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傳媒科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傳媒科技(期刊)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知網 的圖片

中國傳媒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是由新華通訊社主管,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主辦的實用型科技刊物,中國期刊網[1]來源刊。曾用名《中國新聞科技》。

誕生於1993年,月刊,出版地在北京市

據2021年2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傳媒科技》共出版文獻量13435篇,總被引次數達20810次。2020年複合影響因子為0.172,2020年綜合影響因子為0.065。

據2021年2月8日萬方數據顯示,《中國傳媒科技》共出版文獻量10213篇,被引量14498次,基金論文量227篇,2018年影響因子0.577。

辦刊歷史

1993年,《中國傳媒科技》創刊。

刊物重點關注互聯網、人工智能 [2]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對傳媒業的影響,積極推動學界和業界的交流,為傳媒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服務,為培養優秀的融媒體及新媒體人才服務。

《中國傳媒科技》以全國通訊社、報社、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傳媒決策人、管理人員、編輯和記者、技術和管理工作者為定向讀者群體。

欄目設置:廣播電視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與傳播技術、計算機應用、影視研究、新聞出版、新興媒體研究、海外傳媒、管理科學、教學研究。

人員編制

主編:華紹和(是否現任不明)。

據2012年05月10日搜狐傳媒報道,當時《中國傳媒科技》雜誌社總編為韓志國。

2021年1月27日,招募青年編委會成員。青年編委會受編委會領導,設主任1名,副主任4名,委員30名。

學術交流

2020年11月20日,中國傳媒科技雜誌社在成都承辦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第七屆二次理事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2020年《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大會嘗試解決,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如何提升技術的支撐作用、如何提升媒體的智能化水平兩個問題。

據2021年2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傳媒科技》雜誌出版文獻量13435 篇,總下載次數1227647 次,總被引次數達20810 次。

據2021年2月8日萬方數據顯示,《中國傳媒科技》文獻量10213篇,被引量14498次,基金論文量227篇。

影響因子

據2021年2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傳媒科技》2020年複合影響因子為0.172,2020年綜合影響因子為0.065。

據2021年2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傳媒科技》2018年影響因子為0.577。

榮譽表彰

2019年8月,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中國傳媒科技》系國家級獎項「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成果授權發布期刊、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會刊、中國期刊協會「2018 期刊數字影響力 100 強」入選期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龍源數字傳媒集團「2018數字閱讀影響力期刊TOP100(海外)」入選期刊。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維普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17年4期發表的《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現狀、問題及趨勢》被《新華文摘》2017年16期轉載。

2020年,由《中國傳媒科技》雜誌策劃的兩期疫情報道專題,入選第二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2020 中國精品期刊展」「防疫抗疫」主題期刊。

2020年11月3日,《中國傳媒科技》入選武漢大學《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B+(准核心期刊)。

《中國傳媒科技》積極推動全國新聞媒體,特別是廣播、電視、報刊報業的新聞採集、編輯製作、資料存儲與檢索、信息傳播、出版發行及其設備的現代化,引進技術,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繁榮,突出新科技、新產品、新工程、新應用的傳媒,加強媒體決策人、編輯記者、技術工作者、設備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互動和交流,使之真正成為企業與用戶之間交流信息、加深了解的橋樑。

自創刊之日起,她就以專業服務中國百萬新聞工作者為己任,立志成為中國最好的傳媒科技雜誌。從信息技術推動傳媒行業全面進步這個角度切入,十餘年來《中國傳媒科技》秉承「立意嚴肅、觀點前瞻、通俗易懂、先進實用」的一貫風格,致力於對當代中國傳媒科技發展問題的獨立判斷以及深刻剖析,重點關注信息技術的創新性應用,為媒體帶來的巨大發展潛力,是一份真正能夠在中國傳媒發展過程中起到引導與參謀作用的媒體。

投稿約定

1.投稿應符合本刊的出版範圍;稿件字數以4000~6000字為宜,專題約稿、重大課題研究成果及綜述文章不受字數限制。投稿應為原創性論文,內容題材新穎、觀點明確、論據充足、結構嚴謹、文字凝練,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

2.為加強學風建設,維護學術尊嚴,該刊藉助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所有文稿進行檢測,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文稿如摘引他人文字或觀點,務請在參考文獻中予以著錄。

3.該刊對所有投稿堅持「公平、公正、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制和同行評議相結合的審稿制度。審稿周期約為1個月,超過1個月未有評審意見返回,請聯繫編輯部。在此之前,請勿一稿多投,一旦發現,將3年內不再接收該作者論文

4.投稿應不涉及任何國家或企業機密(軍隊院校稿件、國防項目、重大課題、涉密人員參與創作等可能涉及國家機密的文章請投稿同時附上單位相關主管部門的「不涉密」或「脫密」證明材料)。

撰寫要求

1.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應能展現正文主旨,並精煉、醒目,必要時可用副標題。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非直轄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2.摘要、關鍵詞:摘要須四要素齊全,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不應過多敘述研究背景和意義,字數以200~300字為宜。關鍵詞應選用實詞(不少於4個),並能表達全文主題。

3.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1,1.1,1.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4.數字用法:執行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採用阿拉伯數字;夏曆、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並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5.圖表:文中儘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採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字應註明資料來源。附圖須清晰,達到出版要求,表格請用三線表。

6.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①②③……,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置於當頁地腳。

7.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請用順序編碼制,一般不少於5條。文中相應位置須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參考文獻著錄依次是:序號、作者姓名、文題(或書名)、期刊名(外文期刊名可用標準通用縮寫,不加縮寫點)、年、卷、期、頁碼。如屬專著,要在書名後加版次、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及頁碼。文獻作者超過3人時,須列出前3人的姓名,後加「等」;歐美作者採用姓前名後的著錄形式,名可用縮寫,姓全大寫。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檔案[A],電子公告[EB]。

視頻

中國傳媒科技 相關視頻

互聯網大咖「雲端」論道 這場盛會將帶你探索傳媒科技未來之路
封面傳媒科技公司今日正式成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