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樂教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中國古代藉助音樂實施政治教化的方式,與「詩教」相配合。先秦儒家總結周代的音樂教育成果,認為音樂可以移風易俗,感化人心,培養人格,並由此建構了儒家關於音樂及音樂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後「樂教」和「詩教」都是官方教育的重要科目,成為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例1
樂也者,至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禮記·樂記》) (音樂是聖人所喜愛的。它可以使人心向善,感人至深,能夠移風易俗,因此先王非常注重其教化功能。)
引例2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荀子·樂論》) (音樂能夠深深打動人心,讓人迅速得到感化。)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