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秋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秋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獻之[1]的墨寶,全文二十二個字。

歷史

現存此帖一般認為是宋朝米芾根據《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

乾隆皇帝將其與《快雪時晴帖》和《伯遠帖》合稱「三希」,並在養心殿西暖閣設立三希堂收納這三件書法。民國初年被盜出宮。北平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在「品古齋」購得《中秋帖》和《伯遠帖》。郭葆昌向故宮博物院文物館副館長馬衡、徐森玉和科長莊嚴允諾,百年之後將此二帖無條件歸還故宮。1940年,郭葆昌去世,此二帖歸其子郭昭俊所有。1949年,中共解放軍解放北平前夕,郭昭俊帶着《中秋帖》和《伯遠帖》逃到台灣。郭昭俊向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莊嚴表示願意出售「二希」。當時台灣經濟凋敝,莊嚴四處籌措資金,終究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拿出錢來。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遠赴香港,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以十多萬港幣抵押給香港滙豐銀行,贖期定在1951年11月底。

1951年10月初,正在香港的徐伯郊得知此事,立即向鄭振鐸報告。徐伯郊又寫信給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馬衡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1年周恩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以50萬港幣購回,稱:「同意購回《中秋》、《伯遠》二帖。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鑑別真偽,並須經過我方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能夠順利購回。」,徐鹿君和徐伯郊三人化裝成船員赴港與郭昭俊及滙豐銀行方面談判。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遠帖》回到了北京。23日,「二希」在北海團城進行第一次展出,馬敘倫陳叔通章伯鈞等均在受邀之列,馬敘倫告訴馬衡,《中秋帖》不是真跡,而是米芾所臨。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親自將《中秋帖》和《伯遠帖》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2]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故人稱「大令」。

視頻

中秋帖 相關視頻

《收藏家》-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解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