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 & D Association,簡稱「中國大洋協會」)於1990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其宗旨是:通過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活動,開闢我國新的資源來源,促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權益,並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貢獻。
中國大洋協會自成立以來,在國家海洋局黨組和協會常務理事會的領導下,在國家各綜合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統籌國內各領域、各專業優勢力量開展國際海域工作,在維護我國國際海域權益、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發展深海高新技術、參與國際海域事務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發展歷史
1991年3月5日,經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備委員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者,在國家管轄範圍外的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15萬平方公里的開闢區。
1999年3月5日,在完成開闢區50%區域放棄義務後,中國大洋協會在上述區域最終獲得7.5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拓展了我國資源儲備新來源。
1997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國際海底管理局批准了中國大洋協會在其多金屬結核礦區15年的勘探計劃。
2001年5月,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勘探合同》,標誌着中國大洋協會正式從國際海底開闢活動的先驅投資者成為國際海底資源勘探的承包者;同年在東北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合同區。
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獲得面積為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1]。
2014年在東北太平洋獲得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合同區,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三種資源、三塊礦區」的國家[2]。
建設宗旨
通過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活動,開闢我國新的資源來源,促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權益,並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貢獻。
組織結構
1、辦公室由主任、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工作人員組成。
2、辦公室主任應由協會業務主管部門任命。
3、辦公室實行主任負責制。
4、辦公室下設相應的業務部門。
5、辦公室根據業務工作需要,組織專家或設立專家組開展有關論證與諮詢工作。
6、辦公室及時召開聯席會議。
主要職責
辦公室為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根據協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定,負責承辦協會日常事務。
辦公室主要職責為:
1、執行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的決定與指示。
2、組織研究我國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戰略,擬訂規劃、計劃和規範。
3、組織有關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向國家提出有關的決策建議。
4、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協會規章,制訂並發布項目指南和項目管理有關細則與辦法。
5、組織項目的立項論證,擇優委託或招標確定項目承擔單位、簽訂合同與項目驗收工作。
6、組織協調我國國際海底資源的勘探、采冶與研究活動,進行業務監督。
7、組織實施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合同與協議。
8、組織實施協會對外交流與合作計劃。
9、組織實施協會履行的國際義務。
10、負責協會的經費管理工作。
11、定期向常務理事會報告工作。
12、承辦協會業務主管部門交辦的事宜。
視頻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喜訊!我國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搜狐,2018-05-02
- ↑ 我國再簽國際海底勘探合同 成為有三種資源礦區國家(圖),搜狐,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