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實驗室是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在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全球變化東亞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科研領域

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區域環境、氣候變化等全球變化研究的諸多方面,多學科交叉研究是本實驗室的基本特色。同時,實驗室還承擔了國際START組織(全球變化分析、研究和培訓系統)東亞區域研究中心的國際職能。

為了認識區域環境系統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發展預測理論和方法,建立人類有序適應對策的科學基礎,實驗室設置下列主要研究方向:

1、區域氣候-陸地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關鍵過程研究和模式發展;

2、區域環境系統(氣候-生態-社會-經濟-水文)集成模式[1]的發展;

3、區域環境系統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

4、全球變化對區域環境系統影響的評估;

5、全球和區域環境變化中的有序人類適應研究;

6、北方乾旱化的綜合集成研究

7、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諸多方面。

實驗室-學術成果

實驗室為國家在全球變化領域的重大項目的實施和完成做出了較大貢獻。「八五」和「九五」期間,實驗室主持了國家在全球變化領域的有關「攀登計劃」項目,參加或負責了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重大、重點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項目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國家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 「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並負責多個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課題,如「亞洲季風區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課題),「西北乾旱氣候的變化規律、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課題)和「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研究」(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等。實驗室正在組織和實施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季風亞洲區域集成」。

實驗室的若干研究工作具有國際影響:

1、「季風驅動的生態系統」和「廣義季風系統」科學概念的提出,和以此為指導發展的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擬系統(RIEMS);

2、以土地利用和變化為核心的區域環境系統數值模擬;

3、實驗室領導的「亞洲區域模式比較計劃」(RMIP)國際項目(對東亞氣候和環境的模擬中,RIEMS的綜合表現在參加RIMP的國際上10個主要的區域模式中居於領先);

4、可適用各種氣候和生態系統的大氣-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在"國際生態系統模型/數據比較計劃」(EMDI,1999-2002)中獲得較高評分。

實驗室還在區域環境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和極值研究、土壤濕度研究、生態系統模式、衛星遙感在氣候和宏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和大氣輻射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最近,在973項目的支持下,以北方乾旱化為對象,提出了有序人類適應的新的科學思想。

實驗室擁有一支較強的研究隊伍,高級研究人員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研究員6名,副研究員多名。

實驗室-科研條件

1、現有儀器設備情況

2、實驗室裝備整體水平與特色,設備的運行管理

3、研究所相關公用設備與技術支撐條件

4、實驗、辦公用房面積與環境

現有儀器設備情況

實驗室的現有儀器設備主要是區域環境觀測儀器和科學計算設備,其中包括SGI3400高性能計算服務器1台,總價值710萬元人民幣,運行情況良好。

實驗室裝備整體水平與特色,設備的運行管理

區域環境系統集成研究強調多學科的交叉和綜合,結合了現場實驗觀測、診斷分析、數值模擬實驗和示範區建設研究,對試驗觀測和計算設備有較高的要求。中心擁有的試驗觀測儀器均為近年來最先進的產品,是國際上通用的設備,初步滿足對能量、水分和物質通量的局域觀測需要。

中心設置了專門的技術管理崗位,專人負責各種的設備管理,保證了所有設備的開放性使用的管理和相應服務。

另外,通過與吉林省合作,中心在有序人類活動示範區建立了1個野外觀測站,為在人類活動最活躍、環境條件最敏感的氣候-生態過渡區開展集成研究,提供了一個平台。

研究所相關公用設備與技術支撐條件

實驗室可以申請使用大氣所各種公用設備,包括計算機、網絡和野外觀測儀器和圖書館,並獲得相應技術支持。

實驗、辦公用房面積與環境

實驗室現有辦公用房人均約15 m2。隨着園區建設的進行,實驗和辦公用房將根據大氣所的總的規划進行調整, 未來1-2年將會有比較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