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 |
---|---|
英文名 |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
出生 | 1882年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學者、作家、歷史學家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1944年3月11日) 出生於荷蘭鹿特丹,荷蘭裔美國人,學者、作家、歷史學家。1921年出版了《人類的故事》並一舉成名,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 《文明的開端》、《奇蹟與人》 、《聖經的故事》 、《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
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在久違近半個世紀的今天,又被國人重新發現, 引起讀者的熱烈反響。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是一位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且讀者眾多。亨德里克·威廉·房龍是一位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很多中國讀者認為,房龍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傾向於自由主義的思想也相當程度上滿足了中國讀書界的需求,並將其喻為一位「人文主義大師」。
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他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作家,歷史地理學家。
房龍青年時期先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房龍在上大學前後,屢經漂泊,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和播音員工作,在各種崗位上歷練人生,刻苦學習寫作,有一度還曾經專門從通俗劇場中學習說話技巧。1913年起他開始寫書,直到1921年寫出《人類的故事》,一舉成名,從此飲譽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房龍多才多藝,能說和寫十種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還能畫畫,他的著作的插圖便全部出自自己手筆。
年輕時的房龍,因經濟拮据,像一頭大象一樣魯莽地闖入了出版界。他指望出本書掙錢維持生活,並以此成為到大學謀個教職的資本。但他選擇的是寫歷史作品,當時沒有人相信幹這個能掙錢。由博士論文改寫的《荷蘭共和國的衰亡》,因其新穎的風格頗受書評界的好評,但卻只售出了不到700本,於是引來了出版商滿懷憐憫的話語:「我想連在街上開公交車的也比寫歷史的掙得多。」但有一位芝加哥的書評家卻預言,要是歷史都這麼寫的話,不久歷史書將名列暢銷書榜。
當一位出版商有了同樣的先見之明,房龍一生的轉折點便到來了。這位出版商名叫霍雷斯·利弗奈特,房龍先後和他簽約寫了《文明的開端》、《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寬容》等等作品。他們的合作歷時10個年頭。《文明的開端》的意外熱銷已經表明霍雷斯·利弗奈特獨具慧眼,而《人類的故事》不僅引來書評界的一片歡呼並獲得最佳少兒讀物獎,該書共印了32版,房龍本人的收益也不少於50萬美元。就連給這本書挑錯兒的歷史教授也不禁發出感嘆:在房龍的筆下,歷史上死氣沉沉的人物都成了活生生的人。
也許是熟悉歷史的緣故,房龍還是較早視希特勒上台為嚴重威脅的少數美國人之一。1938年,他出版《我們的奮鬥——對希特勒所著(我的奮鬥)的回答》,擺出了與德國納粹勢不兩立的架勢。在德國入侵他的故國荷蘭、野蠻轟炸了他的出生地鹿特丹之後,房龍自稱「漢克大叔」,在美國通過短波廣播對被占領的荷蘭進行宣傳,以他特有的機智向受難的同胞傳遞了許多信息。[1]
宗教信仰
為了聯合論戰中的潛在盟友,房龍於1942年加入了(基督教)美國萬靈一位論教會(Unitarian Church of All Souls即一神普救派)。也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房龍的著作中有深深的宗教色彩。該教會牧師勞倫斯.I.尼爾是房龍在哈佛大學時的同班同學,並且曾經在房龍的婚禮上當過迎賓員(usher)。在他為該教會撰寫的手冊《我相信這個!》(This I Believe!)中,房龍開玩笑說道這個教會之所以對他有吸引力是「因為只有當看門人從樓梯上摔下來的時候,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名字才會被提及。」
著作《人類的故事》
本書記述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與羅馬時代的光輝,還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歐洲國家的民族革命。是一本以人類為主角的故事書。
《人類的故事》 在新聞界大受好評,被譽為未來的經典,被選為第一本獲得年度紐伯里獎章的書,該書由一神論書商和其編輯弗雷德里克·梅爾切爾(Frederic Melcher)創建,以紀念美國傑出的兒童讀物。該獎項於1922年頒發,鞏固了《人類的故事》在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
房龍(Van Loon)並未迴避有爭議的言論。在《人類的故事》中,他從擴展的進化論開始。他選擇不提聖經對創造的描述。「拿撒勒人約書亞」的活動是用羅馬醫師和他的侄子之間的信件來進行交流的,被描述為政治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事情,沒有提到奇蹟般的作品。據報導,這種異端阻礙了許多圖書館購書。
房龍(van Loon)表示懷疑,他在隨後的《聖經的故事》(The Story of Bible,1923)中刪除了《聖母無染原罪》和《復活》。傑拉德·房龍(Gerard van Loon)認為他的父親「在基本上使他無聊的材料上盡了最大的努力」。因此,這本書缺乏將其前身推向暢銷書榜單的能力。
評價
房龍(Van Loon)傾向於將自己的敘述插入自己的敘述中,這對某些讀者來說是一種娛樂,對其他讀者來說則是一種煩惱。在《紐約時報》上,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指出:「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撰寫歷史時,可以肯定的是,既可以獲得大量的歷史,也可以獲得大量的房龍(Van Loon)。」 1942年,房龍(Van Loon)的作品《人生》(Lives)是他最奇特的作品之一,專門用於想像中的晚宴派對,嘉賓包括柏拉圖和孔子,托馬斯·傑斐遜和艾米莉·狄金森,並涉及作者對厭惡羔羊的話題。
由於早期書籍的成功,房龍(Van Loon)能夠將一生的後半段致力於寫作。他舉例說明了自己的大部分著作,有時也作了其他一些著作,例如,斯蒂芬·H·弗里奇曼(Stephen H. Fritchman)的《自由人:十個一神論先驅者》,1944年。除了為《民族 (The Nation)》,《扶輪社(The Rotarian)》,《論壇(Forum)》和其他雜誌提供專欄和漫畫外,擔任《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1923-24)的副主編。
房龍(Van Loon)於1924年加入一神論聯盟(Unitarian Laymen's League)。直到1933年,該聯盟為美國一神論協會(AUA)籌集資金,資助宣教項目,協調特殊活動。他於1925年在紐約的「眾神一神論教會」上發表了關於「寬容」的演講。
房龍(Van Loon)在其1925 年的《寬容》一書中斷言:「人類具有幾乎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它在神學中倖存下來。在適當的時候它將在工業主義中倖存下來。」 儘管他承認偶爾會與上帝聊天,他將自己描繪成「一種善良的祖父」,但房龍對神話的耐心通常很少。他寫道:「沒有普羅維登斯。沒有指導。沒有神聖的目的。」 相反,他堅持認為「我們自己應對所做的一切負責-沒有明星,沒有鬼魂,沒有心理現象」。這種信念激發了他決心以福音的熱情宣傳和慶祝人類的發明和成就。
除許多公開演講外,房龍(Van Loon)於1935年開始在電台上發表演講,特別是為NBC廣播,並出現在Information Please和其他名人問答節目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 Oom Henk」(「 Hank叔叔」)的身份向荷蘭廣播了反對納粹的演講。他還協助了歐洲難民。1942年,他因對荷蘭抵抗的貢獻而被威廉敏娜女王封為爵士。
後世影響
在美國,房龍被看作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和記者,其影響主要來自於他的著作。但在學術界房龍的影響則不大。
在中國的知識界,房龍擁有相當的認知度。早在1927年,其著作《古人類》就已由中國男性作家林微音(非林徽因)翻譯出版(書名《古代的人》)。《人類的故事》於1925年由北大教授沈性仁所翻譯,流傳最廣。沈性仁曾參與徐志摩發起的新月社,共同翻譯《瑪麗瑪麗》,是中國最早將西方舞臺劇翻譯為白話中文的作家,是五四運動的源頭,受到胡適、朱自清、梁思成、金岳霖等人的讚揚賞識。在民初時期,是與林徽因齊名的一代才女。[2]
中國當代作家郁達夫曾評價說:「范龍(即房龍)的這一種方法,實在巧妙不過,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范龍的筆,有這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
主要著作
中文譯名 | 出 版 年 代 | 著作英文原名 |
---|---|---|
《荷蘭共和國的衰亡》 | 1913 | The Fall of the Dutch Republic |
《荷蘭共和國的興起》 | 1915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
《荷蘭航海家寶典》 | 1916 | The Golden Book of the Dutch Navigators |
《發現簡史》 | 1917 | A Short History of Discove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Founding of Colonies in the American Continent |
《古人類》 | 1920 | Ancient man; the Beginning of Civilizations |
《人類的故事》 | 1921 | The Story of Mankind |
《聖經的故事》又名《漫話聖經》 | 1923 | The Story of the Bible |
《女巫和獵巫者》(暫名) | 1923 | Witches and Witch-Finders |
《帽子威爾伯的故事》(暫名) | 1925 | The Story of Wilbur the Hat |
《寬容》又名《人類的解放》 | 1925 | Tolerance |
《人類解放的故事》 | 1926 | The Liberation of Mankind: the story of man's struggle for
the right to think |
《美洲的故事》 | 1927 | America: The Story of America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up to
the present |
《阿德里安·布洛克》 | 1928 | Adriaen Block |
《多重人》(暫名)又名《憑藉發明而生存的故事》(暫名) | 1928 | Multiplex man,或the Story of Survival through Invention |
《彼得·施托伊弗桑特的生平與時代》(暫名) | 1928 | Life and Times of Peter Stuyvesant |
《製造奇跡的人》 | 1928 | Man the Miracle Maker |
《倫勃朗的生平與時代》又名《人生苦旅》又名《倫勃朗全傳》 | 1930 | R. v. R.: the Life and Times of Rembrandt van Rijn |
《如果荷蘭人守住了新阿姆斯特丹》(暫名) | 1931 | If the Dutch Had Kept Nieuw Amsterdam |
《房龍地理》 | 1932 | Van Loon's Geography |
《黃金》(暫名)(文章) | 1933 | Gold |
《輕率的旅行》(暫名) | 1933 | An Indiscreet Itinerary or How the Unconventional Traveler Should
See Holland by one who was actually born there and whose name is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
《上樹的大象》(暫名) | 1933 | An Elephant Up a Tree |
《人類的家園》 | 1933 | The Home of Mankind: the story of the world we live in |
《發明的故事》 | 1934 | The story of inventions: Man, the Miracle Maker |
《船:它們如何在七大洋航行》(暫名) | 1935 | Ships: and How They Sailed the Seven Seas (5000 B.C.-A.D.1935) |
《與字母一起漫遊世界》 | 1935 |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Alphabet |
《廣播風暴》(暫名) | 1935 | Air-Storming: A Collection of 40 Radio Talks |
《勿愛我》(暫名) | 1935 | Love me not |
《分裂的世界是迷失的世界》(暫名) | 1935 | A World Divided is a World Lost |
《我們唱的歌》(暫名) | 1936 | The Songs We Sing |
《論藝術》又名《藝術》 | 1937 | The Arts |
《聖誕頌歌》(暫名) | 1937 | Christmas Carols (with Grace Castagnetta) |
《見證印刷術的謎團與約翰古騰堡的貢獻》(暫名) | 1937 | Observations on the mystery of print and the work of Johann Gutenberg |
《我們的奮鬥:對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回答》(暫名) | 1938 | Our Battle: Being One Man's Answer to "My Battle" by Adolf Hitler |
《西方美術簡史》 | 1938 | How to Look at Pictures: a Short History of Painting |
《眾土民歌》(暫名) | 1938 | Folk Songs of Many Lands |
《最後的吟遊詩人》(暫名) | 1939 | The Last of the Troubadours: The Life and Music of
Carl Michael Bellman 1740-1795 |
《唱遍美國的歌》(暫名) | 1939 | The Songs America Sings |
《我的課本》(暫名) | 1939 | My School Books |
《入侵》(暫名) | 1940 | Invasion, being the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what happened to our own family and to some of our friends during the first forty-eight hours of that terrible incident in our history which is now known as the great invasion and how we escaped with our lives |
《太平洋的故事》 | 1940 | The Story of the Pacific |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與時代》 | 1940 |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
《喜訊》(暫名) | 1941 | Good Tidings |
《伊拉斯謨的<愚人頌>及作者簡介》(暫名) | 1942 | The Praise of Folly by Desiderius Erasmus of Rotterdam, with a short life of the Author by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of Rotterdam who also illustrated the Book |
《與世界偉人談心》又名《天堂對話》 | 1942 | Van Loon's Lives: Being a true and faithful account of a number of highly interesting meetings with certain historical personages, from Confucius and Plato to Voltaire and Thomas Jefferson, about whom we had always felt a great deal of curiosity and who came to us as dinner guests in a bygone year |
《聖誕歌》(暫名) | 1942 | Christmas Songs |
《鈴鐺的訊息》(暫名) | 1942 | The Message of the Bells |
《托馬斯·傑弗遜》《西蒙·玻利瓦爾的生平與時代》(原版為一本書) | 1943 | Fighters for Freedom: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omas Jefferson and Simon Bolivar |
《廚師長西庇阿·菲拉貝的生平與時代》(暫名) | 1943 | The Life and Times of Scipio Fulhaber, Chef de Cuisine |
《古斯塔夫·瓦薩的冒險和逃走》(暫名) | 1945 | Adventures and Escapes of Gustavus Vasa, and how they carried him from his rather obscure origin to the throne of Sweden |
《致天堂守門人》 | 1947 | Report to Saint Peter, upon the kind of world in which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spent the first years of his life - an unfinished,posthumously published autobio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