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原圖鏈接來自 uc頭條新聞 的圖片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英語: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簡稱半山電梯,路政署結構編號HF135),是連接港島中環商業區與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於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啟用,全長超過800米,創下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系統的紀錄[1]

沿革

面對半山區狹窄道路日益繁忙的問題,香港政府於1982年展開了興建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計劃,原本希望可吸引半山區居民步行往來中環商業區,以紓緩半山區的道路交通。系統由法國工業建築公司負責建造,原評估須4400萬港元興建,後來興建中途發現嚴重超支問題,最終耗資2億4500萬港元,並於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啟用,工程總耗時2年多,估計每年所使用的電費約50萬港元。

啟用前夕,時任運輸署助理署長李樹榮親自試乘,他表示由於半山區地理環境狹窄,只能興建一條電梯,並以潮水式運作,在指定時間改變運行方向配合人潮。扶手電梯在啟用當天早上已有大批市民在入口等候試乘,但啟用不久便告故障,起因是電梯的虛位被碎石、垃圾等雜物塞死,導致23段自動電梯中有5段故障,需要暫停運作20分鐘至2小時不等。由於扶手電梯在部分位置與民居十分接近,最近的位置不足1米,在興建時和啟用初期曾爆出治安問題,後來路政署在電梯接近民居位置加裝圍欄或膠板,並裝設接駁警署的閉路電視監察系統,以防被人利用電梯侵入民居。

政府以此系統作為試驗計劃,用以評估自動行人道系統的成本效益。因此,當局於1994年進行了系統落成前後變化的研究,所得結論是,系統能推廣步行和紓緩公共交通服務的壓力,但卻未能吸引駕駛人士放棄駕車,從而紓緩區內交通擠塞的情況。隨後,政府於1999年擬議,在港島興建六個類似的上坡電梯系統,其中炮台山系統及正街系統已相繼於2007年及2013年落成。

自1990年代系統啟用起,中環商業區及海旁的人流能輕易引導至山勢較高的地區,因而推動了荷南地區(荷李活道以南)的再發展,由舊式住宅區轉型為餐廳及酒吧等林立的蘇豪區,成為了吸引外地旅客的著名景點之一。

而扶手電梯系統日益繁忙,使用人次由1999年的每天3.5萬人次,上升至2005年的每天5.4萬及2010年的每天8.5萬人次。於2010年,有中西區區議員認為,現時的扶手電梯系統接近飽和,遂建議當局研究修建第二個扶手電梯系統的可行性。

2012年,「人人暢道通行」「擴展計劃」將閣麟街一段納入,在閣麟街興建一部升降機,以方便有需要人士使用系統。而2016年,「人人暢道通行」「第二階段計劃」則將橫跨羅便臣道近慧豪閣一段納入,將興建升降機

2014年,系統每年維修及保養開支約為1,250萬港元。在系統啟用了約25年後,由於扶手電梯機件老化,故障時數日增,香港政府決定由2017年起至2023年間,分3階段全面更換系統內的扶手電梯

2018年,前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的一段新分支啟用,由現時系統內荷李活道與奧卑利街交界的高架行人通道起,新建行人天橋連接「大館」[2]古蹟藝術館閱兵廣場。

視頻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 相關視頻

香港的半山扶電梯,是世界最長的,帶扶手電梯的長廊!
自動扶手電梯內部運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