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是由林業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受中國林學會領導的學術性、科普性、公益性二級學術團體,l979年6月成立,目前已經換屆7次,本屆委員會為第八屆。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在中國林學會的直接領導下業務範圍包括學術交流[1]、科學普及、諮詢服務、國際合作、科技推廣、技術認證、科教獎勵、展覽展示、書刊編輯、成果鑑定、專業培訓等。

機構簡介

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以常務委員、委員和廣大會員為基礎,凝聚和團結全國森林病理科技工作者,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作風,針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重大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並積極向相關部門建言獻策。森林病理分會自成立以來,着眼於世界林業和森林保護學科發展前沿,積極組織和召開學術交流會30多次,參會人數達3000多人,通過科技下鄉和科技服務等多種形式進行科普宣傳,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0多期,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員2000餘人,提高了國民的生態意識和科技素質,為我國現代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森林保護學科的快速發展。

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第八屆委員會2014年10月換屆成立,擁有理事107名,常務理事37名,理事長為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葉建仁教授擔任,掛靠單位為南京林業大學,秘書長為梁軍研究員[2],秘書處掛靠單位為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一、學科組簡介

森林病理學科組主要從事我國森林保護領域的科學研究、學科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和具體實施,利用面向全國重要森林生物災害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條件,組建一支全國性的森林保護學團隊開展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和積累,以高水平學術論文、十五-十三五國家科技支撐(重點研發計劃)和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的規劃和負責實施、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的積極爭取、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主任委員及秘書長依託單位、開創並連續舉辦五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以及優秀人材培養等為標誌性成果,奠定了學科組在我國森林保護學術領域中的地位。學科組十二五期間發表論文37篇中文,其中包括12篇SCI,1部專着。承擔10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及課題,培養博士後4名,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5名。

學科組針對我國森林病害嚴重發生的現狀和特點,緊密圍繞國家對森林病害控制的重大需求,從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等不同層次系統揭示我國森林病害形成與流行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典型穩定生態系統調控病害的自組織驅動機制和人工林經營調控病害的生態機理三個科學問題,解析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關係失衡導致病原物和害蟲成災內在機制的核心命題,闡明森林病害生態調控的機制和模式,構建其可持續控制理論體系,為我國森林重大病蟲災害可持續控制技術的產出提供理論儲備和支持。

(一)關於「十二五」期間取得的主要進展和自我評估(體現主要亮點)

1.承擔項目

1)科技支撐《商品林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

2)行業專項《重大森林病蟲災害防控技術的關鍵理論基礎》、《入侵生物主導的松樹枯萎病害形成機理研究》(設立6個課題28個專題,包括17家單位的40餘名骨幹參加);

3)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樹木潰瘍病原多樣性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和危害調查》;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然赤松林生態系統對崑嵛山腮扁葉蜂種群的自調控機制》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落葉松八齒小蠹伴生真菌的生物生態學習性和系統發育》;

6)中國林科院院所基金《我國人工林有害生物種群成災機制與調控基礎》

2.研究成果

1)重要森林病害的成災機理取得突破

(1)揭示了松材線蟲交配過程,證明存在明顯的性內競爭和基於化學通訊的性間選擇,發現了其雌性主導的混交婚配模式。重點瞄向松材線蟲雌蟲的擇偶偏向,採用轉錄組測序方法及GO注釋分析,錨定了與松材線蟲刺激響應、繁殖、定位和運動相關的26個基因,為從化學通訊和分子水平闡釋松材線蟲的繁殖過程建立了基礎。篩選出與松材線蟲擇偶相關的基因,結合目前已有的基因(色氨酸羥化酶tph-2基因、5-HT基因、決定相關基因Neuroserpin、egr-1、neuroligin-3)研究其對線蟲擇偶的影響。選擇與擇偶直接相關的決定基因,研究該基因及其pathway途徑對線蟲擇偶的影響,闡釋雌蟲的擇偶機制。 Nematology,2014

(2)通過構建馬尾松響應松材線蟲侵染的抑制消減雜交文庫,發現松材線蟲-馬尾松互作早期,大量鈣相關蛋白基因特異響應松材線蟲侵染,在松材線蟲侵染早期,誘導表達的馬尾松鈣調素pmCaM、 馬尾松鈣調素結合蛋白pmCaMBP易形成複合物,參與Ca2+信號轉導。揭示了馬尾松響應松材線蟲侵染的CaM和CaMBP鈣信號轉導過程「Ca2+-CaM-CaMBP」,發現了其時序和器官表達特徵,為病害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可能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olecular Sciences,2013

(3)發現Vap(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毒素過敏原蛋白)基因表達產物能夠激發寄主松樹α-蒎烯合成酶基因上調錶達,導致樹體內α-蒎烯含量增加,進而導致寄主組織病變和細胞程序化死亡,但不能最終導致寄主空洞化的形成。證明了Vap基因的激發性質,推測空洞化的形成需要解毒基因和模擬基因的後續協同作用。

(4)假說認為在松材線蟲體內存在寄主模擬基因干擾松樹的防禦代謝體系,類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s,TLPs) 具有潛在意義。 目前進展:克隆獲得了松材線蟲類甜蛋白基因tlp-1(BUX.s00036.89)和馬尾松類甜蛋白基因(pmTLP)。

(5)構建了楊樹與潰瘍病原真菌互作的信號轉導實驗模型,證明了SA是重要的信號分子,發現了重要的信號轉導組件SABP2,闡明了抗性產生的基因調控過程,揭示了楊樹響應潰瘍病菌侵染的信號傳導特徵及其抗病機制。病原菌誘導楊樹內源SA積累後與MeSA可以通過SABP2 與水楊酸甲酯轉移酶 SAMT進行相互轉化,促進第二信使H2O2的積累及系統性產生,進而激活PR基因,促使抗性產生。

(6)森林生態系統調控崑嵛山腮扁葉蜂種群機制,調查了崑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間結構特徵。建立了病蟲害生態調控機理研究本底數據庫。崑嵛山腮扁葉蜂種群數量與林下植物的物種聯結性分析發現, 呈極顯着聯結性正相關的林下植物11種,呈極顯着聯結性負相關的林下物種16種。

2)松材線蟲病害擴散蔓延的生態地理格局。綜合病害複合系統的多種生物生態要素,確定了松材線蟲病在全國縣級尺度擴散蔓延的生態地理格局。為病害的區域治理和國家宏觀治理決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3)構建了我國森林病原真菌資源及其系統發育保藏和研究的基礎平台,在森林病原真菌的協同入侵及適應性變異規律方面取得突破;

(1)解析了我國楊樹潰瘍病病原菌種群的分子遺傳結構,闡明了種群對生態環境適應性變異的分化,發現了該種在我國的可能地理起源中心。提出加強無性繁殖材料的檢疫和減少帶菌苗木跨氣候區的大距離調運是控制病害及其病原新基因型產生的重要途徑。

(2)解析了我國楊樹爛皮病病原菌種群的分子遺傳結構,發現遺傳結構與寄主楊樹的派別以及地理分布無顯着相關性。提出生產實踐中楊樹爛皮病一定要遵循寄主主導性病害的防治策略。

(3)在我國落葉松主要分布地域發現重要病原菌Ceratocystis fujiensis 及其與落葉松八齒小蠹的伴生關係,揭示了其協同進化特徵和趨勢。為病害的防控提出了科學基礎。

系統開展了我國落葉松八齒小蠹伴生菌的研究,發現了多個新種、新紀錄種、新伴生關係。研究地域隔離的3種落葉松寄主的八齒小蠹及其伴生菌的種下分化特徵,從小蠹蟲遺傳變異、聚集信息素響應特徵(電生理、行為)、伴生菌系統發育、致病性和小蠹蟲與伴生菌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發現了落葉松八齒小蠹及其伴生菌存在種下分化。為進一步種特異性伴生假說的驗證提供了基礎。

3.完成申請和規劃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

2)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創新》中項目「人工林重大災害的成災機理和調控機制」和「人工林重大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的規劃;先期的《林業災害防控的應用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專項;《生物安全》重點專項的「威脅我國森林安全的重大外來入侵種發生機制與關鍵防控技術」;

3)國家林業局科技司組織的《林業科學和技術「十三五」創新規劃》、《「十三五」生物技術發展專項規劃》等。

4.組織全國性會議

自2006年8月13日組織首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論壇,2008年10月20日第二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論壇,2010年9月27日、2012年8月3日、2012年10月20日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會議規模從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了第五屆300多人。第六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將於2016年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舉行。

(二)對「十三五」期間學科發展的主要想法、需求與發展建議。

繼續把兩個平台建設好:森林病害的分子生態調控理論與技術平台和山東崑嵛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1.松材線蟲致病機理:以萜烯類物質代謝紊亂(核心事件)和空洞化現象(特徵事件)為重點以激發、解毒、模擬基因在時間上的協同表達為主線 重點聚焦松材線蟲激發蛋白vap、解毒基因CYP、分子模擬蛋白TLP等致病基因 揭示松材線蟲對萜烯類物質的響應特徵,闡明在馬尾松空洞化過程中松材線蟲上述基因的功能及其致病機制;

2.小蠹蟲與真菌的共生關係

3.廣布型森林病原真菌的分子生態特徵。

發展建議:緊密把握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髮展規劃和具體措施,積極組織申報、主持、參與和執行具體科研任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