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龍關:一座宋代關塞的生態記憶(王文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龍關:一座宋代關塞的生態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烏龍關:一座宋代關塞的生態記憶》中國當代作家王文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烏龍關:一座宋代關塞的生態記憶

一座關城見證千年風雨,也護佑了一個地方的繁榮興旺。古道蜿蜒,雄關屹立,千年風吹雨淋,最終留下了一段段支離破碎的記憶

烏龍川,一方水土豐美之地;烏龍關,一座至今鮮為人知的關塞,雖然已消失,但卻留下幾多傳奇,幾多滄桑

這是一座至今人們還頗為陌生的關塞,然而也正是這樣一座關塞見證了一個地方千年間的變遷。

出定西縣城,沿着通往臨洮的公路而行,依次經過紅土坡、謝家莊、北坡等地,便到了有「馬頭」之稱的內官營鎮。我們抵達時,已經是上午10點多,雖然不逢集,但鎮子的街道上非常熱鬧。依照記載,我們要尋訪的烏龍關就在這個鎮子附近。

內官營,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稱呼。在我們這些外地人聽來,既有些陌生,更透着些新奇。內官,顯然專門指的是皇宮大內的官。定西,在近代人們的記憶中,是一個乾旱少雨的地方,左宗棠曾哀嘆「隴中苦,甲天下」。為何一座隴中黃土高原的小鎮竟然以「內官」為名?

內官既然來自於皇宮大內,要破解「內官營」命名的秘密就必須從皇宮大內入手。在茫茫歲月中,究竟是哪裡來的內官來到了這裡?長時間研究之後,專家們確信,內官營的出現和明肅王關聯極為密切,也唯有如肅王這樣的親王才有資格使用內官!

時光返回到600多年前的洪武初年,定西城邊上一場大戰正在悄然展開,徐達指揮的明軍在定西城外同元軍王保保的殘餘力量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沈兒峪大戰。這場大戰以明軍獲得大勝而告終,明軍乘勝平定甘肅,後來朱元璋將他的第十四個兒子分封到了甘肅,這便是明肅王的由來。肅王起先在甘州(今張掖),建文帝時期,才內遷到蘭州。   肅王搬遷到蘭州後,在蘭州城內及其周邊圈占土地,大興土木,同時派遣心腹官員,占據四周交通要地,以控制地方。於是,肅王在定西城外40多里的地方修築營壘,兩山相會,相對狹窄,這裡正是通往臨洮的咽喉。在明代,蘭州稱為蘭縣,為臨洮府所轄的一個縣。而定西到臨洮,再從臨洮到蘭州,是人們常走的大道。肅王派人在這裡修築營壘駐紮大軍,自然要派遣親信來此,設營駐守,王府內官便到了這裡,故而人們稱之為內官營。於是乎,一座黃土高原的小鎮就和皇宮大內有了關聯。

小鎮的街道呈現一個大十字格局,主街道呈南北走向。十字中間設有紅綠燈,這有些出乎我們的預料,顯然小鎮的繁華熱鬧程度非一般小鎮可比。據說,小鎮上賣釀皮的小攤販一年僅僅靠逢集的日子,就能賺3萬元。

我們不得不在內官營停留,有人說烏龍關就在鎮子上。關於烏龍關的具體位置大體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烏龍關就在內官營內,可以說關營一體。另一種說法是烏龍關在內官營東南20里的烏龍川內。

過去,內官營城規模比較大,呈長方形,南北寬270米,東西長225米,高10米餘,東門名「鳳陽」,西門為「樹豐」,南門稱「明遠」。在500多年前,那些遠戍邊塞的王爺們,濃濃的思鄉情緒,就通過「鳳陽」二字悄然流露出來,然後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生根落地。

可惜,內官營的城牆已經沒有多少蹤跡了。在大街上,我們詢問了不少鄉親,關於古城遺蹟,鄉親們聽後都斷然否定,搖頭不止。人們回憶說,在20世紀90年代,古城牆還有少量殘跡,如今已經沒有了。至於烏龍關,他們都認為在烏龍川內,而不在鎮子上。

烏龍川在內官營東南面10公里的地方,從十字路口向左拐,走上四五百米就出了鎮子。內官營鎮子的街道南北長、東西短,這或許是因為依託公路而發展的結果。出了鎮子,眼前是一條水泥路,沿路而行就能直達烏龍川了。

一路上,我們多次詢問路人確定方向,鄉親們非常熱情。一位開着農用車的師傅,堅持給我們帶路,我們跟着他來到了一座古堡下面。這座古堡名叫朱家堡,修建在烏龍川西側邊沿的高地上,居高臨下,將川內田地房屋、耕作農人看得一清二楚。這裡是不是烏龍關的舊址呢?

古堡下的水泥路邊,我們遇到了兩位鄉親,他們詳細解說了烏龍川的來龍去脈。烏龍川在兩條山樑之間,東面為東嶺,西面的山嶺為元莊梁,中間是狹長的河川地,長大約30里,其間青溪等河流流過。青溪,這是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僅僅從這個名字上,我們就能想像出這裡曾經溪水流淌,綠草青青的。水源充沛、土地平整,自然是一塊可農可牧的好地方。

居住在青溪三村一位年近七旬的張姓老人告訴我們,烏龍川原先並不叫烏龍川,而叫臥龍川。為何叫臥龍川呢?民間傳說,有一年,一股青煙從天而降,到地上變成了一條青龍,龍便盤踞在了川里。鄉親們知道後,紛紛跑過來給龍擔水燒香,龍得到了鄉親們的救助,過了幾天就飛走了,從此這個地方風調雨順,直到後來,才改為烏龍川。之所以叫烏龍川,因為青溪的兩側長着大量的黑酸刺,如同兩條黑龍,蜿蜒盤旋,所以人們把臥龍川叫做烏龍川。據說,民國初年,這裡還有人砍伐黑酸刺蓋房子。可見,這裡曾經生態非常好。

[1]

作者簡介

王文元,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