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原鎮海南省瓊海市(縣)下轄鎮,位於瓊海市東南部,距嘉積鎮15公里,距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10公里,東臨萬泉河,西依白石嶺,北和加積鎮接壤,南與萬寧龍滾鎮毗鄰,鎮域面積112.69平方千米。現下轄有22個行政村,分別為中原、大錫、錦武、仙寨、邁湯、逢來、山仙、三更、水口、黃思、黃竹、排塘、書齋、沙坡、新華、聯光、烏皮、樂群、排溝、長仙、星池、仙村等,一共264個村民小組合29798人,現有6.2萬多華僑、港澳同胞旅居在全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墟上常住居民有1.2萬多人。五十年代曾是樂會縣政府所在地,是中原鎮人民政府駐地,素有「瓊海南部商埠」、「華僑之鄉」之稱。[1]

地理位置

中原鎮位於瓊海市東南部,地處北緯19°8′東經110°27′,距省會海口101公里,距市府嘉積15公里,距博鰲水城10公里。它東臨萬泉河,西靠白石嶺,南與萬寧市接壤,北與加積鎮毗鄰,是萬泉河流經的七個鄉鎮之一。

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漸成集市。1952年為樂會縣治。1957年置鎮。1958年樂會縣撤消,設樂會公社。1984年改設區。1986年改置中原鎮。2002年鄉鎮撤併時由中原鎮、九曲江鄉(北山、北岸、培蘭、沙美村委會除外)合併而成

土地資源

中原鎮土地總面積112.69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4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298.18公頃,園林面積947.5公頃,林地面積3695公頃。

交通

中原鎮地勢平坦,交通便利,G233國道(海榆東線公路)從中原墟、九曲江墟貫穿而過,以及海南東線高速、海南東環鐵路形成三線一體的交通樞紐。2010年,海南東環鐵路建成,博鰲站設置中原。選址中原的博鰲機場項目正在推進。公路、高速、高鐵、機場在中原形成了強大的立體交通樞紐。平坦、便利的交通地理條件促成了瓊海南部商埠、中原十八坡軍坡節等瓊海地方名片。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原墟北部工業帶的興起以及中原十八坡旅遊服務業的形成更是給中原鎮經濟發展傾注了活力。

經濟概況

概述

2011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0.35億元,較2010年上漲10%;農民人均收入6500元,較2010年增長26%。全鎮地方財政收入1200萬元,同比增長31%。

第一產業

種植業:糧食作物全年播種面積50240畝;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18600畝;瓜果類(西瓜)全年種植面積3200畝;水果種植面積19130畝;椰子5750畝;檳榔12600畝;胡椒9800畝;

畜牧業:豬全年出欄量 13600頭;牛出欄量1324頭;羊出欄量3310頭;雞出欄量176.5萬隻;鴨出欄量48.1萬隻;鵝出欄量43.2萬隻。

水產養殖業:淡水養殖面積4960畝。

農村牧漁業總產值3.01億元,人均產值1萬元。

第二產業

2002年以來,鎮第二產業發展迅速,主要有紅磚加工廠、台太制木廠、田園飲料廠、椰子果醬加工廠等。

第三產業

2002年以來,鎮從事第三產業累計11800人,其中2007年從事第三產業人數達3100人,占全鎮總勞動力的25%,主要分布在農產品收購加工、餐飲、運輸、零售批發、修理、幼兒教育等行業。外出務工人數1639餘人,工資性人均收入7000元/年。

城鎮化發展

墟鎮規劃情況

邀請海南省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鎮開發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鎮域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投資632萬元的中興路道路改造工程;2.加強電網建設,滿足各類用電需求;3.建成自來水廠一座,設計最大供水能力達到6000㎡,實際供水量為700-800㎡,4.建成影劇院、圖書館、文化館、燈光球場等設施,豐富群眾文體活動;5.建成客運站停車場,占地8190㎡,6.建成加油站3座;7.建立完善的分流排水管網系統;8.街道植綠化樹3200株,植花草16000平方米;9.鋪設彩轉人行道18000平方米;10.投資130萬元新建一座社會福利中心;

招商引資情況

2010年來,鎮委、鎮政府利用鎮毗鄰博鰲亞洲論壇的區位優勢,廣搭投資平台,吸引外資、外商前來投資辦實業。 三年來,先後落戶鎮的較大項目有:

投資400萬元的善苑美食城;

投資300萬元的佳綠園美食小區;

投資1000萬元的台灣台太木業製品廠的廠房擴建;

投資200萬元的日盛加油站

投資310萬元的中興街主街道美化、綠化、亮化改造。

相關視頻

90秒看瓊海 中原南洋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