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安門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安門廣場是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之一。因位於明清北京皇城的南門「天安門」外而得名。廣場北端設有國旗杆,每天都會隨日出、日落進行升旗、降旗儀式。

天安門廣場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歷史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廣場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東側面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南側是兩座建於l4世紀的古代城樓——正陽門和前門箭樓,整個廣場宏偉壯觀、整齊對稱、渾然一體、氣勢磅礴。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些雄偉的建築與天安門渾然一體構成了天安門廣場, 成為北京的一大勝景。

根據《北京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辦法》,天安門廣場地區及廣場東側、西側各100米範圍內禁止設置戶外廣告[1]。另外,駛經天安門廣場的公共汽車的車身也不得有廣告。因此在天安門廣場上,除節日豎立起的政治標語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廣告標語。

發展經過

名稱起由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此時的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為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着皇權的威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正因為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門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

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七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八月二十四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掛個人畫像。

1937年,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京,天安門城樓貼着「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50年,因廣場旗杆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不夠將來要過遊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8年,為迎接十周年國慶,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牆,總面積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建築師陶宗震曾建議把寬度壓縮以適應周邊道路的連貫,被告知:「不能動,這是毛主席定的。」同時,廣場上豎起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兩側建起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軍事博物館,奠定了廣場作為政治中心的基調。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修建毛澤東紀念堂。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開放[2]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周年大典。

2009年,為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兩塊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滾動播出城市的風光片和公益廣告。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2018年1月1日7時36分,首次由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行的升國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建築布局

整個廣場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紫禁城正門外的一個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用圍牆圍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進入的禁地。廣場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歷史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廣場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東側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側是兩座建於14世紀的古代城樓——正陽門和前門箭樓。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

主要建築

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吹響升旗號角原圖鏈接來自搜狐 的圖片

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北京中軸線上,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博物院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長安街相望,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3],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1925年十月十日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裡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人民大會堂

位於中國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人民大會堂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地,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場所。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

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要大。人民大會堂每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五年一屆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

毛主席紀念堂

是中國的最高紀念堂,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集體的紀念堂,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總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在這裡,安放着毛澤東主席的遺體,並設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革命業績紀念。紀念室通過大量的照片、文獻、實物,展現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的偉績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奮鬥歷程。

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monumenttothepeople'sheroes)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紀念公元1840年以來,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而興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這座紀念碑的決定。當天傍晚,毛澤東偕同全體政協委員參加了奠基典禮。毛澤東執杴鏟土為紀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開始動工興建,由梁思成等人設計。全國著名的建築家、雕刻家、美術家和全國優秀的雕刻工人都參加了建碑工作。紀念碑用一萬七千塊花崗石漢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達三十七點九四公尺,是新中國誕生後在廣場修建的第一座建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China)簡稱國博,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一座系統收藏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及珍貴文物的著名藏館,是歷史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截止至2013年末,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

天安門觀禮台

位於天安門前方兩側,東西對稱,各7個台,主要用於國慶等重大慶典觀禮的需要。天安門觀禮台起初為開國大典上臨時搭起磚木結構的建築,1954年,按照中國著名建築師張開濟的設計方案,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了磚混結構的永久性觀禮台。

觀禮台基礎結構為大直徑擴孔樁結構;主體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結構;休息室、貴賓室和衛生間牆體採用構造配筋、防水塗料及外牆保溫板新材料新工藝,無放射性、無污染,達到環保標準;整個建築提高了抗壓抗裂、保溫保濕、隔音隔熱、防火防雷擊等現代化功能。新觀禮台總建築面積4008平方米。觀禮台呈北高南低傾斜式,內有梯形台階,總容量為21000人。

正陽門

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地方志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展覽館。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大活動

升旗儀式

天安門升旗儀式北京市旅遊委指定旅遊項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90年10月1日,《國旗法》頒布,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莊嚴隆重。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衛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升旗時間視具體日出時間而定。

經黨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衛和禮炮鳴放任務。

2018年1日7時36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首次執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任務[4]。新儀式在原升降國旗儀式基礎上,相應增加陣容,編設部分新動作,創作號角音樂,力求莊重大氣,彰顯威武雄壯,充分展示新時代強國強軍風采。

每月第一天升國旗按126人編隊方案實施,其中護旗隊員96人、禮兵30人,分別着14式陸海空軍禮服。護旗隊由前至後依次為國旗組3人、陸海空軍分隊長3人、陸海空軍隊員90人。隊員90人編為6路15列行進隊形,分準備、迎旗護旗升旗和返回5個步驟,全程10分鐘。重大節日升國旗儀式,一般參照每月第一天升國旗方案執行,特殊情況根據任務需要增加編隊人數、鳴放禮炮。平日升國旗由66人編成,國旗組3人,分隊長3人,隊員60人編為4路15列,分護旗、升旗和返回3個步驟,全程8分鐘。

降國旗全年按66人編隊方案實施,列隊形式和行進動作與平日升旗儀式相同,不安排軍樂團或錄音伴奏。國旗哨分兩種形式,升旗後由3名着陸海空軍禮服儀仗隊員徒手站立哨位;降旗後由2名着陸軍常服儀仗隊員徒手站立哨位。

與此前相比,新調整的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主要呈現七大變化。

——每月第一天升國旗增加號手和禮兵的迎旗環節。新創作《升旗號角》音樂,由軍樂團8名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演奏,象徵奏響新時代的奮進強音[5]。儀仗隊禮兵在金水橋南側列隊,強化莊重威嚴的氣氛。

——增加護旗隊人數。每月第一天升國旗護旗隊員由過去36名增加至96名,平日升國旗護旗隊員由過去36名增加至66名,更好體現威武雄壯的氣勢和陣容。

——調整升旗時長。原升國旗時演奏國歌3遍,時長2分7秒,與太陽經過地平線的時長對應。現護旗隊行進至國旗杆基座位置,到國旗升至旗杆頂端的時長仍保持2分7秒。國歌完整演奏一遍,升旗時長為46秒。

——調整軍樂團出場和演奏位置。軍樂團由過去跟隨護旗隊執行演奏和返回,改為提前從廣場西側進場,在旗杆基座南側區域演奏,護旗隊出場和返回更加整齊劃一。

——調整《歌唱祖國》演奏時機。每月第一天升國旗,將《歌唱祖國》從護旗隊出場行進間演奏,改為升旗後返回時演奏,護旗隊出場時不演奏音樂,全場安靜,凸顯護旗隊員的整齊腳步聲,更好體現儀式的肅穆莊嚴。

——調整護旗隊動作。護旗隊進場正步行進時由肩槍改為端槍,升旗時增加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口令、行舉刀禮,增強威武氣勢。

——調整升旗人員。升旗組由原來的4人調整為3人,分別着陸海空軍禮服,代表全軍官兵。着陸軍禮服的升旗手執行展旗任務,另外2名着海軍空軍禮服的護旗兵握槍行注目禮。

大事記錄

1919年五四運動在這裡爆發,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宣戰。

1925年五卅運動

1935年,北平學生舉行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1948年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學生舉行以反內戰、爭民主為內容的五四紀念活動。上海學生在上街宣傳時遭國民黨軍警毆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生在南京組成請願團,進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遭到鎮壓,學生一百餘人被打傷,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發生後,在全國掀起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群眾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並宣布就職,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會議還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會議還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綱領。下午3時,首都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國慶閱兵:1949年到2015年,一共舉行過14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6次大閱兵。

2015年9月3日: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主要事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門城樓上以宣統皇帝(溥儀)名義發布退位詔書。

民國八年(1919年)一月十八日,「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代表團合理要求遭到拒絕,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五月四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代表,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九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實現抗日。

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當天下午三時,典禮開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按動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接着舉行盛大閱兵式。

1953年3月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國正掀起全民學習「蘇聯老大哥」浪潮。3月9日下午5時,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前舉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會。

1966年8月,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隨後,全國紅衛兵開始大串聯,並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這樣,從8月到11月,毛澤東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見了紅衛兵和群眾,總人數約1200萬。

1997年,香港回歸倒計時牌豎立在天安門廣場。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人們在天安門廣場歡呼慶祝。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21日,為紀念地震中遇難同胞,天安門廣場首次為普通民眾降半旗。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燃放焰火,焰火腳印,沿着北京的中軸線,經過天安門廣場,走向奧運會主會場。

2016年9月30日上午,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出席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周邊主要景觀

旗杆:開國大典上的旗杆高22.5米,是用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四根不同管徑套起來焊接[6],底部粗大上部細小,並且有三節明顯的焊接印。原本要求旗杆與天安門城樓等高,經測算為35米,但當時條件有限,未能找到合適的材料。 199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頒布實施後,根據國旗法要求,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在1991年更換過一次,新旗杆高30米。原來的旗杆於1991年改造後立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2007年拆裝後於館內庫區收藏。2011年6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對公眾展出。

其他:天安門、故宮、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前門。

歷史意義

天安門廣場,北京市中心地帶,中國政治活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鬥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這裡是中國最重要的活動舉辦地和集會場所。

交通信息

地鐵

市區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A、D口出站。或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西」站下車,B、C口出站即可。市區乘坐地鐵2號線在「前門」站下車,A、B、C口出站即可。

視頻

天安門廣場相關視頻

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 神聖!
天安門廣場舉行國旗哨位交接儀式
180102超級新聞場 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七大變化
天安門廣場觀升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