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日友好園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日友好園林
圖片來自nytimes

"中日友好園林始建於1995年,它的前身是1963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建立的「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這僅有600多平方米的墓地,卻牽動了日本的民間和政界,許多日本朋友為之感動,成了日本友人逢訪必到、接受教育,增進與中國人民友誼的場所。隨着中日邦交關係正常化的發展,日本與方正民間和政界的交往也日漸頻繁。縣委、縣政府抓住這歷史性的機遇,加大了對日工作的力度,從指導思想上,實現了外事僑務工作由一般的迎來送往向經濟領域的合作,由民間的頻繁接觸向政府間合作的兩個轉變。從1990年起的4年多時間裡,相繼派出5個赴日訪問、考察、洽談團,共20餘人出訪,廣泛地開展了對日外交,進一步宣傳了方正。 在方正縣的「中日友好園林」內,一座刻有日本「滿洲開拓團」逝者名字的石碑被立於「日本人公墓」旁。公墓內埋葬了戰敗後在回國途中死亡的「開拓團」成員。據悉,石碑由方正縣投資約70萬元人民幣建成。碑上刻有通過日方提供的信息等途徑已確認身份的250名逝者。據方正縣透露,在日本關東軍補給基地所在的方正縣遭到蘇聯軍隊攻擊後,來自日本各地的開拓團成員準備回國,但約5000人由於饑寒和傳染病死亡。中方於1963年將屍骨埋葬並建成公墓,但由於不少開拓團成員無法確認身份,墓碑並未刻上其姓名。方正縣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王偉表示:「和所屬國家無關,死去的日本人也有他們的名字,我們是帶着反省歷史祈願和平的想法立碑的。」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出版的《我的見證:200位親歷抗戰者口述歷史》一書中,讀到了一位方正縣老人對這段歷史的口述回憶。日本人撤時,一般都先殺掉小孩和女人。婦人摟着孩子圍成一圈,日本兵從遠處向圈裡扔手榴彈,沒炸死的孩子,還要用刺刀刺死。我知道有一次,那些日本女人甚至硬把自己的孩子按水裡淹死,20多個孩子呢!反而是中國人收養了那些可憐的日本孩子。光我們方正就有一千多個,現在,他們都回日本了。」"


介紹

雖然有文章稱中日友好園林「免費供遊人憑弔、遊覽」,但方正縣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在2011年8月3日發文表示「中日友好園林並不是一處開放的旅遊景點,而是專門接待來訪日本團體的。平時大門都是緊鎖的,入內需經過縣外事部門批准。這裡每年都接待日本民間訪問團體20餘個,其中也有不少日本的中小學生,該園林已成為向他們揭示侵略戰爭對其本民族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展示中華民族博大胸懷的重要場所。」

歷史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中國東北。為達到長期侵占中國東北的目的,日本開始向中國東北大規模移民,即日本政府每年招募大批日本平民組成開拓團,派往中國東北進行「開拓」。1932年到1945年,日本共向中國東北派遣了900多個開拓團,移民22萬人。當時方正縣是日本在中國東北最大的移民基地,有一個時稱「紅部」的開拓團總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原居住在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林口縣依蘭縣等地的開拓團民約1萬5000多人結伴取道方正縣回國,其中絕大部分為婦女、兒童和老人等。這些日本婦孺聚集在已經被當地中國居民拆成斷壁殘垣的「紅部」原址。在冬季嚴寒來臨時,因嚴寒、飢餓和疾病,其中5000餘人死在荒郊野外,屍體遍布「紅部」及其附近。1946年3月,為防止瘟疫蔓延,方正縣當時的治安維持會會長、原滿洲國方正縣縣長郭福翰組織當地人民收集開拓團民屍體,運往炮台山東側一個天然大坑內就地淺埋。[1][2]

1962年,已經嫁給中國人的「殘留婦」(方正縣民間對留在當地的日本婦女的稱謂)松田千尾在和丈夫開荒時,在炮台山腳下掘出大量白骨。這些白骨正是當年被草草掩埋的原開拓團民的屍骨。松田千尾找到當地政府,希望政府能將這些屍骨安葬起來。當地政府的報告經過層層遞交,最終到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而且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1952年訂立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所以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日仍處於戰爭狀態。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日本國友好人士推動了蘭花外交,對中日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中日友好園林. 哈爾濱文物網. [2011-08-06] (簡體中文). [失效連結]
  2. 中國人民寬容的見證黑龍江方正縣日本人公墓,老人網,2010年07月30日. [2011年8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