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先生傳 王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斗先生傳這篇文章開篇先交待名號「五斗先生」的來源,然後介紹自己嗜酒的原因,最後他批評為養生而著論的嵇康、為途窮而哭返的阮籍,表明自己遠離生世之擾,擺脫萬物之累的決心。
原文
王績〔唐代〕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於人間。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嘗言曰:「天下大抵可見矣。生何足養,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聖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譯文
有位叫五斗先生的人,因為喜歡喝酒而遊歷於人世間,有用酒來請他的人,不論身份高低貴賤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挑選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後又起來繼續喝酒。他經常一喝就是五斗,於是就用「五斗」作為自己的別號。五斗先生沒有憂愁,很少說話,不知道人世間有仁義冷暖。他忽而離開,忽而回來,行為動靜自然,符合天地法則,所以萬事萬物都不能纏繞住他的心。他曾經說:「天下事物大概能夠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夠保養,嵇康便撰寫了《養生論》;道路為什麼會窮盡,阮籍於是悲慟哭泣。所以,故作糊塗,是聖人的行事態度。」於是,他一直實踐自己的心意,最後不知去向。
創作背景
王績一生橫跨隋唐兩代,目睹了統治者的暴虐,經歷了隋末農民戰爭的洗禮。歷史的巨大變革,人生的榮辱遽變,沉重地撞擊着他的靈魂,促使他對社會人生產生了深刻的理性之思,因此創作了此文。
賞析
這篇散文開篇先交待名號「五斗先生」的來源,然後介紹自己嗜酒的原因,最後他批評為養生而著論的嵇康、為途窮而哭返的阮籍,表明自己遠離生世之擾,擺脫萬物之累的決心。這篇散文屬於自傳性小品,短小精悍,字字珠璣。
魯迅先生曾感嘆:「批評一個人的言行實在難」(《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就以王績的《五斗先生傳》來說,如果說這是他自己為自己寫的「傳」,無庸置疑,王績就是一位「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有仁義厚薄」」萬物不能縈心」,只知醉酒的糊塗先生。如果能這樣論定,而且其結論又可靠,是很容易,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這自號「五斗先生」的王績本非如此,他對自己的一生曾經作過比較全面的回顧:「弱齡慕奇調,無事不兼修……明經思待召,學劍覓封侯。棄絹頻北上,懷刺幾西遊」(《晚年敘志示翟處士》)。可見他本與一般出身世家的青年一樣,深受儒學教養,滿懷建功立業的壯志,而且也頗有才氣,「君性好學,博聞強記……陰陽曆數之木,無不洞曉」(呂才《東皋子集》序)。可生活給予他的只是「才高位下」,失意的情懷,簡放的個性,仕途的險惡,加之隋末唐初的社會動亂,才使他萌發出退隱的念頭,但排難解紛,有所作為的希望,也還未完全泯滅,這就是他所說的「中年逢喪亂,非復昔追求……解紛曾霸越,釋難頗存周」(《晚年敘志示翟處士》)。真正絕意仕途,皈依自然,還是四十幾歲以後的事情,所謂「晚歲聊長想,生涯太若浮。歸來南畝上,更坐北溪頭……自有居長樂,誰知身世憂」(同上)。於是乎釋、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便成了他觀照世界和人生的哲學。然而生活畢竟是現實的,那種「絕思慮,寡言語」,「萬物不能縈心」等等,總是很難辦到的。他在「一飲五斗」之外,也要考慮到家庭的生計、子女的婚嫁,這就如他在《獨坐》中寫的:「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他還說過「物外知何事,山中無所有。風鳴靜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內,誰論千載後。張奉娉賢妻,老萊藉嘉偶。孟光倘未嫁,梁鴻正須婦」(《山中敘志》)。有琴有酒,尚嫌不足,還想娶一位賢淑的妻子共同偕隱。除了這些之外,他還要寫詩作文,這都是很現實的。但是,正是這種現實才給他帶來了另外一面,那就是失意的苦悶,與解脫苦悶的思考。「古來才命兩相妨」,如今的境遇證明了個人的命運是無法把握的。不過就算是帝王將相,君不見有漢一代曾經是「何其赫隆盛,自謂保靈長。歷數有時盡,哀平嗟不昌。……金狄移灞岸,銅盤向洛陽。君王無處所,年代幾荒涼」(《過漢故城》)。興衰更易,滄海桑田,亦是「忽焉而去,倏然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既然是來不可阻,去不可留,一切在「天」,在「地」,在自然,那麼萬物自然不必「縈心」,也沒有什麼苦悶可言。這就是他所見到的「天下」,以及他認為生活在這樣的「天下」應持的態度。由此觀之,嵇康大談「養生」,阮籍途窮而哭,實在是多餘的,因為性命非善求可得,途亦無所謂窮通,「盛衰自有時,聖賢未嘗屑」(《古意六首》)。所以「聖人」就處於「昏昏默默」的境界,一切不知,一切不談,委身自然。但是,並非人皆「聖賢」,王績大概也不敢自封「聖賢」,那要進入「聖人所居」的境,就要回到原來的命題上,只有「以酒德游於人間」,做「五斗先生」,長醉不醒,才可以「昏昏默默」,「不知所如」了。那麼自號「五斗先生」的王績,是否完全進入了這個境界,前面已經說過——沒有。因此,要說這傳中的形象,就是王績的真貌,恐怕不妥;要說與他無關,也不準確,因為他畢竟是一位「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田家三首》)的「斗酒先生」;比較客觀地看,這裡有他的一些「影子」,而更主要的是在於表現他晚年對老莊哲學的追求與嚮往。這追求與嚮往又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遁世傷時,保全自己,與苦悶憤懣,牢騷不平等等思想感情的複合體。
五斗先生是本文的傳主,但不能就此認定是作者的小傳,不過文中確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五斗先生絕塵脫俗,渾身道家風韻,一切順其自然,物我皆忘,竟是在「醉鄉」中尋覓到了快樂的活法。他期望「昏昏默默」的境界,然而又只有藉助於酒,才能追求到這樣的境界。這便是一個力圖擺脫塵世煩惱者的幸與不幸。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不僅僅是宣揚飲酒的妙處。
簡析
這篇文章開篇先交待名號「五斗先生」的來源,然後介紹自己嗜酒的原因,最後他批評為養生而著論的嵇康、為途窮而哭返的阮籍,表明自己遠離生世之擾,擺脫萬物之累的決心。此文屬於自傳性小品,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將個人的嗜欲、志向敘述得曲折盡情、將社會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表達得含蓄而深刻、將其崇尚的老莊思想闡發得淋漓盡致。
王績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