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記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記者》創刊於1987年,是由新華通訊社主管、主辦的新聞專業刊物。

據2020年4期《中國記者》期刊內頁顯示,《中國記者》編委會有編委會主任1名,委員30人,特邀顧問有41人,編輯部有總編輯1人,執行總編輯1人,副總編輯1人,編輯3人,視覺設計2人。

據2020年5月1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記者》共出版文獻22637篇、總被下載1609254次、總被引28648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424、(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19。

據2020年5月1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記者》文獻量為12111篇,基金論文量為275篇,被引量為19123次,下載量為268360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36。

據2020年5月18日維普網[1]顯示,《中國記者》發文量為21757篇,被引量為11059次,H指數為24,影響因子0.0744。

辦刊歷史

1933年,《工農兵通訊》在江西瑞金創刊,是紅中社(新華社的前身)的業務刊物;紅軍長徵到延安後,該刊改為《通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通訊》的基礎上正式創辦《新聞業務》。

1956年,《新聞業務》開始向全中國公開發行

1987年1月,新華社將社內三個面向全中國的業務刊物(《新聞業務》《新聞攝影》《新聞縱橫》)在《新聞業務》的基礎上合而為一,創辦了《中國記者》,刊期為月刊。

2006年12月26日,《中國記者》網絡互動平台上線。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主要欄目

《中國記者》主要欄目有論壇、專題、言論、方法等。

讀者對象

《中國記者》面向編輯、記者、未來的新聞從業人員。

人員編制

據2020年4期《中國記者》期刊內頁顯示,《中國記者》編委會有委員30人、特邀顧問有41人,編輯部有編輯3人、視覺設計2人。

據2020年5月18日維普網示,《中國記者》發文量21757篇。

據2020年5月1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記者》出版文獻量22637篇。

據2020年5月1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記者》出版文獻量12111篇、基金論文量275篇。

收錄情況

《中國記者》被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服務平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是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為來源期刊。

榮譽表彰

《中國記者》曾獲社科雙效期刊獎。

影響因子

據2020年5月18日方數據服務平台顯示,《中國記者》總被下載268360次、總被被引量19123次,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記者》影響因子為0.36(新聞學與傳播學[2]刊均影響因子為0.71),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4384名。

據2020年5月1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記者》總下載次數1609254次,總被引次數28648次。

據2020年5月18日維普網顯示,《中國記者》被引量11059次,影響因子為0.0744,H指數為24。

《中國記者》的宗旨是: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基本原理,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工作的原則和傳統,反映和研究中國新聞事業在改革和發展中的豐富實踐,傳播中國國內外古今有關工作的知識,以開闊讀者的眼界,為中國大批新聞、宣傳人才提高政治、業務素養服務。

辦刊理念

1987年1月,《中國記者》問世,發刊詞中明確提出了融三刊精華於一爐,實行「文字攝影並重,中國國內國際並重」的編輯方針。20世紀90年代初,總結辦刊經驗,《中國記者》提出新聞期刊是「輿論導向之導向」的觀點。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中國記者》提出新聞媒介要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組織一系列溝通媒介與企業的活動。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中國記者》提出「用辦新聞媒體的辦法辦新聞業務刊物」的觀點。

投稿指南

1、中文標題(可合副標題)

2、作者姓名(多位作者姓名之間用空格隔開)

3、論文摘要(100—150字,簡明扼要地陳述研究目的和結論

4、關鍵詞(3—5個,用空格隔開)

5、作者簡介置於文尾。

視頻

中國記者 相關視頻

CGTN中國記者帶你看「一帶一路」
中國記者做客外媒節目 用事實粉碎西方謠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