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鬥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鬥魚:學名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又稱天堂魚,為鱸形目,攀鱸亞目,絲足鱸科,鬥魚亞科,是觀賞的品種之一,目前深受廣大朋友的喜愛。一般來說,分別為紅藍叉尾鬥魚、香港黑叉尾鬥魚、越南黑叉尾鬥魚和圓尾鬥魚。

中國鬥魚分布於中國南方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淡水流域,活動於淺水窪或水草茂密的岸邊,外形美觀,色彩美麗[1]

體態特徵

四種中國鬥魚的共同體態特徵是:成魚體長約為七八厘米至十幾厘米,大致呈橢圓形,側扁,尾柄不明顯;鰓上腔內有瓣狀輔助呼吸器官,幫助它們在水面吸入氧氣;腹鰭胸位,第一鰭條延長呈絲狀,也可稱為胸針;背鰭、臀鰭、尾鰭明顯;雄魚體色較鮮艷,雌魚體色較暗。具體的區分主要在於尾鰭、體紋與鰓蓋。首先從尾鰭看來,可先將圓尾鬥魚與其他三類區分開來。

圓尾鬥魚(以下如無特殊需要,均簡稱「圓尾」),顧名思義,它的尾巴呈圓形,鰓蓋藍斑較明顯,背鰭與臀鰭較長。

而其他三種鬥魚的尾鰭則均呈叉狀,上下葉均延長,因此才有「叉尾鬥魚」之稱。普叉與其他兩種黑叉尾鬥魚相比,最明顯的特徵是它在體側有紅藍相間的鮮艷條形體紋,另外,身體和尾鰭長度平均來說均稍短於另外兩種黑叉尾鬥魚,展示的時候尾展幅度也較兩種黑叉尾鬥魚稍窄,鰓蓋的藍斑顏色顯眼。

香港黑叉尾鬥魚也叫香港鬥魚,拉丁簡稱HK(以下如無特殊需要,均簡稱港黑)[越南黑叉尾鬥魚也叫紅鰭鬥魚,拉丁簡稱SPE(以下如無特殊需要,均簡稱「越黑」),兩者在自然狀態下,體色均呈暗褐色或暗藍色、淺黑色等,身型修長,叉形的尾鰭都很長,而且尾展也很寬大。兩者相比,主要特徵是前者頭部兩側的鰓蓋都具有一個顯眼的藍斑,頭頂和前背部散布褐斑,而後者的鰓蓋沒有顯眼藍斑,沒有體紋和褐斑,整體櫛狀鱗片乾淨流暢[2]

種群分布

中國鬥魚的這四種不同的自然類型,還有着各自主要的分布區域,其中也有兩個類型重合分布的地方。

圓尾鬥魚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北,最北到達黑龍江新疆一帶都可以尋覓到它的蹤跡,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日本(其中日本可能是從亞洲大陸]]引進的)。紅藍叉尾鬥魚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最南到達中南半島的越南中部地區。因此,長江流域作為圓尾鬥魚和紅藍叉尾鬥魚自然分界嶺,實際上也是這兩種鬥魚的重合分布區。雖然也有人在珠江流域尋找到過圓尾鬥魚的蹤影,不過是自然分布還是人工引入,還存懸念。

香港黑叉尾鬥魚的分布區域則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向東到達福建西部一帶,向北到達江西南部,向西到達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的欽州、防城、上思一帶,都發現過它的蹤影。香港黑叉尾鬥魚最早由香港魚類學研究者林釗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香港率先採集到標本,當時他認為港黑與越黑是同種。香港鬥魚最早被正式以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拉丁學名命名,則是2002年德國魚類學家Freyhof和Herder在其文章中的率先使用(Freyhof,J&Herder,F 2002)。港黑絕大部分棲息於相對封閉的山澗溪流,因為棲息的環境不同而又相對封閉,導致分化出了不少差異較明顯的地方表現型。港黑分布區域的華南地區,均是普叉的分布區域,但港黑主要是在山澗溪流里繁衍,普叉則主要是在水田溪流生息,它們在共同的區域內呈現着互補分布的自然生息狀態。

越南黑叉尾鬥魚,顧名思義,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境內,從越南南部到越南北部均有分布;與越南接壤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德保、靖西、大新等喀斯特高原台地,最近兩年也發現了越黑的蹤影。它們在表現型上體現出越黑地方型的獨特特徵,因此中國鬥魚的玩家們也給它們起了一個獨特的地域品系名稱——「壯家黑叉」(簡稱「壯黑」)。壯家黑叉的發現,首次證實了越黑在中國國內亦有分布,因此Macropodus屬的四種鬥魚被稱為「中國鬥魚」,是名副其實的。

壯家黑叉的分布區域,也是紅藍叉尾鬥魚當中的一個精美品系代表——「壯家叉」的分布區域,它們在野外分布上的重合,也似乎使得它們之間在遠古時便有了基因的交集。因此,壯家黑叉里似乎也可以看到壯家叉的某些特徵,如在幼年時期表現出與其他地方的越南黑叉尾鬥魚不同的特徵,如鰓蓋上有模糊的藍斑、有較淺的頭紋甚至體紋等;同樣,壯家叉的身上,也表現出偏向壯家黑叉表現型的某些獨特特徵,明顯區別於其他地域的紅藍叉尾鬥魚,如呈現出身型修長、尾展寬大、體色偏冷色調等特徵[3]

特殊武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正是千百年來生物不斷的演化轉變來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才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至今,褶鰓也正是鬥魚對水流緩慢、溶氧量少的環境適應過程中演化出的一種特殊呼吸器官[4]。在觀賞魚中,褶鰓魚除了鬥魚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麗麗魚、戰船、馬甲、萬隆等。

褶鰓魚之獨特之處就在於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於呼吸輔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進行氣體交換。褶鰓是由魚鰓的第一鰓弓的咽鰓骨及上鰓骨演化而成的一種粘膜組織,其間分布有豐富的微血管,由於結構複雜也稱為迷鰓,或上鰓器官。鬥魚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就是通過上鰓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釋入空氣,並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再通過血液循環帶至全身,從而維持魚體正常代謝。

這種特殊的呼吸機制是生物在惡劣的外界環境中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結果,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武器使鬥魚成為一種容易飼養的觀賞魚。

相關評述

德國著名的觀賞魚專家弗蘭克·舍費爾在《迷鰓魚大全》一書中對叉尾鬥魚的評價是:「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在西方國家,中國鬥魚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被稱為天堂魚[5]

視頻

中國鬥魚 相關視頻

來了解下中國鬥魚
生態魚缸中的中國鬥魚
香港黑叉尾鬥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