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散記(朱文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原散記》是中國當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原散記
五台山拜佛
俗話說,好事多磨。此行五台山,頗費了一番周折。
先是一位朋友,說是帶我們去,門票可免。不料到太原後,朋友因事不在。無奈,只好找一網友幫忙,聯繫一家旅行社,作為散客拼團。等到交了錢,約定了出發時間,上了車,卻又被告知,因為暴雨,不能去了。於是,只好返回,在太原火車站附近,尋一賓館,開了間帶電腦的房,整天浪費在網上。次日晚上便要返程,車票是來時買好的。同來的華林兩口子提出,五台山是不能去了。我說,來山西不去五台山,豈不是遺憾。無論如何,明天一定去!我說到做到,再聯繫旅行社,來個五台山一日游。
次日一早,我們再次出發。說來也怪,天氣預報說有大雨,誰知天空一片晴朗。等到三個多小時後來到五台山,太陽都出來了。五台山的五座山峰,東、西、南、北、中,五台雲霧纏繞,蓋不住萬丈金光。一輪丹陽,躍出雲海,天宇通紅,猶如赤綾,蔚為壯觀。華林兩口子就感嘆,若不是我的堅持,這回肯定來不了五台山,豈不留下終生遺憾?
五台山乃佛教聖地,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鼎盛時期,山上「大寺三百六,若蘭無其數」。至今,山上有寺廟九十四處,古寺遺址一百五十三處。寺廟歷史之久,數量之多,堪稱中華第一。五台山寺廟,依山而築,錯落有致,大多集中在台懷鎮,其餘沿着五座山峰台頂,輻射開來,掩映於深山叢林之中。山中保存着南北朝以來,各朝代遺留的佛教文化遺存。碑碣,法器,佛經,佛塔,鐘鼓,音樂,詩文,楹聯,文物集中,數量驚人;彩塑,壁畫,雕像,刺繡,泥塑,藝術精湛,豐富多彩;石塔,木塔,鐵塔,銅塔,玉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構建精細,樣式繁多。
一般人所說的五台山,就是台懷鎮。台懷鎮的大白塔,乃五台山的標誌。傳說文殊菩薩在這裡顯靈,塔下藏了佛祖舍利。千百年來,這裡是人們朝拜的中心。歷代朝廷和信徒,紛紛在此修寺建廟,以至這裡寺廟鱗次櫛比,寶塔如林,成為五台山佛教中心區。五台山古樹參天,流水潺潺,鳥語花香,乃佛國天堂。每日前來拜佛者,不計其數。我雖然不是佛教信徒,但入鄉隨俗,也懷着誠惶誠恐之心,先後隨喜了塔院寺、殊像寺,南禪寺,普勝寺,鳳林寺,尊勝寺。面對一尊尊菩薩,小心翼翼,生怕有半點不敬,讓老人家生氣。注意,到寺廟說「游」,是對佛陀的不敬,得用佛教語「隨喜」才好。只是,面對張張虔誠面孔,面對柱柱香火,面對個個捐贈木箱,我感到迷惘:寺廟的基本職能是主持佛法,宣揚佛法,如今卻大多成了燒香拜佛、祈佛求佑、消災免難、收收門票的場所了。和尚也不再是一心念經的和尚,一門心思在如何騙取錢財。假借迷信,假借宗教,假借神秘,欺騙信眾。這樣的寺廟,還有真正地佛嗎?
五台山,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高2796米,南台錦繡峰,高2485米,西台掛月峰,高2773米,北台葉斗峰,高3058米,中台翠岩峰,高2895米。登臨台巔,放眼眺望,青峰藍山,蒼茫雄渾,清風習習,溪泉潺潺,涼爽宜人,奇花異草,互相映襯,恍如仙境。雲遮霧繞之下,殿宇,亭台,碑碣,古木,似有若無,似無若有,在有中無,在無中有,參其有無,頗含禪機。大雨過後,空明澄靜,寺院木魚聲聲,宛如天籟。難怪魯智深會鍾情於斯,楊五郎會修身於斯,李娜會剃髮於斯。佛家講究的是修心,用禪語講,叫做明心見性。這顆心原來是不明,不見自性,心明了則見自性。心靈的血液是透明的,世界的純潔來自於心靈的透明。但是,可以人人說自己純潔,世界總是一片混沌呢?這麼多人信佛,世界何以還是污濁呢?
我想,心靈純淨,根本在於善良。心善者,才會純潔、純淨。心不善,即使日夜念經,天天拜佛,有何意義?貪、嗔、痴,佛教中所謂的「三毒」,不因你拜佛而剔除。相反,很多人正是不能擺脫貪、嗔、痴等煩惱,才想到燒香拜佛,結果是越拜越苦惱,越拜越迷惘。貪、嗔、痴時多生多劫的薰習,與生俱有的塵垢,有如病毒滲透於我們的心靈,不是隨便能去掉的。要逼出病毒,必須分清善惡,心明幾靜。世上的東西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別人搶得去而自己帶不去的,那就是財物、金錢;第二種是別人搶不去自己也帶不去的,那就是才華、技能;第三種是別人搶不去而自己帶得去的,那就是善惡、功過。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來,都帶着佛性,心中有一尊佛,即善良。與其跋山涉水,燒香拜佛,不如多做善事,多行善舉,多發善心,這才是拜最好的佛。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們總在追求不平凡的生命結果,其實,心靈純淨、心靈善良的平凡,就是一種不平凡。這就是五台山拜佛帶給我的啟示。
走近龍門石窟
洛陽城南,六十里處,有香山、龍門二山,東西對峙,伊水中流,龍門洞開。伊水河右岸山麓,兩千三百餘窟龕,依次排開,這就是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我們去時,正是夏日午後,陽光烈烈,烘烤大地。一葉孤舟,盪於平靜水面,劃向逶迤蔥蘢的萬佛山。立於船頭,雜念妄想,隨風而去,頓生禮佛之聖潔。登山,沿西山石棧道,緩緩而行,古陽洞、賓陽洞、萬佛洞,洞洞有典;魏晉南北朝、唐朝造像,代代不同。石佛面頰豐潤,慈眉善目,右手微抬,嘴角微翹。他們是在談經說法,還是與來者娓娓而敘?尊尊石佛,無論大小,無論高矮,無論胖瘦,都是精雕細刻,在背後精美花環圖案襯映下,顯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美麗絕倫,分明就是有血有肉的菩薩神靈。據說,石窟始鑿於公元493年,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唐代,後經歷代修建而成,迄今一千五百多年。龍門石窟南北長約兩里,現存石窟一千三百多個,窟龕兩千餘,佛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餘品,充分顯示了唐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於是,敬佩於先人之聰明才智,驚嘆於中華之燦爛文明。
驀然間,我發現石佛全身,隱約有拼接的痕跡,便疑惑地問導遊。導遊介紹,北魏時期,此處是通往洛陽的交通要道,後來荒棄了,石窟倒是完好無損。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焦枝鐵路,民工到這裡開山取石,將炮眼打在石佛的腹部,一聲巨響,佛國震盪,毀掉了不少石佛。後來到了「文革」,舉國「破四舊」,石佛的破壞更甚。我一路仔細觀看,果然發現,殘缺不齊的石佛,越來越多。凝視着運用科學手段粘連起來的文明碎片,滿藏經綸的腹部,分明還在汩汩流血,那笑也變得淡然而淒冷,是為自己悲哀嗎?頓時,我沉默不語,心情沉重起來。身後,一女大學生,帶着四個老外,用英語在解說石窟的美麗。可愛的姑娘,當你意識到這些藝術珍品,很多是拼接而成,還會這樣笑容滿面嗎?正如導遊所言:「遠看青山綠水,近看傷痕累累」,「人們來此,只是沖其名氣而已」。滿目瘡痍,令人痛心!人類既創造了美,又在不斷地殘害着美,這是佛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呢?
正當我心情沮喪之際,一個含情凝眺的女兒破壁欲出,面帶微笑,寬額圓臉,秀眉大耳,與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的風格,略有不同。這就是盧舍那,「梨花一枝春帶雨」,「回頭一笑百媚生」。線條圓潤流利,臉龐豐腴秀美,氣派雍容大度,衣裙貼身露體,積澱為一種很難逾越的藝術高度,震撼着每個觀光的遊人。據考,這是以女皇武則天為模特,塑造佛祖的化身。她雍容大度、氣宇非凡、撼人心魄,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被喻為「東方的維納斯」。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石窟景區內,有一香山寺。武則天曾在這裡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大詩人白居易放情於龍門山水,慕戀香山寺清幽,居住於香山十八年,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北側的白園,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墓園。我特地趕往白園,尋訪到白居易的墳墓,肅穆憑弔。白墓對岸,便是滿目瘡痍的石窟。追溯淵源流長的歷史,拂去千年歲月的風塵。
我想,龍門石窟,這朵石刻藝術奇葩,沒有理由不永遠的綻放。
不為參禪到少林
自古稱壯遊者,必曰五嶽名山,我卻慚愧,枉自旅行二十幾年,走遍大半個中國,五嶽中的中嶽,遲遲未遊歷。因而此行山西,特地在鄭州下車,去了嵩山少林寺。不為參禪到少林,只為一睹古剎風姿。
初中時迷上武俠小說,金庸筆下的少林寺,乃武林聖地,行走江湖的俠客,莫不嚮往之。尤其是電影《少林寺》上映後,引起了少林熱。一時間,尚武、學武、練武,蔚然成風。「天下武功出少林」,「武林至尊是少林」,少林寺的美名,迅速傳遍全球。去年,我出版長篇小說《血色野菊》,對少林寺也多次提及。心目中的嵩山,何等雄偉壯麗,腦海里的少林,何等威嚴神秘。及至到了嵩山,但見太室少室二山,形如臥佛,談不上挺拔;五乳峰更是形如女性飽滿乳房,少了陽剛之氣。想象與現實的落差,讓我頓生失望。
導遊告訴我,別看嵩山不夠險峻,最高處,海拔有1400多米,比南嶽還高一百多米。嵩山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在西麓少室山下,背依五乳峰,竹林茂密,故名「少林」。我們來到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金光燦爛,乃清皇帝康熙所書。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碑林。遊人如織,多為燒香拜佛的。我努力搜尋,渴望遇到一個武林高手,腰佩長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可惜沒有,映入眼帘的,是張張虔誠的面孔,以及披着僧衣的假和尚。人在旅途,猶如人在江湖。累了,渴望一個家。深山廟宇,清淨佛門,成了許多人精神憩息的樂園,成了都市人逃避現實的「家」。如今信佛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來到少林寺,住禪房,吃齋飯,聽經聲,這就是他們的「家」嗎?
少林寺西,大約三百米處,山腳下,有片塔林,乃少林寺歷代住持僧人的葬地,近二百六十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銘刻着唐代以來歷代少林寺高僧的事跡。這些高僧,一生參禪修佛,遠離名利與熱鬧,把佛門當成自己的家。我不信佛,我把文學當成畢生信仰,把旅行當做最大樂趣。每每感到累了,便寄情山水,激發靈感。我是孤獨的,更是漂泊的。有時面對現實,只能用夢想,作一次不堪一擊的寫意:獨自背起行囊,尋訪名山大川,瀑布流泉,洗盡都市的汗臭,褪去名利揚起的塵囂。可我終究無法逃避生活,難以長久平靜。天大地大,何時能歸「家」?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學禪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平靜」。然而,生活在滾滾紅塵,要做到長久地平靜,何其難也。不平靜,來源於有煩惱,有牽掛,有悲觀,有得失。佛性,每個人都有,多數人只是開發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用於尋求眼前的既得利益。
過碑林,穿天王殿,到大雄寶殿,處處有佛像,處處透露禪機。當今很多學者都在拷問,少林寺幾經劫難,長興不衰,及至風靡全球,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少林弟子千古傳承的少林精神,也就是禪武精神。少林寺的《門風堂規》,流傳千古,正是最好的詮釋。禪無言,還是禪。我對禪的理解,乃六個字:「不一定,說不定」。酸的,不一定是酸的;甜的,不一定是甜的;苦的,不一定是苦的;辣的,不一定是辣的;鹹的,不一定是鹹的。苦的,說不定是甜的;美的,說不定是丑的;得到時,說不定就已經失去了;失敗了,說不定就成功了;劫難過後,說不定便是輝煌。所謂人世無常,人生無定數,痛苦與快樂,往往在一念之間。
離開少林寺時,已臨近黃昏。人群如潮,從大殿退後。我看見,有名背着月牙鏟的行僧,風塵僕僕走進大殿。行僧放下簡陋的行囊,全身心匍匐在佛前,久久不起。從那磨得薄薄的鞋底來看,顯然他從遠方而來,專門來少林寺拜佛的。我想,此時行僧大概也有了歸「家」的感覺。可他終將像我一樣離去。那麼,他從哪兒來,又將到哪裡去呢?
美哉,雲台山
我迎着最後的夏風,走上雲端霧台。我站在1300米的高處,高處不勝寒。歲月的深海,沉澱我的渴望,深情而溫情,開始翩翩起舞。一幅筆墨油畫,芬芳了中原之旅。
這就是雲台山麼?億萬年前從大海浮出,又沉下去。又浮出,再沉下去。幾經勾勒,一幅傑作,風情畢露,舉世無雙。你這大自然的寵兒,地殼運動的天之驕子,億萬年的溶岩翻騰,滄海桑田,陽光賦予你太多的精華,月暉給予你太多的靈氣,陰柔與陽剛的雙倍呵護,演繹出美侖美奐的人間奇葩。
是誰,扯落一塊彩霞,掉落人間?是誰,在高崖削壁,書寫中原第一景的絕麗?是你,是你,紅石峽,你這峽谷中的精品,精品中的奇觀。你集泉、瀑、溪、潭、澗於一谷,融雄、險、奇、幽、秀於一體。投手舉足之間,纖巧、婉約、神奇、瑰麗,演繹的淋漓盡致。紅石聳立,層層遞進,訴說着山脈的歷史。泉瀑傾瀉,珠簾掛掛,讓人疑似到了花果山水簾洞。想那可愛的石猴子,定然是貪戀紅石峽的美色,亂坐亂爬,才有了通紅的屁股,有了火眼金晴,鬧了龍宮又天宮。清泉如乳,紅石如霞,不用刻意尋找,隨意舉相機,就能攝取到一幅優美的風景。
與我同行者,乃母女三代,黑龍江人。年幼者為小女孩,六歲,十分可愛,與我很投緣。一路上,小女孩不停問這問那,問得很淘氣。比如她問:「叔叔,人為啥愛吃狗肉?」我說:「喜歡唄!」她歪着小腦袋說:「叔叔,不對,因為人愛吃肉。」小傢伙真有意思。小女孩的媽媽也在笑。她三十出頭年紀,在交通部門工作。而她的母親,也就是小女孩的姥姥,個子高高,雖然上了年紀,但健步如飛。也許是太陶醉於美景,一不小心扭傷了腳。遊人如潮,老人在擁擠的隊伍里,一拐一拐地。我乾脆接過她的包裹,挎在肩上,一路照顧她。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因為我的熱情,和她們一下子親近起來。每到一處美景,小女孩的媽媽便幫我拍照。人在畫中走,畫在身邊游。可愛的小女孩,用天真無邪的目光,點燃我孤獨旅程的詩意。人在旅途,千萬人擦肩而過,而她的大眼睛,也許多年後我還會憶起。
山環水繞,綠樹蔭蘊,飛瀑流彩,奇石擎天,垂柳戲水,魚翔淺底。這就是人稱小寨溝的潭瀑峽。峽內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鱗次櫛比,爭奇鬥豔。移步換景,每一步都是新天地。或涓涓細流,或湍湍洪流,或輕吟低唱,或高歌勁舞。我陶醉了,於細細的水霧,於天籟的樂章,於兩千米的畫廊。呼吸清新的空氣,飲一杯不老泉的泉水,頓感神清氣爽,爽到極致。流水嘩嘩,水簾洞與丫字瀑,比翼同飛。泉水叮噹,龍蛇潭、碧玉潭纏綿廝守。正值旅遊旺季,對對情侶,手相牽,身相依,宛如金香玉竹,令人艷羨不已。於是,未登茱萸峰,已泛思鄉情。不知千里之外的南國,是否有如痴如醉的思念?
老潭溝,風韻長存。上吻藍天,下抱石坪,三百餘米的落差,讓雲台天瀑居華夏第一。永遠翠綠的祈願,被誰的刀子,劈成兩半?每一棵樹,每一叢花,迎着歌的節拍,發出雄壯的氣勢。青龍峽,龍在沉睡。虎嘯岩,虎在長嘯。獼猴谷中,哪些頑皮的猴兒,攀得再高,讀不懂畫中的詩,詩中的畫。桃花谷,花期已過,桃果滿枝頭。只有雲海蒼茫,給人仙境般的誘惑,深谷般的想象。雲台山,你這人類的淨土,在洗禮之後,我們又將看到什麼?群山無言,只有這幽深的峽谷,掩藏着猴子們的心事。
我迎着最後的夏風,離開雲端霧台。一幅筆墨油畫,芬芳了這次中原之旅。 [1]
作者簡介
朱文科,湖南耒陽人。中國民協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衡陽市民協副主席,耒陽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