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習尚 |
習尚 意思如下:①習慣,風尚:社會習尚。 ②崇尚: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習尚 [1]
基本解釋 習慣,風尚;崇習
拼音 xí shànɡ
來源 《送江任序》
基本解釋
①習慣,風尚:社會習尚。
②崇習:競相習尚。例句: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引證詳解
1.風尚。
宋 曾鞏 《送江任序》:"至則宮廬、器械、被服、飲食之具,土風、氣候之宜,與夫人民謠俗、語言、習尚之務,其變難遵而其情難得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騎》:" 古公之國,鄰於戎翟 ,其習尚有相同者。"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這是那時俄國文藝家的習尚:總喜歡帶點教訓的。"
2.崇尚。
宋 司馬光 《論風俗札子》:"竊見近歲公卿大夫,好為高奇之論,喜誦老莊之言,流及科場亦相習尚。"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山陽習尚
境內地貧土瘠,畏旱畏水。農人終歲勞作,才能稍獲溫飽,長期以來,男耕女織,蔚成風氣。1956年後,土布漸被機制布取代,婦女從紡線織布中解放出來,同男子一道下地勞動。改革開放以來,土地承包到戶,男子多外出掙錢,田間農活主要由婦女耕作。幹部、工人,半數以上家在農村,夏秋忙季,告假回家,幫助收種。
衣食住行,講求節約,不事奢華,服裝以布為主,極少綺羅錦繡。中年農民,仍喜草鞋布巾,質樸自安。飯菜簡便,一般清淡粗疏,以飽為足。
不分畛域,比鄰而居,恆少爭鬥。居遠鄉者,多累年不入縣城。深山之民,多怯懦怕官,舊時吏役下鄉,則懍若帝天,不敢仰視,故每為人魚肉;現雖官民平等,多數人卻視幹部為黨的化身,但有糾紛,一經調解,便息事寧人,縱吃小虧,也不事爭訟,甚或自我解嘲:"長錢往前算,賠本往後算。"
商州志雲:"商地民貧,商民俗嗇;非嗇也,乃貧也。"而山陽之俗,雖貧卻不嗇,普遍熱情好客,鶻嶺以南尤甚。舉凡城鎮鄉村,皆有"清早即起,灑掃庭除"習慣,謂之"早起防貴客"。無論貧富之家,但有客來,都要敬煙、奉茶,問食問宿。色河、寬坪、漫川、照川等地待客必有酒,勸飲乃至醉。
尊敬長上、孝順父母,自古亦然。民國以前,咸以大家庭為榮,父母若健在,弟兄不分居,家務事請由長輩決定。建國後,三代或三代以上同居的大家庭逐漸減少,但仍保持着不與父母分居或不讓父母獨居的傳統。與長輩同行,必讓其前走。同席赴宴,必推長者上座。尤其漫川、寬坪一帶,講究首席、陪席、副陪席和下席,坐之不當,會被譏為不懂禮貌。坐小車時,推讓老師或領導人坐在前排。白馬塘、賽鶴嶺等山區公路沿線兒童,一見小車就拍手歡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