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56年5月,學部委員進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5月開始進行學部委員增補工作,之後又中斷十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了學部委員增選,確定了兩年一度進行增選。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6月,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1998年6月,實施資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1]
據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目錄
項目設置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嗎,為終身榮譽 |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 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的制度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
組織流程
評選組織
增選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增選名額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
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不受理本人申請。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有效候選人進行評審和初選,產生初步候選人和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評審和初選必須堅持標準,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各學部初選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終選候選人。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2]
外籍院士
選舉外籍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選舉,每位院士推薦1名候選人,獲得不少於5名院士的推薦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其選舉工作與院士增選工作同年進行。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院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當選。[3]
評選條件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放棄撤銷
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稱號。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後,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當院士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勸其放棄院士稱號。上述情節特別嚴重的,以及危害國家利益,觸犯國家法律的,撤銷其院士稱號。
學部委員
1955年,第一批學部委員為233人。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科學技術方面委員172人,兩年後增聘18人,達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共新增283名學部委員,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投票選舉出210位新學部委員,其中數理學部38人,化學部35人,生物學部34人,地學部35人,技術科學部68人。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528人。
1993年,增選學部委員59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人,化學部10人,生物學部11人,地學部10人,技術科學部18人。
院士增選
1992年4月,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制定並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後由中國科學院發布,明確學部委員和外籍學部委員的標準和選舉程序,院士增選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
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每兩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學者、專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自1994年開始外籍院士選舉以來,共選舉外籍院士116名。[4]
據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79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2人,化學部127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技術科學部138人。另外外籍院士91人。
文化傳統
權利與義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要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和應用,努力創新,做出成績;提倡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精神,發揚優良學風,普及科學知識,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人才,推動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參加院士會議,承擔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諮詢、評議任務;積極推動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國家科學技術重大問題的決策有建議權;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有推薦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繼續享有上述權利和義務,並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外籍院士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科學院學部贈送的有關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權;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5]
社會評價
首批學部委員的人數是前中研院院士的3.6倍。這個數量上的急劇增長,並不代表七八年間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是出於當時國家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對於科技事業的極大重視。學部委員制是為快速發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而採取的舉措,如果依循舊體制,顯然難以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形勢。這一批學部委員,在中國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大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他們是現代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
1994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決定了中國院士的規模較大,增選數額也較多,勢必降低院士的學術資格標準。少數院士的學術表現以及院士增選中的種種問題與院士稱號的崇高榮譽很不相符。這些問題,近年來隨着全社會對科學技術日益重視,甚至有日益突出的趨勢。[6]
從學部委員到院士,一個稱謂的變化不僅意味着榮譽的最終回歸,也標誌着科學家與國家科技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不可分割的歷史。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層次高、影響大。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不同時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蒞臨現場並作重要講話。來自全國不同領域、不同戰線的院士大家匯聚一堂,共商國家與學部科技事業發展,成為全國科技界兩年一度的重要盛會。(中國科學院)[7]
院士軼事
1960年訪英尷尬
1960年,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吳有訓訪英時,在英國皇家學會紀念會前一天,會務主持突然通知中國代表團:「明天的大會,只有各國科學院正式院士才有資格參加,請各國與會院士明日穿戴好本國科學院的院士禮服和冠冕,以便識別,否則,會場警衛將拒絕其入場。」聽完通知,幾名中國代表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中國科學院沒有實行院士制,更沒有院士禮服,要是按照英國人的規矩,中國代表團全都不能入場。「一個東方大國,建國十多年了,竟連一個科學院院士都選不出來,這確實是一個無法向世界說明的問題。」吳有訓心裡想。吳有訓對英國人說:「被你們稱為院士的那個名詞,在我們中國叫『學部委員』,我們將身着通用禮服入場。」第二天,中國「院士」們身着中山裝走進了會場。[8]
除名院士
方勵之,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被除名。
陳敏恆,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因科學道德和經濟問題被除名。[9]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參考文獻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11-22].
-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出爐. [2019-11-22].
- ↑ 楊振寧「2015年4月1日我放棄了美國國籍」. [2019-11-22].
-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啟動. [2019-11-22].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 [2019-11-22].
- ↑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多少人 來看下其發展歷史. [2019-11-22].
- ↑ 簡介. [2019-11-22].
- ↑ 從「學部委員」到「院士」院士制度走向榮譽. [2019-11-22].
- ↑ 追蹤「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