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7年10月獲得批准建設,2009年12月通過驗收,其前身為1989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方精雲院士,實驗室主任為張文浩研究員[1]

機構簡介

實驗室圍繞植被與環境變化的國際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創新性研究,重點研究植被格局與演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草牧業與可持續性。其發展目標是在植被與環境變化領域取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為植被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國家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成生態學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基地。

實驗室現由19個研究組構成研究主體,並按研究方向設置5個研究群;主要依託分析測試中心和10個野外站、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物分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業研究中心開展工作。分析測試中心包括化學分析實驗室、穩定性同位素實驗室、生理生態學實驗室、分子生態學實驗室、3S實驗室、環境變遷實驗室和植物水分養分實驗室。擁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質譜儀、穩定同位素比率質譜儀、氣相色譜儀[2]、碳氮元素分析儀、激光粒度儀、流動分析儀、遺傳分析系統、熒光成像系統、紋理密度測量儀等主要儀器設備,共有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40台(套),總價值2000餘萬元。10個野外站中包括3個國家站和4個CERN站,各野外站充分發揮科研支撐作用的同時,每年還接待其他科研單位、院校大中小學生實習、開展夏令營等活動。

科研團隊

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93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名、國家引進人才計劃入選者4名、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入選者4名。研究人員以中青年為主,50歲以下的研究人員約占85%,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超過30%。有在讀研究生160餘名,每年在植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植物生理生態學、理論生態學、全球變化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研究方向上分別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生20-30人,同時還與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聯合培養研究生。目前,實驗室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課題180餘項,主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973計劃、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際合作等項目。近五年發表SCI論文700餘篇,包括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Geoscience、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 USA、Ecology、Ecology Letters、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生態學旗艦雜誌上發表多篇原創性論文;獲授權專利28項。

合作交流

近年來,實驗室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國、荷蘭、芬蘭、蒙古、蘇丹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及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同時積極主辦和參與了相關的學術會議。為吸引優秀科研人才、加大開放力度、加強學術合作與交流,按照財政部、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每年設置一定比例的開放課題。多年來,實驗室積累了大量野外調查、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數據,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和全球變化等生態學研究領域逐漸嶄露頭角,也是中國植被與植被圖、草地生態科學、森林大樣地和全球變化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優勢單位。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植物生態學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高水平國際合作的重要基地。

參考文獻

  1.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員? ,搜狐,2020-01-02
  2. 氣相色譜儀的五種分類 ,搜狐,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