了大量抗敵前線急需的軍用木箱,附屬的中和化工廠生產大量軍工所需的化工產品,為直接支持抗戰事業盡了力量。

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吳羹梅當年就回到上海進行復廠籌備工作,1946年上半年即建成開工生產,為上海的內遷工廠首批從重慶返回上海復廠的企業之一。

復廠初期,面臨美國鉛筆大量傾銷的嚴重威脅,又受到原在上海的長城鉛筆廠和上海鉛筆廠兩大強大對手的劇烈競爭,致使工廠的生產經營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1948年社會動盪不安,通貨膨脹,物價無限飛漲,工廠賣出成品轉瞬間補不進原料,只得飲鴆止渴,高利貸款,維持生產,形成了惡性循環,債務越來越重,入不敷出,難以為繼。至1949年工廠已陷於半停工狀態。工廠職工們在重重的苦難下,承受了痛苦和煎熬,頑強抗爭,終於把工廠完整地保存下來,為新中國成立後發展鉛筆工業奠定基石。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不久,中鉛公司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為新中國發展鉛筆工業盡心盡力。1949年9月積極響應人民政府號召,將一套月產能力2萬羅的鉛筆製造設備作為投資與黑龍江省"公私合營哈爾濱企業公司"合資建立"公私合營哈爾濱中國標準鉛筆公司"。這是上海第一家私營企業與外地公私合營企業合資建廠,在當時的上海引起轟動,上海《商報》曾專門對此作了報道。哈爾濱中國標準鉛筆公司至今仍是全國鉛筆行業中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

建國以後

1950年7月,中鉛公司被國家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正式批准公私合營,成為上海輕工系統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從此企業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開始了新的歷程。

合營後,職工們的社會主義覺悟有了顯著提高,看到國家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工程設計製圖用的繪圖鉛筆需要量大大增加,而就中國從來沒有規格齊全,品質過硬的國產繪圖鉛筆,因此大量使用的還是價格昂貴的美國"維納斯"牌繪圖鉛筆等舶來品。職工們心潮迭起,立志要改變這種局面,試製高質量的繪圖鉛筆。經過數以百次的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終於在1954年3月製造成規格齊全的高質量的"中華"牌101繪圖鉛筆。上市後深受消費者歡迎,美、德、日等國的繪圖鉛筆就此在我國市場上絕跡。"中華"牌101繪圖鉛筆是中國唯一能與國外繪圖鉛筆一爭長短,國內產品無與匹敵的產品,在中國鉛筆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54年10月,上海鉛筆工業合營合併,中鉛公司改名"公私合營中國鉛筆公司一廠"。1955年6月再改名為"公私合營中國鉛筆一廠"(簡稱中鉛一廠)。1956年1月國家將"公私合營中國鉛筆三廠"(原創建於1937年的長城鉛筆廠)併入中鉛一廠。其後又併入"五華五金文具製造廠"和8家小業主單位。通過行業改組,擴大了企業規模,生產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產值、產量成倍增長。1957年工業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452.7萬元,,筆1950年增長2.2倍;鉛筆產量12188.98萬支,增長2.18倍。企業規模成倍擴大,1957年固定資產(原值)82.8萬元,比1950年增長3.55倍;職工人數691人,比1950年增加306人。合營前企業虧損。1950年3月企業負債總額高達人民幣45億元,資金周轉極為困難。合營後,逐步還清債務,扭虧為盈。1957年利稅總額達163.9萬元,利潤140.7萬元。

1958年--1965年,連年不斷開展各項政治運動和群眾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打亂了企業管理和生產秩序。產品質量時好時差,經濟效益時上時下,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勢頭,但生產經濟總體還是增長的。1965年主要經濟指標與1957年比較:工業總產值(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1316.2萬元,增長1.9倍;鉛筆產量32277.53萬支,增長1.64倍;利稅總額580.3萬元,增長2.5倍;固定資產(原值)195.7萬元,增長1.36倍。

這期間,還取得了兩項顯著成果:一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和向國外引進技術設備,對舊設備、舊工藝進行了全面性的改革改造。1956年改革採用迴轉筒烘芯機代替落後的手工烘芯工藝;60年代革新成功磨頭,刨杆聯合機等數以百計的技術革新項目接連投產。再加上1956年從日本引進三色印花機為樣本消化翻版革新為四色印花機;1958年從西德引進200噸液壓芯機等等先進設備,改變了原來技術設備落後的面貌,大批量出口長城牌鉛筆和定牌鉛筆。1959年申請註冊專用於出口產品的"象"牌商標,大批量生產出口"象"牌鉛筆,擴大了出口數量。到1965年出口產品交貨量達到1.13億支,占鉛筆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我國原是鉛筆進口國轉變為鉛筆出口大國起了支柱作用。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給中鉛一廠帶來了災難,黨組織一度癱瘓,一連串的所謂"斗、批、改"行動,不但讓許多人遭到不公正的對待,更搞亂了人們的思想,使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受挫。1968年所謂"精簡機構",廢除了原有行政管理機構,徹底打亂了管理體制和工作秩序,造成了生產混亂,經濟停滯不前的嚴重後果。

1979年中鉛一廠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走上歷史性的改革步伐,堅定地向前邁進。1981年至1983年經過恢復性整頓和建設性整頓,基本上治癒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企業管理上的創傷。

1984年在鞏固企業整頓成果的基礎上,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培育和弘揚"謙虛、樸實、進取、向上"的企業精神,增強職工主人翁責任感,提高了職工隊伍素質。全廠干群齊心協力,紮實工作,治理了"髒、亂、差",廠容廠貌煥然一新,同時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促進了產品質量,經濟效益雙提高,獲得了"1984年度局級文明單位"光榮稱號。全廠職工步子滿,不停步,瞄準"三新"目標(設備進一步更新,產品進一步翻新,效益進一步刷新),"三美"活動(生活設施美,廠區綠化美,職工心靈美),繼續向上攀登,取得成效。1986年開始連年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