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鬥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鬥雞 |
中文學名 中國鬥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綱 鳥綱 目 雞形目 科 雉科 產地 山東鄄城 |
鬥雞,又名打雞、咬雞、鶤(kūn ******:「雞三尺為鶤。」 鶤雞亦是鳳凰的別稱。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珍貴的家禽品種資源。中國鬥雞,原名魯西鬥雞,是我國四大鬥雞品種之一。鬥雞保護工作起於1960年,歷經鄄城縣高級畜牧師陸建達等幾代畜牧工作者和鬥雞愛好者的艱辛,幾經提純復壯、繁衍、培育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國鬥雞新品系。
體型特徵
中國鬥雞個大體壯,胸廓發達,胸肌尤為寬厚,外觀特點為鷹嘴、鵝頸、鴕鳥身。頭、頸昂起,頸、胸、脛幾乎成一直線。全身羽毛稀薄、粗剛、短而緊貼體表,並富光澤,羽色多樣。一般雄雞以青、紅、紫、皂的羽色為上色。青色鬥雞即烏黑色羽毛,並略現青色光澤;紅羽鬥雞,其頸、背羽色紅棕色,尾羽黑色或白沙色;紫羽鬥雞的頸、背羽色為黑紅或紫紅色;皂羽鬥雞的全身羽色暗黑褐色,而無光澤。除此之外尚有白羽鬥雞、蘆花鬥雞、柿黃鬥雞等不同羽色。
頭小而堅實是鬥雞良種的重要特徵。無單冠,多數冠矮,肉髯退化。喙粗短、堅硬呈楔形,尖端微彎而甚銳。嘴殼顏色以黃、白兩色為良種。鼻孔需大而長,眼大而銳,眼球顏色一般以白、黃、紅三色為佳,但以白色為上品。頸粗長靈活,腿細高強健,略有彎度以利彈跳,距發達,長而銳,生向上方。爪粗大、堅硬鋒利,雙腿間的距離宜寬大。全身骨骼結構緊密,各部位骨骼的長短及粗細結構必須勻稱。鬥雞體重通常分為3個等級,大號鬥雞雄雞體重8斤,母雞7斤;中號鬥雞雄雞體重7斤,母雞6斤半;小號鬥雞雄雞體重6斤上下,母雞5至6斤。雄鬥雞體重有達10斤或更重者,但一般認為體軀過大戰鬥時動作緩慢而笨重。
淵源歷史
鬥雞既是玩賞型雞種,又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中國的鬥雞活動歷史悠久,最早起於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時已相當流行。關於鬥雞的記載,早期可見於《戰國策·齊]》、《左傳》、《史記》等書。公元前六七九年齊桓公以宋國違背「北杏之會」盟約為由,率諸侯國討伐,取勝築高台以鬥雞慶祝勝利,是關於鬥雞的最早文字記載。漢代王孫公子、富家子弟鬥雞走狗,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曾有三代帝王都喜歡養鬥雞。南齊鬱林王喜好鬥雞,花數千倍價錢購買鬥雞。北齊幼主高恆擅長鬥雞走狗,還給鬥雞封官賜爵。
古代鬥雞常被用作賭博,鬥雞賭徒們為了取勝想盡辦法。一是選擇培育良種,如東周時的羊溝巨雞、南北朝時的壽光雞,皆以身高爪利、性猛善斗而冠絕一時。二是注重對鬥雞的訓練,如《莊子·達生篇》中記載要把鬥雞訓至「呆若木雞」的境界,就是極生動的寫照。三是藉助裝備和藥物刺激,如《左傳》記載:公元前517年,即魯昭公二十五年之時,季平子與郈昭伯鬥雞。為了取勝,季平子為雞上了芥末,郈昭伯為雞安了金屬爪,都用了下三濫的招數。東漢時,又有在雞頭上抹狐狸油的辦法,令對手聞其味而逃避。
唐代是飼養鬥雞的鼎盛時期,唐玄宗專門成立皇家雞坊,每到節慶時,總要展示皇家鬥雞。有個玩鬥雞玩出息的小孩兒叫賈昌,深得唐玄宗賞識,被任命為「衣食龍武軍」,召入宮中專職馴雞,派五百小兒聽他差遣。時人因此有鬥雞謠: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對這一鬥雞盛況,陳鴻在《東城父老傳》里有紀實性描述: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
宋明的鬥雞活動也不比盛唐差多少,尤以洛陽、東京(開封)鬥雞活動最為流行,樂此不疲者在宮廷、民間皆有。南宋時有人在臨安的園林蔣苑中專設鬥雞項目。宋代對與鬥雞致勝之道的研究尤勝於昔。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有鬥雞專篇,對鬥雞之選種和培訓有詳細記載。明代有些地方的鬥雞徒還成立了社團,切磋交流鬥雞之培育和訓練的經驗。另外,亞洲盛行鬥雞的國家還有印度、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鬥雞遊戲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歐洲。
最早育成的品種是中原鬥雞(魯西鬥雞、河南鬥雞以及皖北鬥雞)。中原鬥雞被帶到雲南以後逐漸被馴化成適合當地氣候的小體型鬥雞,所以西雙版納鬥雞與中原鬥雞遺傳距離比較近。隨後中原鬥雞和版納鬥雞被帶到了吐魯番及周邊地區,經過長時間的馴化形成吐魯番鬥雞,所以吐魯番鬥雞和西雙版納鬥雞距離最近。這幾個品種的鬥雞聚成一大類。現有的漳州鬥雞是清末、民國期間及解放前後由本地鬥雞和「番」鬥雞(國外引進,主要是泰國)雜交混種衍化,育成時間不長,且混有國外雞種血統,故與以上幾種鬥雞遺傳距離較遠,獨自成一類。
鬥雞文化
中國鬥雞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適合於各階層,具有廣泛的觀賞性、娛樂性。中國鬥雞具有打鬥性能好、斗性強、打法多樣、打鬥激烈的特點;同時,中國鬥雞的肉味鮮美、肉質細嫩、脂肪含量少,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娛樂型、玩賞型、美食型的新型肉類品種。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鬥雞曾被當成「四舊」而取締,各地鬥雞遊藝又見興盛。1989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還轉播了在山東兗州舉辦的首屆鬥雞比賽,電視連續劇《孔子》中的鬥雞場面,即出自兗州樂鳳鬥雞的表演。荷澤鬥雞、吐魯番鬥雞、漳州鬥雞、西雙版納鬥雞,並稱為中國四大鬥雞。
鬥雞在國外也很有市場,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鬥雞是十分受歡迎的活動。從柬埔寨的鄉村到印尼的巴厘島,每逢周末都有成群男子聚集在一起,對拼個你死我活的鬥雞下賭注。菲律賓人的說法是「沒看過鬥雞,就不算到過菲律賓!」。鬥雞從中國明代傳入泰國,迄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當地人把鬥雞視為「國技」。參賽的公雞約50萬隻。如遇精彩的比賽,國家電視台還不時實況轉播鬥雞精英賽。
經濟價值
鬥雞是我國特有的珍禽品種, 存養量極少。鬥雞體大骨壯、頭小冠平、頸粗而長、腿粗而高、羽毛貼身, 毛色以白、黑為主, 肌肉豐滿, 早期生長較快, 三個月作重可達2 公斤以上。公鬥雞性情兇猛好鬥, 成年公鬥雞體重5 ~ 6 公斤, 母鬥雞體重3 ~ 3 . 5 公斤, 一般年產蛋2 5 0 枚左右。
食用價值
鬥雞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觀賞娛樂價值, 其肉鮮美、香甜細嫩, 具有特殊風味。據測定, 鬥雞肉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均高於同等飼養條件下其他雞種的含量, 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珍禽。
娛樂價值
鬥雞還有一定的觀賞娛樂價值,它雄健、威猛、機智、頑強, 是一些娛樂場所的寵物, 那一場場精彩的鬥雞表演博得陣陣喝彩, 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些外國客商也紛紛到中國尋找貨源, 鬥雞作為食用和觀賞出售, 每隻賣到8 0 ~ 1 0 0 0 元不等, 因此開發鬥雞養殖前景燦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