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以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中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1944年9月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並改團體會員制為個人會員制。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上海各級民盟組織充分發揮盟員在教育、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實現「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作出了新的貢獻。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市民盟盟員總數近1.9萬餘人。

釋義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從成員界別看,高教界占27%,普教界占29%,科技界占14.6%,高級職稱[1]占41.5%。盟員中有全國人大代表2人,全國政協委員8人,市人大代表33人,市政協委員57人,以及一大批各類特邀監督員。

民盟上海市委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地方組織。1946年,民盟中央委派黃炎培、沈志遠、黃競武等開始籌備民盟上海市支部,是年8月底,上海市民盟支部正式宣告成立。之後,民盟上海市組織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為上海解放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盟上海市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和推動盟員和盟所聯繫的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特別是在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湧現了陳望道、蘇步青、錢偉長、談家楨、李國豪、趙超構等多位蜚聲中外、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保持着長期親密合作的代表性人物。民盟上海市組織以自身的人才優勢和特色,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為促進上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積極參政議政,作出了積極貢獻。

21世紀,民盟上海組織將團結廣大盟員和所聯繫的知識分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發奮努力,作出新貢獻

發展沿革

成立經過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以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中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其前身為民國30年(1941年)3月在重慶成立的、由「三黨三派」(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救國會)組成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國33年9月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並改團體會員制為個人會員制。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政治中心東移。民國35年,民盟總部領導人陸續來滬,開始籌建上海民盟地方組織。是年8月,民盟上海市支部成立。在民盟總部領導下,參加反獨裁、反內戰,爭取和平,爭取民主的各項愛國民主運動。

民國36年10月27日,國民黨政府內政部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宣布解散。上海民盟組織轉入地下,堅持鬥爭。

擁護解放

民國37年1月,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召開。會議否認南京國民黨政府對民盟合法地位的取消,號召全體盟員「更堅強地站起來,為徹底摧毀南京反動政府,為徹底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到底」。會議宣布,「要與一切民主黨派結成堅強的民主統一戰線。要與為民主事業而奮鬥的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民盟上海市支部代表列席了這次會議。會議以後,上海民盟確定「反蔣、反美、擁護土改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新的工作方針。解放前夕,上海民盟堅持地下鬥爭,支持人民解放戰爭,迎接上海解放。

新中國建立後,民盟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綱領。上海民盟參加了地方政權的建設,參加了人大和政協工作,參與大政方針和統一戰線重大問題的政治協商,參與政府事務的管理,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職能。

1950年代初期,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上海盟員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踴躍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各項政治運動。同時,通過各項運動以及整風、學習等,促進對盟員的教育、團結和思想改造,加強自身建設。

經歷曲折

1957年,中國共產黨開展整風運動,隨後進行了反右派鬥爭,由於反右派鬥爭的嚴重擴大化,大大地挫傷了廣大盟員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的民盟組織受到嚴重衝擊,盟組織被迫停止一切活動。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盟員遭受種種迫害。特別是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應雲衛、周予同、傅曼雲、上官雲珠等7人被迫害致死。

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舉國歡慶。特別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統一戰線工作上,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各項統戰政策,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民盟市委及各級基層組織,配合中共各級組織和盟員所在工作單位,開展調查,協助落實各項政策,使受到各種錯誤處理的盟員得到了平反改正,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盟員的積極性。

發揮新貢獻

1979年10月,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盟章中指出:「中國民主同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的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是以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特別是文教科技界中上層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一步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並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此後,上海民盟恢復了組織活動,加強了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健全了領導班子,發展了組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四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在履行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職能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動盟員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建設四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1989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確定了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制定了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和民主監督的總原則。民盟組織和廣大盟員的參政議政意識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上海各級民盟組織充分發揮盟員在教育、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2],為實現「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作出了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