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爾里希·茨溫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爾里希·茨溫利德語:Ulrich Zwingli 或 Huldrych Zwingli,1484年1月1日-1531年10月11日),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當今世界各年齡段的基督徒有21.8億[1],幾乎占據全球估計總人口70億的1/3,基督信仰仍然獲世界上最多人的信奉[2]

簡介

茨溫利生於瑞士維爾德豪斯。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茨溫利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恩西德爾恩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茨溫利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聖母瑪麗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茨溫利成為蘇黎世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揚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齋戒,公開吃香腸,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茨溫利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茨溫利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茨溫利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茨溫利與馬丁·路德在德意志的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馬爾堡會議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茨溫利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茨溫利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茨溫利以隨軍牧師的身份戰死,年僅47歲。茨溫利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着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視頻

烏爾里希·茨溫利 相關視頻

三教簡史之基督伊斯蘭
哲學問題: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