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五大戲曲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五大戲曲劇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中國五大戲曲劇

別名;梅蘭芳、陳素真、袁雪芬等

代表作品;《宇宙鋒》、《西廂記》、《天仙配》等

主要成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代表人物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墜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1]

京劇

中國戲曲三鼎甲之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之-京劇: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為榜首)。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倆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豫劇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豫劇: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京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豫劇為榜眼)。豫劇:又稱「河南梆子」。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福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天國盛會》、《穆桂英掛帥》《紅娘》《花大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河南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越劇

中國五大戲曲劇之-中國戲曲三鼎甲之越劇越劇: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與京劇豫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越劇為探花)。又稱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

它源於浙江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王(文娟)派·竺(水招)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評劇

中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在此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尤其盛行於京津冀地區。評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1909年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黃梅戲

中國五大戲曲劇之-黃梅戲: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其發源地一說為安徽懷寧黃梅山,另一說為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餵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

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開放分類:

川劇、晉劇、粵劇、潮劇、湘劇、薌劇、傣劇等。

藝術特色

概述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着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漢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着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複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範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裡,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範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歌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颳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產物。這是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相關視頻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以沙河調為主唱腔,武戲最出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