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通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紡織通史 |
《中國紡織通史》是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將於2018年4月24日出版的圖書,主編是周啟澄、趙豐、包銘新。
2018年5月,該書獲第十五屆「上海圖書獎」(2015.11-2017.10)二等獎。
歷史
2010年,《中國紡織通史》啟動編纂工作,歷時8年編纂完成。
2012年《中國紡織通史》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2016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2018年4月24日,將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滬首發。
編著團隊
中國紡織通史》編著團隊「大咖」雲集,由中國著名紡織史學家及教育家周啟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教授和東華大學包銘新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另有來自東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博物館、江南大學等十多家不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國內外專家參與其中,紡織學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中國唯一國家級雲錦工藝美術大師「織造龍袍第一人」,致力於苗族傳統服飾手工藝研究的日本獨立學者等,他們無一不是紡織相關各領域中的行業翹楚。
主要內容
《中國紡織通史》時間跨度從遠古時期到2010年,共計200餘萬字,配有技術示意圖、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近千餘張珍貴插圖。
內容上囊括了科技、經濟、文化、藝術和對外交流等各個領域,材料上涉及纖維、紗線、織物和服飾,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讀者展現我國紡織業的起源、形成、發展、變革、豐富多彩的織品和服飾,以及以紡織產品為首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盛況。遵循傳統通史體例,以歷史時期為脈絡,共6編,涵蓋古代、近代以及現當代,採取編章節三級標題法進行編排。其中,4篇附錄介紹了大花樓提花機與龍袍織、貴州舟溪苗族背扇製作工藝等專題。在編排體例上,《中國紡織通史》進行了創新與突破。
書中在吸取相關史籍、論著、考古報告、出土實物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等重要資料的精華的基礎上,不僅詳細介紹了蠶絲抽繅、斜織機等一系列的古代紡織技術,並且對於現代不斷擴展的紡織技術外延也有最新的記錄,如「十一五」以來,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研發成功促進了抗菌、可降解的醫用衛生材料的開發應用;東華大學研製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材料」研究成果在「天宮一號」上得到應用等。
現實意義
《《中國紡織通史》作為中國首部全面論述原始手工生產到當代動力機器生產的紡織業發展通史,完整、全面地研究、梳理了其在中國七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填補空白、惠及當代、傳世久遠,將對中國甚至世界紡織學術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該書獲第十五屆「上海圖書獎」(2015.11-2017.10)二等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