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果樹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眼果樹皮 |
目錄
基本信息
五眼果樹皮,中藥名。為漆樹科南酸棗屬植物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的樹皮。植物南酸棗,分布於我國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印度、中南半島和日本也有分布。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之功效。主治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疥癬。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五眼果樹皮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無患子目
科; 漆樹科
屬; 南酸棗屬
種; 南酸棗
採收時間; 全年
貯藏; 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性味
味酸、澀,性涼。
歸經
入脾、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濕,殺蟲。
主治
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疥癬。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配伍
1、治燙傷,酸棗樹二重皮180g,虎杖根60g,毛冬青根二重皮60g。水煎去渣,濃縮成膏,塗患處。(《福建藥物志》)
2、治白帶,酸棗樹根或莖二重皮18~30g。水煎和豬腳1個或冰糖適量,燉服。(《福建藥物志》)
3、治胃下垂,酸棗樹二重皮30g,紅糖適量。開水沖泡後,燉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塗。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可采樹皮,曬乾或熬膏。
形態特性
又名酸棗、鼻子樹、棉麻樹,醋酸樹。落葉喬木,高8~20米;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複葉長25~40厘米,有小葉3~6對,葉軸無毛,葉柄纖細,基部略膨大;小葉膜質至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多少偏斜,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幼株葉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脈8~10對,兩面突起,網脈細,不顯;小葉柄纖細,長2~5毫米。雄花序長4~10厘米,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苞片小;花萼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或近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或闊三角形,先端鈍圓,長約1毫米,邊緣具紫紅色腺狀睫毛,裡面被白色微柔毛;花瓣長圓形,長2.5~3毫米,無毛,具褐色脈紋,開花時外卷;雄蕊10,與花瓣近等長,花絲線形,長約1.5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盤無毛;雄花無不育雌蕊;雌花單生於上部葉腋,較大;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無毛,5室,花柱長約0.5毫米。核果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成熟時黃色,長2.5~3厘米,徑約2厘米,果核長2~2.5厘米,徑1.2~1.5厘米,頂端具5個小孔。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
分布區域
我國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印度、中南半島和日本。
相關論述
1、《陸川本草》:"酸、寒。""殺蟲去腐,治瘡瘍潰爛,繡球風及疳疔。"
2、《南寧市藥物志》: "澀、平。""清熱解毒。治燙火傷,瘡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