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乞登對狀》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卷三十四·奏狀八首。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目錄

原文

右,臣於十月二十六日,伏蒙聖恩,賜對延和殿。陛下假之以玉色,獎之以德音,訪之以治天下之道,而及於當世之事,其敝安在。臣昏愚不肖,不足以稱聖意。遽言國家之大體,則懼非臣之任;毛舉天下之細務,則又非臣之志。是以不敢率然以對。夫智之不明,辭之不敏,此臣之罪也。計臣之材與臣之位,不敢以言高,亦臣之分也。退而伏念臣材質淺薄,偶有好古之勤,向道之志,遇陛下高明光大,方修先王之政,以集太平之功。而臣藐在外服十有二年,無炫鬻之一言,無左右之素譽。地窮勢絕,不敢期於自通,分以孤愚,老於疏遠。屬陛下聰明睿智,洞照群情,公聽並觀,不遺小善。赫然獨斷,察臣之本末;超然遠御,收臣於滯涸。至於撫慰之私,顧問之寵,雖世之抱道德、堪重任之士,恐不能當,豈臣之微所可輒得?雖減身碎首,未足以報非常之賜。其於傾竭肝膽,以自效其愚忠,有出位之責,猶不敢辭。況親承聖問,實臣吐盡誠素之時。其不敢自默,此臣愛君事國之義也。

竊以先王之治天下,必有典籍,以為當世之法。傳之後嗣,使永有持循。故在《夏書》,稱「《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則夏之治天下之書,曰《政典》也。其在《商書》,稱「制《官刑》,儆於有位」。曰:「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則商之治天下之書,曰《官刑》也。其在《周書》,稱成王「還歸在豐,作《周官》」。蓋以董正治官之意,訓告群臣,今書《周官》之篇是也。于是之時,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經禮三百,威儀三千。所謂經禮三百者,周禮六卿,屬皆六十,蓋舉其全數。則周之治天下之書曰《周禮》也。

三代以後,時君所為,務在苟簡,紀綱憲度,闕而不圖。蓋遠莫盛於漢,而孝文之世,賈誼欲定官名,議寢不用。中莫懿於後周,雖分六府之位,以儀刑經禮,而典籍無所傳聞。近莫美於唐初,以尚書六職,本天下之治,而不能修列其法,論著於書。開元之際,始追次舊章,以為《六典》,而尚書已失其職。然三代之後,治天下之書,有此而已。

陛下以法制度數宜有所自,故上稽《周禮》;以官儀注措宜參近事,故旁求《六典》。則又質諸當世之宜;裁以聖慮。始自三省,至於百工,皆正其名。夫名正然後位定,位定然後事舉。名正、位定、事舉,則設官致理之方盡矣。使萬官千品,各循其分;彝倫庶績,皆得其任。然後陛下程其能,等其實,以章別幽明;信其賞,必其罰,以推行懲勸。庶務雖眾,舉其目而無不周;四海雖廣,正其本而無不治。況推尋采掇,雖付在有司,而是正准裁,實由聖斷。至夫大法既具,然後條分類別,以陛下之所指授,勒成一代之典。明示四方,使知出自聖作。豈獨以之彌綸當今之務,固當藏之金匱,為萬世法。

臣愚固陋,竊不自揆,於夫經營之體,損益之方,所謂位定而事舉者,欲進其妄意之滯見,庶有毛之補。然心之委曲,難以書盡。伏望特垂聖慈,許臣上殿敷奏,使臣得披腹心,以稱前日之聖問。萬分之一,有足以上當天心,臣死生幸甚。俯伏待命。臣不任云云。

相關作品

《元豐類稿》為宋代著名文士曾鞏的文集,共五十卷。此五十卷外本尚有《續稿》四十卷和《外集》十卷,但宋室南渡後,《續稿》、《外集》皆不傳,故今僅存此五十卷本。

因成書於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6年),故名。

曾鞏集(套裝上下冊)》以《元豐類稿》為主,收錄了現存曾鞏的全部詩文,計詩410首,文752篇,是目前收錄曾鞏詩文最為完備的本子。《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是"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之一種。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散文創作上,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見稱,講究章法的嚴謹和布局的分明,敘事、議論委曲周詳,節奏舒緩平和,用詞樸素有分量,思致清晰,獨具風格。《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據清代顧松齡刻本為底本,以元代丁思敬刻本為主要校本,較為全面詳盡。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乞登對狀 相關視頻

中國古代書畫億元時代的開創者——曾鞏
曾鞏:成功需要堅持不懈,養成這2個好習慣,不受益都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