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八鎮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東部,松花江北岸,東與巴彥縣及呼蘭區楊林鄉接壤,西靠方台鎮,南隔松花江與賓縣相望,北連康金鎮,哈肇公路在鎮內穿過,交通便利。[1]

目錄

歷史背景

鎮名源於駐地村名。此地初打水井較深,搖轆轤28圈才能提上水來,故稱「二十八井」,俗稱「二八井」,後簡化為「二八」。清代乾隆朝初期形成村屯,清末屬呼蘭府河東第一區。中華民國時期,隸屬方台鄉。東北淪陷後,初屬方台保,後設元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方台區,1947年設置元寶區,1949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置二八鄉。1958年9月,改稱二八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開,改為二八鄉。1985年1月,改為二八鎮。

概況

位於區境東部,距老城區40千米。東鄰楊林鄉,西靠方台鎮,南隔松花江與賓縣相望,北連康金街道,東北隔漂河與巴彥縣相望。面積114.71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二八村。地處漫崗丘陵地帶,南部土地較平坦,北部波狀起伏。松花江流經南界,漂河流經東北界,建有少陵水庫。哈蘿公路從鎮中經過。[2]

沿革

鎮名源於駐地村名,此地--初打井很深,搖轆轤28圈才能打上水來,故名二十八井,簡稱二八。清乾隆初期形成村屯,清末屬東鄉、河東第一區。民國時屬方台鄉(警察第三區)。東北淪陷時期屬大方台保,後設元寶村。解放後屬方台區,1947年設元寶區(第七區),1956年設二八鄉、王柱鄉,1958年設二八公社,1984年改為鄉,1985年改為鎮。1990年,轄境東鄰楊林鄉,西靠方台鄉,南隔松花江與賓縣相望,北連西井鄉,東北隔漂河與巴彥縣相望,面積117平方千米,鎮政府駐二八村,轄16個行政村、18個自然屯,居民5071戶22336人,其中農業人口21673人,漢族占96.2%。

1996年,面積117.1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二八、付井、羅井、頭屯、張達、楊井、立新、光寶、長山、奮鬥、鹼草、阿堡、平堡、平粉、鮑堡、平安、王柱17個行政村。2001年8月原16個行政村調整為9個。2003年末,全鎮轄二八(二八、奮鬥)、傅井(傅井、高財)、羅井(羅井、楊井)、頭屯(頭屯)、鮑堡(鮑堡、鹼草)、阿堡(阿堡、張達、立新)、長山(長山、平安、新立屯、平粉)、王柱(王柱)、元寶(元寶)9個行政村(18自然屯),居民5847戶22639人,其中農業人口20434人。

地理

二八鎮轄區地處漫崗丘陵地帶,南部土地較平坦,土壤肥沃。全鎮總面積117平方公里,有耕地10.8萬畝,機耕面積占68%,1990年糧豆薯總產量3.4萬噸。鎮辦工業有剪刀廠、水暖器材廠、磚廠等,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205萬元。全鎮共轄二八、傅井、羅井、頭屯、張達、楊井、平粉、立新、元寶、長山、奮鬥、鹼草、阿堡、鮑堡、平安、王柱等16個村。

人口民族

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2.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63人;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8%。鎮政府駐地二八村。

全鎮轄9個行政村,18個自然屯,共有5600戶,人口2.4萬,面積168500畝,耕地面積102615畝。幾年來,二八鎮經濟社會事業迅猛發展,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9億,人均純收入實現3560元,小城鎮建設規模顯著,鎮內鋪裝了2100米長的東西、南北兩條街道白色路面,並安裝了40盞標準化路燈,鋪設了1000米長地下排水管線。[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