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位於河南省封丘縣,建立於1983年,是中國科學院開放站,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重點站,國家重點野外實驗站,FAO的全球陸地觀測網定位觀察站。

主要研究

(1)黃淮海地區資源生態環境演化趨勢分析和預測;(2)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產率以及各種亞系統中及之間的物質循環過程與能量轉換規律與相關的調控理論;(3)節水、節肥、節地新技術體系的開發以及人工生態系統[1]優化模式的構建與示範。

部門負責人、學術帶頭人與青年骨幹:

站 長:朱安寧研究員:農田生態系統水碳氮循環過程及其模擬

副站長:馬 力高級工程師:土壤生態環境智能化監測與物聯網農業大數據應用

副站長:馬東豪副研究員:土壤水分和溶質遷移過程模擬、土壤水文過程

張佳寶研究員:農業信息技術和水肥精準管理

丁維新研究員:土壤中碳氮轉化的生物學機制及其環境效應

趙炳梓研究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與產地安全

潘喜才研究員:農田生態環境物理過程與水肥高效利用

張叢志副研究員: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碳循環

陳增明副研究員:土壤碳氮轉化過程及溫室氣體減排

袁俊吉副研究員:濕地土壤碳氮轉化及其環境效應

陳 林副研究員:土壤有機質周轉及有機培肥的微生物機制

信秀麗副研究員:農田地力提升與養分高效利用

周桂香副研究員:農田土壤有機培肥和土壤健康

楊文亮副研究員:農田氮素損失快速監測技術、土壤改良與肥力培育。

相關資訊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封丘農業生態站:科技支撐中原糧倉穩產

通過對中國最大糧食生產基地黃淮海平原農田生態系統的長期監測和研究,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幾代科研人員[2]逐步探索出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生產力持續提高的農田生產理論、技術和模式,為「中原糧倉」的黃淮海地區糧食持續穩定生產提供科技支撐,並為國家糧食安全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封丘模式」大幅提高糧食產量

作為中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沖積的大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氣候生產潛力高,歷史上農耕發達,是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但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依靠自然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通過人工改造,構建新的生態系統提高生產力已成為迫切需求。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站長張佳寶介紹說,1954年,以熊毅和席成藩兩位院士為代表的一支600多人的隊伍奔赴黃淮海平原,對該地區土壤進行為期3年的全面調查,發現旱澇鹽鹼瘠薄是該地區生產力難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從1963年開始,熊毅和席成藩帶領大批科研人員在黃淮海平原中部腹地——河南省封丘縣建立基地,研究水分、養分、鹽鹼運行規律,發明「井灌井排」控水控鹽鹼增產技術,並於1965年取得大面積示範成功。

上世紀80年代初,開發黃淮海提上國家議事日程,中科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以長期研究積累為依據,以「井灌井排」技術為核心,集成配套農藝、生態等技術,完成農業區域綜合治理「封丘模式」開發,並在河南等地區大面積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該成果作為「黃淮海區域綜合治理」的一部分,上世紀90年代初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3年,中科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在該院封丘鹽鹼土改良試驗基地基礎上正式建立,1992年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重點站,2000年成為聯合國「全球陸地觀測系統」聯網站,2006年成為科技部「河南封丘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