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央大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央大街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很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

簡介

  • 中文名稱:中央大街
  • 占地面積 :94.05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始建時間:1898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歷史及文化

發展歷史

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是哈爾濱西洋風情的所在。這條大街的形成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儘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設計、監工,為中央大街鋪上了方石。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岩雕鑄,長18厘米寬10厘米。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從它誕生不久,就已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商業一條街 。因為有眾多的外國人進駐經商,貿易空前繁榮。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了這些商人在此大興土木。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縮影,哈爾濱的獨特建築文化和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都在這裡明顯的體現,並且被稱為「亞洲第一街」。*[1]

歷史文化

  •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中俄秘約》,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鐵路----中東鐵路在中國東北大地上延伸,1898年,隨着中東鐵路開始鋪設,哈爾濱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為卸貨的碼頭。中東鐵路的鋪設,破壞了這裡的寧靜,鐵路工程局所需的築路機械和材料,從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和伊曼起程,上溯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運抵哈爾濱。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沼澤和葦塘中碾出了一條泥濘的土道,形成了一條街。這街就是後來的中國大街(中央大街更名前被稱為中國大街)。
  • 1900年「中國大街」已具雛形,中東鐵路工程的加速,聚集此地的勞工的日益增多,中東鐵路工程局將靠近碼頭的荒地劃給散居在哈爾濱的中國居民和勞工,沿路兩側築屋安家,並命名為「中國大街」,其寓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
  • 1902年開始隨着沙俄殖民主義者一步步蠶食,中國大街的土地被殖民者租賣招商,這裡大興土木,街兩側遍布建築工地。一時間洋人商賈雲集,洋行店鋪,重樓疊宇,路標、牌匾多用俄文,他們所經營的也儘是洋貨。雖稱「中國大街」卻充滿了異國情調,與「中國大街」的稱謂已名不副實。中東鐵路的修築和哈爾濱的開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的國內戰爭使俄羅斯、波蘭、德國、丹麥、奧地利、日本等十幾個國家的僑民雲集到哈爾濱。中國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這些金髮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數背井離鄉的外國僑民,把隨身攜帶的金錢和財產花到在這裡建築家園上。中國大街,更是建築師們展示才華的理想場地。那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坐落這條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已是名聲遠揚。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大街上,俄國的毛皮、英格蘭的呢絨、法蘭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堅的食品罐頭、瑞士的鐘表、以及各國乾鮮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國大街興起之後,兩側相繼建起一條條輔街。由於當時哈爾濱為鐵路附屬地,市政權、警察權等為俄國所攫取,市區街道皆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雜市街……充斥着異國味道。由於中國大街是建在沼澤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車輛行駛在大街上,路面猶如海綿一般,稍有不慎車就會陷進地里, 1924年5月,俄國工程師特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把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大街頓時顯示出高貴的氣派。使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岩雕鑿,其形狀大小如俄式的麵包,人們也把它叫麵包石。傳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就值一塊銀元,而當時一塊銀元足夠尋常人家一個月的伙食費,足足有一公里長的中國大街真可謂是黃金鋪路。
  • 1926年,中國政府收回了哈爾濱的市政權,1927年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改俄文街名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國地方當局順應民意,將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同時改換街牌。中央大街成了哈爾濱最洋氣的街道。這條街上處處展示出哈爾濱「國際都市」的風情。
  • 「九一八事變」後,這裡成了日本侵略者的樂土。到處掛着膏藥旗,中央大街方磚石上傳來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藝伎踢踢踏踏的木屐聲、日本憲兵驕橫姿行的鐵蹄聲……大街在滴血、在流淚……
  • 1932年,也就是哈爾濱淪喪於日寇之手的第一年,發生過一次特大洪水。當時水位海拔標高至119.72米時,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潰決了全市險被洪水淹沒。當時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斷絕,車馬停駛,小船在街中行進。僥倖逃出的人避難於高地,到處搭起了破爛窩棚,災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無。
  • 1945年迎來了大地重光,次年又迎來了解放。 中央大街麵包石上走過慶祝新中國成立的遊行隊伍;走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願軍士兵;走過打起背包就出發的開墾北大荒的戰士;扭過慶祝公私合營的秧歌,1957年哈爾濱又一次發生了特大洪水,水位高出歷史最高值24厘米,洪水以每晝夜51厘米漲差的速度向哈爾濱市襲來,逐形成哈市特大洪峰。在特大洪水襲擊面前,哈爾濱市人民在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在省、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解放軍官兵的英勇奮鬥,終於取得抗洪的最後勝利,保衛了哈爾濱市的安全。在這次防汛鬥爭中,哈市沿江築成了全長達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長堤。為紀念這次戰勝洪水,修建了一座刻有「塔鎮江天」字樣的防洪勝利紀念塔,對戰勝洪水的豐功偉績永誌不忘。這是哈爾濱市人民戰勝洪水的象徵,也成為中央大街最北端的起點。由此向南即是聞名遐邇中央大街,北面隔江是風光秀麗的太陽島。
  • 1966年起「文革歲月」時,它一度被改成為「反修大道」,直到1976年又恢復「中央大街」之名。
  • 1986年經由哈爾濱市政府定為保護街路,1996年8月,進行綜合整治改造後,百年的老街建築通過大規模的修復,使「東方小巴黎」錦上添花,重放異彩。
  • 1997年,更增加了它的魅力。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中央大街全長1450米,路寬11米,人行道寬2至6米,仍保持圓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並匯集了文藝復興、巴羅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保護建築13棟。加上風格各異的輔街休閒區,構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為一體的城市新風景。歷經時代變革的風雨,中央大街這條歷史悠久的老街,今日已是哈爾濱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1997年6月哈爾濱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為步行街。這條百年老街成為步行街後,更增加了它的無窮魅力。1998年,哈爾濱經歷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軍民萬眾一心,團結共戰洪魔,經過一個月的生死拼搏,暴虐的洪水被制服了。中央大街經受了災難的考驗,安然無恙。*[2]

建築風格

歐洲風格滿布中央大街的歐式建築,五步一典,十步一觀,在西方建築史上幾百年才形成的建築風格樣式匯集街內,使得中央大街成為遠東地區最著名的街道。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在中央大街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涵蓋歷史的精深久遠和展示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為世上少見。

  1. 摺疊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中央大街57號(皇寶珠寶)*[3]
  2. 巴洛克建築風格-中央大街120號(教育書店)*[4]
  3.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中央大街92號(傑西卡)*[5]
  4. 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中央大街89號(馬迭爾賓館)*[6]

藝術特色

中央大街的建築匯集了歐洲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18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和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等在西方建築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流派。*[7]

視頻介紹

老街風光

夜景風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