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丼,為古漢字。拼音是jǐng,一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說文解字》中:"八家一井,象構形,丶之象也"。"丼"乃"井"小篆隸定之形。因"井"字形為正字,於是"丼"在中文轉變如《集韻·上聲·感韻》:"丼,投物井中聲。都感切。";二作姓。宋 邵思《姓解》卷一:"丼,蕃姓也"。

日語的發音為:丼(どん) ,日本後引入漢文化,可以指盛裝飯或面的食具,又稱丼缽;丼物,以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另一則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丼

拼音; jǐng

部首; 丶

字碼; U+4E3C

五筆; fjyi

筆劃; 5

外文名稱; 丼(どん)

字典解釋

據考究,(宋)丁度等撰寫、(清)方成珪考正的《集韻》中「丼:投物井中聲。」,後日本江戶時代借用這個字進行了本土化。現在丼字多用於此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日本漢字的漢語讀音規範》,採用此義時,這個字讀dǎn 。

日本最普遍的五大丼為ぎゅうどん(牛丼)、かつどん(勝丼)、おやこどん(親子丼),てんどん(天丼)及うなぎどん(鰻丼)。

在日本由於KATSUDON的KATSU(即炸豬扒)發音跟「勝利」的「勝」字一樣,所以很多人也會在考試或比賽前吃此丼。其實那只是把炸豚(即炸豬扒)加上洋蔥,再在上面打蛋,是五大丼中最多人吃的丼。

親子丼的「親」代表雞肉,「子」代表雞蛋,看到兩種材料間的關係,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把這菜式命名為親子丼了。

天丼即天婦羅蓋飯,材料主要是把炸好的天婦羅(多是蝦或魚)加上少許蔬菜如茄子蓮藕等淋上醬汁,再放在飯上。

鰻魚是日本人在夏季必吃的食物,因他們相信鰻魚能補充精力,所以鰻丼(即鰻魚丼)在五大丼中是最昂貴及矜貴的丼,其次便是天丼。

當然除了以上五種丼外,還有「玉子丼」(玉子即雞蛋)、「中華丼」(材料有肉片、蝦、蔬菜及豆等)、「天津丼」(材料是含有蟹柳的煎蛋)等款式。

辭海:其一念 jǐng/ㄐㄧㄥˇ,即井字的古字;其二念 dǎn/ㄉㄢˇ,即東西投到井裡的聲音。

語源由來辭典(日本):丼とは、食物を盛る茶碗より厚手で深い陶製の缽。どんぶり缽。また、どんぶり缽に入れた料理。(大意為:丼是指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製缽。 丼缽。另外也指放進丼缽的菜。)

漢語大字典

丼。1、jǐng同"井"。2、dǎn 一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二作姓。宋 邵思《姓解》卷一:"丼,蕃姓也"

各地解釋

丼字雖非日本自創漢字,但基本出現在日語裡,不過像日本料理店的菜單里也只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字,這個字的日文發音是[don](どんぶり),中文譯作「蓋飯」,其意是指以有蓋的瓷碗來盛裝米飯的料理,在碗中盛入三分之二的飯,再鋪上材料。"丼飯"的"丼"在普通話里的正確發音為"jing",為表示分量深。

吳語的地名中,使用此字時,讀音與日文發音相同,是類似鄉鎮裡弄的地名表示。

浙江省松陽縣望松鄉鄉政府駐烏丼村。

溫州話(吳語)中 丼發音 接近日語發音(どん) 第二聲 ,為名詞,指"田裡挖的坑",也指"路面、地面上挖的深坑"。但是溫州話中按照原意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時,讀做[dong].

麗水話(吳語)中丼發音類似den

客家話中,此字為擬聲字,是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都感切,音作 [dam3] 。

粵語中,此字則解釋為粵語中dump的正字。丼──(dam) 又作"沊",意源為石頭丼一聲跌落水井,亦解作拋棄、拋擲,配詞有例如丼垃圾。

閩南語中,此字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dom6] 。

貴州苗族中,有格丼(bong)一地,是苗語中聖地的意思。由於丼字是冷僻字,為了便於宣傳,當地政府已將其改為格凸。

中原官話中,此字或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buder] (前一音節發一聲,後一音節為兒化音)。

在寧波農村,該字的發音同"蛋"的寧波方言發音,以前農村有小孩滿月時,會送鄰居一碗飯,飯頂上放些紅糖,又叫"糖拌丼"。

字源考究

中文丼字來源甲骨文,甲骨文即有丼字,或為今"丹"字,井中的一點,為丹砂的象徵符號。又因為從"井"得字,所以也指井,金文則又通作"形、型"等字。東漢《說文解字》從小篆字形觀察,以為是井的初型,其實失其本意,至於後代更是以訛傳訛,不知古為"丹"字。只是讀音尚且保留丹聲。唐代傳入日本,後來日本人引申此字,加以想象,就有了蓋澆飯的含義。(實指器皿深厚,而一點恐指飯上的澆頭)

日文里,丼字是來源江戸時代,說「慳貪屋(けんどんや)」是一家充滿着單份的食品的店,這裡使用的缽叫做「慳貪振り缽(けんどんぶりばち)」,於是就把這種缽簡稱為され「どんぶり缽」(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製缽)。

慳貪指吝嗇,貪得無厭的意思,所以在「慳貪屋(けんどんや)」吃「どんぶり缽」,可以引申指那些為人又吝嗇又充滿欲望的傢伙。

日文字典中同樣解釋說:漢字「丼」是「井」的本字,字面意思為向深井中投入物體時產生的擬音詞,日文中採用「丼」作為どんぶり的中文寫法更進一步表示了「大碗缽」(的深)。

歷史淵源

《說文解字注》第五篇下的「丼」字小篆,中間有一點,顯示《說文》認為「丼」 為井字的初形。《說文》的解釋為 :「八家為一 ,象構韓形。······古者伯益初作井 。」, 並認為中間那一點 「象瓮」。然而,在李孝定(1965)編纂的《甲骨文字集釋》內 ,甲骨文皆作「井」,中間沒有一點。在已知的卜辭中,此字皆用於「井方」、「帚井」等處,都沒有用來指涉水井。至於周代的金文,根據周法高(1982)編纂的《金文詁林》與 《金文詁林補》,就區分為「井」與「丼」兩形。井字在很多地方可以通假作「刑」或 「型」,也用來作為地名或人名。「井」和「丼」兩字截然有別,但都找不到一種用法是指涉「水井」的。根據全廣鎮(1989)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頁205 )與吳其昌(1991) 《金文世族譜》(卷二頁五至六、卷一頁十八至十九),中間有一點的「丼」,皆與姜姓之鄭 (鄭) 氏有關 ,例如 壺之「丼公」、 鼎之「丼叔」。中間無一點的井字,與「邢」字相通, 受封者是周公之後,為姬姓 ,例如麥鼎之「井侯」。雖然在甲骨文卜辭與鐘鼎銘文中,都找不到作為水井之用的井字,但是《說文》也確指「丼」字是「井」字的初形。

我們還不知道 ,是在周代時原本為二個字,還是水井的「丼」在甲骨文里本來中間就有一點 ,只因沒有用在地名或人名上,所以未在卜辭中留下記錄。如果是後者,那有可能「井」字的原義就是「效法」或「規範」, 並由此引申出「阱」、「刑」、「型」等字。

丼字如果是從井字衍伸而來,本來或許是寫作「丼」,從水從井。此字見於甲骨文,但不見於《說文》,在後來的《集韻》與《玉篇》中,此字解作「小水」,或假借作「阱」。可能是再由「丼」簡化作「井」,中間那一點並非如《說文》所說的是「象瓮」。這只是個猜想,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實。

日本蓋飯

曼谷王朝自1728年在湄南河東岸另闢新都建朝至今,湄南河曼谷西岸一段就被統稱為吞武里(Thonburi )地區,就像上海浦東一樣。曼谷王朝之前,泰國處於有着中國血統的鄭王(King Taksin)統治下的吞武里王國時代。據說那個時候,吞武里王國出口了很多瓷器到日本。盛蓋澆飯用的蓋碗往往來自吞武里王國,所以日本人就把蓋碗飯叫成了Thonburi飯。由於日本人發音常常T、D不分的緣故,Thonburi 在日本人口中成了Donburi,後來又簡稱為Don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井。《說文》八家一井,象構鏑形,之象也。《徐曰》鏑,井垣也。周禮謂之井樹。古者以瓶扥汲。本作丼,省作井。

又姓。

又《集韻》都感切,音黕。投物井中聲。[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