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親歷宜昌縣現代產業奠基艱難進程(元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親歷宜昌縣現代產業奠基艱難進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親歷宜昌縣現代產業奠基艱難進程》中國當代作家元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親歷宜昌縣現代產業奠基艱難進程

——回顧昔日的努力,致敬流逝的歲月,致敬曾經的領路人和甘苦與共的同仁

艱難而壯闊的起步

在縣委政研室工作十一年,經歷了宜昌縣兩個重要發展階段:一是1987年起至90年代初「山地開發與礦產開發」階段,二是90年代初至世紀末農業產業化與工業規模化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縣委在1987年明確提出「開山建園,適地適樹,大辦農業企業,發展多種經營,引導農民致富。」1989年又召開「山地開發、礦山開發」工作會議,實施「雙開發」戰略,即開發87萬畝荒山,推進多種經營企業化管理,實施村村「三通」(通公路、通電、通廣播),改善農村條件;開發礦產資源,興辦工業企業,加工增值,加快脫貧致富。

第二階段,實施把宜昌縣建設成「三峽經濟開放區經濟強縣、旅遊流通大縣、文化名縣和開放先進縣」的「四縣戰略」,借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機遇,打破地域局限,與發達地區開展多種方式的合作,企業改制,引進聯合,招商嫁接。全國19個省市區和10個大中城市對口支援,娃哈哈飲料、匯源果汁、山東魯能等一批知名企業入戶夷陵,稻花香、鴉鵲嶺快餐面、上洋弘洋等一批本土企業茁壯成長。在農村加大小康建設扶持力度,探討多種經營產業化發展,推廣西陵茶葉公司創造的「西陵模式」即公司(龍頭企業)+基地(種植企業)+科技+農戶的經營模式,為全區多種經營產業化發展積累經驗。

相對於新世紀以後的發展,這兩個段都屬於宜昌縣現代產業的起步期奠基期。自力更生,搶抓機遇,開放開發,是這一時期的關鍵詞。

1986年7月,我從華師中文幹部專修科畢業後,被告知將安排到新組建的縣委政研室擔任副主任,先上班,等地委編辦下達機構定編文件,組織再任命。縣委辦公室主任郭大金根據縣委書記高秉琔指示,讓我和縣委辦經濟科羅有成到三峽壩區鄉鎮徒步調查農村多種經營狀況。我和羅有成經過簡單準備就出發了。

是時,縣委正醞釀在全縣實施山地開發、企業化發展多種經濟戰略。由於全縣農村剛剛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像辦鄉鎮企業一樣興辦和管理農業企業,涉及農村經濟體制、經營方式、科技服務、市場體系建設等一系列變革,無疑如在荒原吹響現代產業的進軍號,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宜昌縣雖是歷史悠久的名縣,古稱夷陵、峽州、陝州、西陵、彝陵、東湖,夷陵之名可上溯到司馬遷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的記載;但由於地處三峽咽喉,扼荊漢,鎖巴蜀,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屢遭火攻,史書記載的火攻大戰就有九次之多;且遠離京都,戰後重建緩慢,又是西北高、東南低的高山半高區和丘陵地區,一直屬於欠發達地區。至改革開放初,仍是湖北省37個山區貧困縣之一。縣城因興建葛洲壩工程,1970年從宜昌市搬遷到小溪塔村。農業處於傳統人畜耕作時代,工商業基礎落後,為數不多的縣辦工業和商業服務企業多屬近期興建。煙(三峽捲菸廠)酒(宜昌縣酒廠)布(威陵織布廠)罐(印鐵製罐廠)泵(宜昌縣水泵廠)肥(宜昌縣化肥廠)磷(宜昌縣磷礦)煤(宜昌縣大石溝煤礦),為縣屬工業骨幹企業。

書記高秉琔、縣長王光元是1983年11月同時上任的。原書記胡開梓調任地委秘書長,原縣長黃昌燦進中央黨校脫產學習。過去的三年多時間,縣委、縣政府堅持「煙酒布罐,一天一轉」,鞏固充實縣辦工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以輕紡、食品(含捲菸)、磷化、建材、機械製造為骨幹的工業體系。縣委一班人希望通過山地開發、興辦農業企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畜牧業,改變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形成「一主(糧食為主)兩翼(多種經營、畜牧)」的農業結構和「一主(糧食為主)三輔(多種經營、畜牧、鄉鎮企業)」的農村經濟結構。

高秉琔是本縣三斗坪鎮高家村人。50年代後期宜昌二高畢業,一直在本縣工作。當過教師、文工團指導員、文教局副局長,教育局局長、縣委常委、副縣長。既有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又有多年的調查思考,對宜昌縣山地開發可謂胸有成竹。縣長王光元是當陽人,學農出身,1968年分來宜昌縣,擔任過農業技術員、農技站長、副鎮長、鎮委副書記、書記,一直從事農村工作,對農村多種經營發展也有深邃的考慮。

但是,他們知道決策有風險,必須慎之又慎。把思考變為行動,還需要詳盡的調查數據和嚴密的論證程序來保證決策的可行性。他們希望找到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和組織方式,不能重蹈宜昌縣過去發展多種經濟幾起幾落的覆轍。

我和羅有成說走就走,憑一紙介紹信,到西陵峽北岸樂天溪、太平溪、鄧村三個歷史上多種經濟發達的鄉鎮調查。在鄉鎮幹部陪同下,翻山越嶺,到村到場到戶,深入座談了解柑橘茶葉生產現狀,聽取農民和基層幹部的意見。

集體經營時代,全縣各地農村動用義務工興建了數十萬畝多種經濟基地,興辦了一批社隊柑桔場、茶場、藥場、林場。這三個鄉鎮幾乎村村有柑桔場、茶場、茶葉加工廠,多種經營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的半邊天。但是農田聯產承包到戶以後,家家戶戶急於解決溫飽問題,林場、茶場、柑桔場招不到管理工,原有集體經營體制堅持不下去,整體承包無人接手,絕大部分已分包到戶,只有少數場依然堅持集體經營。經過調查對比發現,分包到戶的多種經濟園地管理不善,收入很低,大部分棄管荒蕪;而堅持集體經營的,管理基本到位,收入相當可觀,效益穩步增長。

這三個鄉鎮幾萬畝柑橘、茶葉大面積承包到戶,無暇管理,漸已荒蕪,收入甚微。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認為,這大一筆資產閒置撂荒,不僅可惜,甚至可恥。但因為牽涉到體制機制、科技服務、市場培育等諸多問題,單靠鄉村幹部和農戶也無能為力。唯有政府推動,找到新的處理和方式,才有可能出現新的轉機。如果政府不採取措施,這種狀況還將持續。

調查情況記了大半本,回到鄉鎮招待所,我便攤開公文紙撰寫調查報告。1983年我曾參加縣委組織的鄉鎮班子換屆考察組在太平溪、鄧村工作一個多月,對鄉鎮經濟社會情況比較熟悉,這次調查訪談掌握的情況又比較充分,於是按基本狀況、案例分析、基本結論、出路思考、政策建議幾個部分,擺列觀點和數據,提綱挈領,點到為止,洋洋萬言,幾乎一揮而就。回到機關,來不及抄正,高書記一聽就說快給我,不用抄了。不用說,他急需具體材料映證他的思考。稿子退回政研室時,我看到,凡他認為重要或可取的地方都用紅筆畫上了記號。

為深入探索完善「大力開發山地,興辦農業企業,發展多種經濟」的思路,他把這一構想置於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中思考,在農業發展格局上提出「以糧為綱,以畜牧和林果為兩翼」,在農村經濟格局上提出農業與鄉鎮企業並駕齊驅,在農村社發展格局上提出「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話」,在全縣發展格局上提出「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以商貿流通為增長點」,並把戰略目標確定為「建設三峽地區經濟強縣、改革開放先進縣、旅遊經濟大縣、文化名縣」。總之從那時起,他就一心構思着如何為宜昌縣步入現代化產業發展奠基。

為保證這些宏偉構想逐步進入縣委決策,變成波瀾壯闊的經濟和社會行動,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參謀機構,恰好這時全省各縣市增設縣委政研室,他順理成章宣布自己分管縣委政研室,參加政研室黨支部過組織生活;縣委政研室以決策研究和辦文為主,直接對他負責;希望政研室在調查研究、課題組織論證、縣委文件和重要講話起草、縣委重要決定落實情況反饋等方式為縣委決策與執行提供求實、嚴謹、高效、系統的服務;縣委辦則以辦事為主,對整個縣委常務會負責;他下鄉下廠,政研室一定要有人員跟隨,辦公室則視情況需要安排人跟隨;回到機關,一有時間就來政研室和大家一起聊工作,有時甚至不惜爭論,也要把思路理清楚。

我負責縣委文件和講話報告的起草,跟隨下鄉下廠的時間很多。每到一地,他和書記、鄉鎮長談得最多的是如何發展農村多種經濟,怎樣興辦農業企業,在開發山地、興辦農業企業中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才能使農民增收致富。他鐵了心,要在全縣常規增長的同時,找到潛力最大的增量,為後續發展開山奠基。他不一次預想全縣山地開發基本完成之後,柑橘、茶葉兩大主導茶葉成倍翻番,適地適樹,乾果、小水果連片增長,鄉鎮有主導產業,村村有拳頭產品,一批農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致富,一批優良品牌的商品走向全國和國際市場。

說起發展暢想,這位平常嚴謹的漢子十分動情,甚至手舞足蹈。看得出他要為家鄉父老鄉情謀福祉的滿腔赤子之情。但他是數學老師出身,不僅有眉飛色舞的詩意,更有嚴謹的邏輯判斷和果敢、堅韌的執行能力。

儘管起步艱難,但他已做好充分準備,思路深遠而壯闊。有幸進入政研室這個全新的行當,和這樣一位書記、和即將影響宜昌縣農村發展半個世紀的現代產業奠基工作結緣,是我眾年的福氣和自豪。

高秉琔陪同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參觀中華鱘研究所

政研室如何融入產業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最初政研室最初任命了四個人:我任副主任,羅啟明、易斌、劉光玉任副科級政研員;兩個月後縣委辦公室副主任趙宗榮任命為主任;接着調進輕工局1983年畢業大學生魯秋菊和鴉鵲嶺鎮長湖辦事處1984年畢業大學生宋俊雄任科員。1987年初縣委農村工作部與縣委政研室合併,原部長張應隆任命為正科級政研員、原科長劉建農任命為為副科級政研員,調入司機肖斌,應屆高中生馬靜任打字員。後又調進輕工局辦公室主任傅益遠任副科級政研員,畜牧局退伍女軍人雷開香任科員。1988年我和羅啟明任命為正科級政研員,易斌、劉建農先後提為副主任。1989年一次分來王漢洲、鄧桂清、袁友軍、陳宏斌等四名大學生,調進縣教委副主任顏真梅任副主任。1992年調進教育局科長張長青任副科級政研員。1993年調進檔案局副局長歐陽運森任副科級政研員,交通局辦公室主任黃榮久任副科級政研員。1994年調進畜牧局辦公室副主任王武任科員,提拔宋俊雄為副主任、歐陽運森任為正科級政研員。高峰時政研室保持在十五人左右。先後和我共過事的有:趙宗榮、張應隆、羅啟明、易斌、劉光玉、劉建農、魯秋菊、宋俊雄、雷開香、肖斌、馬靜、顏真梅、王漢洲、鄧桂清、袁友軍、陳宏斌、周元柱、盧方余、張長青、歐陽運森、黃榮久、王武、陳勇、李澤剛。

從成立之日起,政研室就承擔着縣委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建設重要文件、主要領導人講話、報告起草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掌握、調查研究、課題組織兩類主要任務。前者是剛性任務,必須完成,而後者是前者的支撐和保證,只有後者做足功夫,才能提高前者的內在質量。但囿於習慣因素和自身能力,也面臨往往會重前者輕後者的問題。按照縣委書記高秉琔的思路,縣委政研室必須做「隱形書記」,謀劃全局,盯住發展,當好參謀,不能只當文字匠。調入政研室工作的這些同志都是縣委組織部門精心挑選,並實行老中青三結合,文化功底、文字水平、實際工作經驗各有長處。關鍵在政研室如何確定工作思路,帶領大家融入發展大局,圍繞全縣發展重要課題開展調查研究,提供決策方案,代擬決策文件,將縣委決策和執行的思路貫穿於日常文秘工作之中。能出主意、出好主意,參謀不干擾,幫忙不添亂。

為此全體人員必須儘快融入縣域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政研室主任趙宗榮經常和我討論如何加強政研室自身建設,並通過我們的努力,帶動大家學習、提高、創新,儘快融到全縣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趙宗榮出身於長陽縣農村,文革前考入湖北大學(後來更名中南財經大學)政治系,1968年畢業分配到宜昌縣,經過基層鍛煉,調入縣委辦公室,從辦事員到秘書、副主任,歷經十多年磨礪,思維嚴謹、清晰,反應敏銳,理論素養紮實,文字功底強,善於學習和鑽研問題。擔任政研室主任後,主持全面工作,總是學在前頭、想在前頭,是一位非常合格也非常嚴厲的領頭人。我協助趙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分管政研室業務建設,自覺在公文寫作、理論功底、文學修養、新聞調查等方面能力不差,但對縣情和經濟的熟悉程度有所不及,還有很多新的知識,諸如現代經濟理論尤其是區域經濟、地理社會學、現代諮詢決策與機構建設、城鎮建設與管理等理論需要學習。按照趙主任的觀點,我們首先要自己帶頭,同時強調政研室全體人員都要學習提高。學習內容包括:現代決策諮詢科學、現代調查研究、智囊機構建設、區域經濟理論、現代經濟管理、現代農業系統工程等。還組織人員到沙市、宜昌市(當時地市分設)等政研工作搞得好的政研室學習取經,有機會就送人出去培訓深造。並把每年讀多少書、下基層調研多少天、寫多少調研文章、發表多少文章和完成文件報告起草等文字工作量一起納入年度考核,推動大家融入到縣域經濟發展中去,人人成為既能研究問題、發表文章,又能起草文件報告的好手。在我們的帶領下,讀書思考,調查研究,勤奮寫作,成為一時風氣。政研室各項工作和新人培養逐步走上正軌。

我在政研室先後工作11個年頭,任副主任8年、主任3年,正是我從38到48歲可以忘命工作的時期。在課題研究、文件報告起草、內刊編輯方面,分管過易斌、劉光玉、劉建農、魯秋菊、宋俊雄、傅益遠、王漢洲、鄧桂清、陳宏斌、張長青、歐陽運森、黃榮久、王武等同志。曾經連任3屆全縣黨代會報告和全縣5年、10年規劃綱要起草負責人,愉快地和縣委宣傳部、組織部、縣政府研究室、計委、經委抽調的同志合作。1987年參加省委黨校首屆全省政研室主任培訓班期間,得知沙市市委政研室辦有一份全省政研室系統彩印刊物,學習結束將向政研室和高秉琔書記匯報,提議創辦縣委、縣政府機關刊物《西陵通訊》,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形成共識,由我經手辦起了全省縣級政研室承辦的第一本彩印刊物,並連續擔任執行主編、主編10年。當時全縣20個鄉鎮和90多個縣直局級單位辦公室人員通過寫稿、投稿、改稿,提高了調研寫作能力,一批參加工作不久的年青人後來都走上了區、縣領導崗位。

個人則一直在三條戰線同時作戰。第一是在日常工作中努力發揮骨幹作用,帶領分管人員完成重要文件、報告起草任務。記得1986年參加全國農村整黨縣委領導小組秘書組轄宣傳組任副組長時,因出現三期農村黨員自殺,代表縣委向地委寫了三次檢查,那可真是左右權衡,又要順利過關,又要恰如其分,真是絞盡腦汁。多年的年度工作考核,我執筆文字工作量、審改編輯工作量、刊物發表數量均為全室最高。常常通宵加班,直到稿件完成完成交到書記手上,才去休息。尤其李德炳任縣委書記時,地委書記田震亞星期五通知星期六或星期天就來,每次為書記準備匯報材料,都得帶領人加班。當時,趙宗榮、易斌、魯秋菊、王漢洲、鄧貴清、傅益遠、張長青等已調離政研室,我和劉建農、宋俊雄、黃榮久、陳勇、李澤剛等幾乎每個周末都得通宵加班。

第二是長期堅持系統自學。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中觀與微觀經濟理論,區域經濟模式研究,決策諮詢機構建設與能力形成,調查研究教程與社會學,經濟和社會項目構思與管理,創造思維研究。讀過的書有《第三次浪潮》《後工業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生存》《創新思維》《日韓農業產業化之路》等等。不管多忙,讀書、買書一直堅持下來。同時我還堅持着文學寫作、書法、攝影、氣功修身等業餘愛好,也要不斷買書。那時工資全部上交還不夠供養孩子、補貼老人,沒有什麼集體福利,更沒有灰色收入,零用錢全靠公開發表文章的稿費,每月幾十到一二百元不等,全用在買書上。不顧一切買書學習,目的是用業餘愛好養政研寫作。吃飯的家什過硬,才談得上靠本事生存,無須有事無事找領導獻殷勤。

第三是抓緊工作內調研成果、相關學習思考的開發利用,努力寫成能夠參加各類研討會和適宜刊物發表的文章,取得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比如關於政研室自身建設的思考,寫成《試論政研室主任能力的構成》,發表於蘭州大學《秘書之友》雜誌;關於宜昌縣多種經濟發展歷程的調查總結,寫成《宜昌縣推進多種經營產業化發展》,發表於省委政研室《政策》雜誌和《湖北日報》並獲得當年湖北省新聞二等獎;關於鄉鎮企業精神塑造的思考,寫成《試論鄉鎮企業精神的塑造》,獲得《中國鄉鎮企業報》主辦的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優秀獎,並分兩部分在該報的「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論探討」欄目發表;依據對農村社會化服務經濟組織發展的調查,寫成《農村社會化服務經濟組織的調查與思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農村經濟研究》發表;關於政研室圖書資料與情報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寫成《政研室情報信息的收集與利用》,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系主辦的《圖書與情報雜誌》發表。有一個星期我和宋俊雄快馬加鞭合作寫了七篇調研文章,其中《農村社會化服務經濟組織的調查與思考》發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農村經濟研究》,《山區土地規模經營應審慎進行》發湖北《土地》,兩篇發市委政研室內刊,三篇入選市科協研討會並獲獎。發表論文和調研文章,既是政研室的任務指標,也是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渠道,還能提升宜昌縣的知名度,提高群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和激情,個人還獲得稿費,何不樂而為之。

政研室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潮之後,所寫的講話、報告、文章再不是「天下公文一大抄」,必須從實際出發,每有新見,避免閉門造車,防止盲目跟風和形式主義,能為全局發展帶來長遠利益。逐步得到領導和社會的認可,除為書記撰文以外,同時為副書記撰文的文章也不斷增多。高書記文章發表後,他都把稿費交給到政研室。他說這是大家的辛苦錢,我不能要。我和趙宗榮說,這是您應得的,我們也不能要啊。他說,集中到一起,年底分給大家。政研室清苦,沒什麼福利,不多的稿費也是杯水車薪,算點心意吧。其他領導文章發表後,也堅決不要稿費,或者交到政研室,或者交給起草人,還請執筆人到家裡吃飯。這份情誼,回憶起來倍覺溫馨。

農業產業化發展主體的培育

1987年我到省委黨校政研室主任培訓班學習期間,高書記口述,趙宗榮主任和剛從宜昌日報調往地委政研室的副縣級政研員楊正謀執筆整理,起草了署名文章《開發山區不可忽視興辦農業企業》,全文近8000字,中央黨校《理論動態》一字未改刋發,正式拉開宜昌縣山地開發的序幕。該文集中了高秉琔同志對農村多種經濟發展多年調查思考和政研室早期研究的成果,詳盡而地論述了宜昌縣實施山地開發戰略、大力興辦農業企業、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多種經濟的必要性、可能性、前景展望與相關配套措施。

文章發表後,引起巨大震動。贊成的認為高秉琔牽住了宜昌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多種經營會成為未來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產業支柱;懷疑的人認為「高秉琔工業搞不上去,想起在農業上搞新點子,哪需要多大投入,短時怎麼可能見效呢?」高書記到地委開會,地直機關的人甚至當面質問他。但他已經看準,不為輿論動搖,堅持把研究繼續下去,並着手籌備進入決策程序。

我培訓回來,縣委常委會已做出召開全縣「山地開發專題工作會」的決定,於是和全室同志全力投入會議材料的起草,提交會議討論和發言的主要材料有:高秉琔同志的主題報告,縣委關於在全縣實施山地開發戰略、大力興辦農業企業的意見(草案),各鄉鎮農業企業、山地開發、多種經濟基地建設管理的典型發言。會議研究討論和部署的重點任務是: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開發利用全縣87萬畝荒山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深入討論如何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施科學規劃,科學開發,科學管理、科學經營;解放思想,克難奮進,解決大開發的組織領導、任務分配、政策陪套、社會化服務、市場主體培育等問題;編制開發規劃,把任務落實到鄉鎮、到山頭、到品種、到村組農戶、到企業。會後縣委政研室根據討論意見,補充完善縣委開發意見,提交縣委討論審議,定稿下發,並將文件主要內容寫成縣委提交縣人大的建議案,由人大代表討論通過,頒布全縣各級政府執行。

會上重點宣傳了高秉琔同志調查總結的獅子山柑桔場經驗。該場在集體經營年代由張家場公社組織義務工開發建設,社員整戶遷入從事柑橘生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只將橘園聯產承包到戶,技術指導、生產資料供應、管理要求、果品銷售仍由柑橘劇場組織實施,即使在銷售困難時期也沒有毀林改糧。進入80年代中期,效益日漸顯現,解決了溫飽,開始致富。出現了不少當年銷售收入過萬元的戶,砌了磚木結構、預製結構的房子。周圍農戶自發代糧進場學藝,回家開園求富。高秉琔從中總結出幾條開發思路:一、成規模開發建園,興辦農業企業進行專業化生產,才有經濟效益;二、優化內部機制,企業統一開發建園標準、統一服務管理、統一技術服務和生產質量標準、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分配核算比例,分戶聯產承包(五統一分);三、以企業為龍頭,以專業化基地為示範,以社會化服務和市場銷售為紐帶,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村多種經營發展基本模式,確立企業和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奠定後來產業化發展的認識基礎。

當時農村集體經濟投入能力十分薄弱,宜昌縣正在實施財政收入過八千萬、過一億的財政脫貧省級扶持計劃,大規模開發山地需要資金扶持,只能將農業、林業、山區扶貧、老區扶貧、集體提留、義務工、統調工等分散資金與項目捆綁使用。基本思路是以鄉鎮或村為投入主體,財政資金以獎勵扶持的方式跟着項目規划走,重點解決進場道路、水利設施、種苗供應、電網建設等問題,開山建園、種植管理則主要靠義務工、統調工及農戶投入。每年冬春兩季都提前組織山地開放工作會議,總結前一段開發的經驗教訓,部署下一段開發任務,明確開發要求及各級各部門責任,各級辦樣板,鎮鎮有項目,村村有投入,戶戶有行動,並組織機關幹部參與重點項目的開挖建設。所有新建基地,嚴格執行規劃標準,當時的口號是「山水林田路房綜合規劃,配套建設,連片開發,適地適樹,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實施「專業鄉鎮」「專業村」「專業戶」計劃,推行「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在全縣形成以小溪塔、柏木坪、曉峰、龍泉、鴉鵲嶺、橋邊、艾家、土城為主的柑橘產業帶,以鄧村、三斗坪、太平溪、樂天溪、曉峰、上洋、霧渡河、下堡坪、樟村坪為主的茶葉產業帶,以三斗坪、樂天溪、下堡坪、樟村坪、曉峰、上洋、霧渡河、分鄉為主的乾果藥材桑蠶產業帶。在各產業帶內,部署龍頭企業、規劃化基地與農戶專營或兼營的多種經營網絡。

農業科技服務,始終是一大難題。儘管縣鄉科技部門的科技人員全力以赴,仍無法滿足大開發大發展的需要。必須找到一種以市場為紐帶以利益關係為核心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服務方式。為此縣委將原太平溪茶葉服務站高級農藝師林作炎調入縣特產局任總農藝師,並動員和支持其牽頭創辦西陵茶葉科技服務公司,通過承包茶園、制茶賣茶起到示範作用,逐步簽約更多基地的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走出「科技公司+生茶性龍頭企業或基地+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模式,被國務院農村經濟研究室稱之為「西陵模式」,以「國內動態清樣」的形式上報中央領導,批示以簡報轉發全國學習推廣。至此,宜昌縣農村多種經營產業化發展,有了縣鄉村三級決策主體、縣鄉村、農戶四級投資主體,企業農戶兩類生產經營主體,科技服務公司一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儘管當時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還很弱小,但沃土既有木生,久必秀之於林。正是這種最初的市場經濟主體網路催生了現在眾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服務公司、一條龍式的專業生產合作社。

政研室根據縣委的思路和部署,在市場主體培育中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政策建議、總結推廣工作。根據山地開發和產業化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發現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供縣委完善思路、措施和辦法,為產業化奠基貢獻了一份力量、盡到了一份責任。

我為高書記和陳縣長拍攝的照片

從山地開發到山地、礦山雙開發、農村綜合發展

從1987年到1989年,經過兩年努力,宜昌縣山地開發、興辦農業企業、推進多種經營產業化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引起地委、省委的高度重視。1989年4月,省委書記關廣富在地委書記艾廣忠陪同下到宜昌縣進行專題調研視察。我和縣委辦公室主任彭明吉、縣農委主任秦長權等跟隨縣委書記高秉琔全程帶路,參觀檢查了小溪塔、鴉鵲嶺、樂天溪、太平溪、鄧村等鄉鎮的相關企業和多種經濟基地,高秉琔同志匯報了在工農業和第三產業並重發展背景下搞好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全盤思路,包括全面落實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決不放鬆糧食生產,大力推進山地開發、高標準興辦農業企業、推進多種經濟和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有序開發礦山資源、壯大縣鄉工業、做實鄉鎮企業,推進村村「三通」(公路、廣播、電話)、沼氣工程、飲水工程、水利工程、促進農村綜合發展等內容。通過現場查看、聽取介紹和匯報,省委、地委書記充分肯定宜昌縣委縣政府的做法,並確定縣委書記高秉琔在全省山區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

以高秉琔為書記的宜昌縣委謀劃的是宜昌縣工農結合、一二三產業並舉、城鄉並舉、扶貧與開發並舉、脫貧與致富並舉、經濟與社會並舉的綜合發展之路。對於當時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四五千萬、總人口54萬農村人口44萬、大部分人口剛剛解決溫飽的山區縣來說,發展與建設可以說舉步維艱、處處掣肘。思想僵化保守問題,決策與執行能力低下問題、技術與經營人才缺乏問題、投入能力薄弱問題、產品質量與市場效益問題,幾乎每時每刻纏繞着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就連政研室的一般工作人員,也都感到發展的艱難與時間的緊迫。不進則退,時不我待,只有全縣動員,自力更生,克難奮進,更新觀念,找到加快發展的思路、辦法,科學決策,科學實施,才能從實際出發,把宜昌縣的事情辦好。因此,每個決策醞釀與實施的過程都是一次全縣上下大學習大討論大動員的過程,群策群力達到思想大解放、認識大提高、幹勁大增強的過程。而政研室的職責就是策劃好、參謀好、服務好縣委組織的大決策大學習大討論大動員,促進全縣幹部群眾的思想大解放、認識大提高、幹勁大增強,所以必須學習在前、調查思考在前、認識提高在前、參謀籌劃在前。

1989年秋季,經過三個多月的籌備,宜昌縣「雙開發(山地開發、礦山開發)」工作會在樟村坪鎮召開。會議以「全面貫徹省委山區工作會精神,實施山地、礦山雙開發戰略,實施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話,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為主題,傳達學習省委山區工作會精神,部署宜昌縣山地、礦山雙開發任務,啟動村村三通工程,聽取實施山地開發、礦山開發、實現三通先進典型發言,討論修改縣委關於實施雙開發戰略、推動全縣綜合發展的意見,統一思想認識,把雙開發和三通任務落實到年度、山頭、礦種、項目,保持工作進度,提高質量效益,掀起開發建設高潮,穩步推進綜合發展。縣委政研室全體人員到會服務,分發材料,參與討論,收集意見、建議,掌握情況,修改完善會議文件。

在計劃經濟時代,宜昌縣曾有過「種桑栽桐」和「八國聯軍進樟村坪挖礦」的歷史。由於當時體制機制和市場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預期效益。其間固然有科學依據不足、組織形式不當、行政干預過多等教訓值得總結,但不是一無是處。站到科學開發、科學管理、綜合發展、市場引導的條件下,解決好科技、市場、政策三大支撐體系,當時的決心、幹勁、組織方法,仍然可以效仿和利用。新一屆縣委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科學決策、深入研究、謀定而後動,切實將全縣發展納入科學、求是、務實、有效的軌道。

山地開發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如何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和一村一品方針,實現連片開發,高標準建園;如何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分配機制與市場營銷機制,發揮企業帶動周圍農戶開發;如何普及種植管理技術,改良品種,保證質量,提高經濟收益;如何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扶持一批科技開發公司、一批企業能人和鄉土能人;如何組織開發資金,用好各類資金,保證投入效益和資金收益。

礦山開發研究的問題是:如何科學確定開發礦種,弄清資源儲藏、下游產品、市場前景,保證開發有序和投入有效;如何確定開發主體,是現有企業開發還是新辦企業開發、引進企業開發、合夥開發還是個體開發;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如何銜接,確保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不被破壞或者雖有損害但有辦法修復;開發資金來源,如何協調自有資金、扶持資金、銀行資金、外來資金與項目配套以及吸納開發資金的鼓勵辦法和優惠政策;開發項目跟蹤服務,如征地、所需鋼筋、高標號水利等物資計劃、社會治安的協調落實;無資源鄉鎮到有資源鄉鎮異地開發、山區鄉鎮進縣城異地辦企業的政策協調和稅收、服務等問題的處理辦法。

村村三通研究的問題:540多個村中半數以上不通公路的村如何在五年內全部修通村級公路,如何調用交通、扶貧、財政資金解決修路急需的鋼釺、八磅錘、爆破器材,如何動員組織群眾為自身脫貧致富咬緊牙關修路,如何保證築路過程中築路人員的施工安全,村級公路維護辦法;農村通電的用電指標擴容申請,架設電線、購置變壓器資金組織,農村電網管理與用電保障;村村通廣播電話的資金組織與年度計劃,縣鄉廣播電視、郵政(當時電信與郵政尚未分設)部門各自的責任,村級廣播電視、電話線路的維護辦法。

在「雙開發」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環境整治。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衛生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實施治理宜保公路沿線八萬畝(5300多公頃)風化炭質頁岩光禿山、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森林保護、水土保持、自然災害治理等環境建設項目,奠定新世紀環境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世紀80年代,黃花鄉、分鄉鎮宜保公路沿線八萬畝光禿山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已至G級,對環境和農田造成極大危害。縣委動員兩個鄉鎮的幹部農民和縣直機關幹部連續三年多利用統調工、義務工、幹部義務勞動開展治理。人人落實治理任務,自帶交通工具,自帶乾糧,掄十字鎬、鋼釺、八磅錘,揮鍬,開挖抽槽。政研室十多人擠在一輛北京213吉普車裡去來,每人還帶一件工具,怎麼坐下了,想起來都後怕。縣直機關幹部每年人平60×60×100厘米的開槽任務,需要整整一天才能完成,手打泡、磕碰傷是家常便飯。農村每年人平60×60×300厘米抽槽任務,家庭人口多的每年要挖一二十天。然後異地取土,定植林業部門提供的刺槐,劃定責任區封山育林管理,普遍推廣柴改煤、沼氣化。到上世紀末,漸已綠樹成蔭。每次回老家路過,看到漫山漸綠,都有說不完的感慨。

現在看來,山地開發、礦山開發、村村三通,都不過是山區發展過程中該做的工作,而且即便在文革時期,農村也組織過大量類似的工程建設。但從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來看,宜昌縣在當時能把這些納入縣域綜合發展通盤部署,並且堅持以科技為引領、以市場為主導,無疑具有為現代產業奠基的性質,具有非凡的超前性。可以對比的是,1997年全國人大批准重慶市直轄以後,重慶市才提出在山區農村實施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電話的要求,比宜昌縣晚提出八九年。這八九年就是效益和先機。

當然,開發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失誤。在肯定大思路大格局基本做法和基本經驗的同時,不必迴避具體項目出現的問題。比如,在上洋和龍泉兩鎮推廣奈李種植,由於適應性出現問題而失敗;花崗岩開發由於資源特性和市場前景變化而最終放棄;自辦工業項目輕質碳酸鈣、冰醋酸,引進聯合工業項目豪貝普、旅遊項目三峽集景,都因資源、工藝、設備、市場問題未能成功。這些問題,不是領導決策問題,也不是項目考察問題,不是操作過程中徇私枉法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和項目經驗問題。人非聖賢,尤其大變動時期,沒有經歷過的領域,哪怕慎之又慎,超越認識能力的項目,考察結論也會偏離後來發展的實際軌道。

這一時期的政研室工作,重點是圍繞雙開發、村村三通進行。通過山地開發,推進農村多種經營的產業化發展;通過礦山開發,促進縣域工業支柱企業、支柱產業的形成;通過村村三通,使交通阻隔、信息隔絕的農村活躍起來,打開市場,輸入新知,有利千家萬戶融入到產業化的進程中。具體工作無非是調查研究、課題組織、典型推廣、公文起草、信息傳遞這樣一些平淡的日常事務,沒有詩意,沒有學術性,沒有個人情致和名利。但正是所謂「吹鼓手」「公文匠」的工作,變成了發展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一種粘合劑,從而使我們的個人生命染上歷史進程的色彩,歷史進程中也有了我們個人的人生味道。無論過多少年,這一進程造福桑梓、潤澤鄉親的性質都不會變。

縣委書記高秉琔、副書記郭朝運陪同時任省委書記關廣富視察石材城,總經理李德信向關書記匯報

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奠基工業產業

壯大工業基礎,培育支柱產業,走向集群化園區化發展,一直是歷屆縣委縣政府追求的發展夢想。進入21世紀20年代,夷陵區夢想成真,擁有人們津津樂道的五大工業園區六大產業集群,2015年規模工業產值過千億,為宜昌市各縣市區第一。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壯大工業基礎,培育支柱產業,為工業產業化奠基的艱辛歷程,仍有許多經驗值得思索和品味。

上世七十年代初,宜昌縣城和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宜昌市搬遷至小溪塔之後,為振興縣屬工業,雖然自力更生興辦了宜昌縣捲菸廠、酒廠、織布廠、服裝廠、制罐廠、無線電接插件廠等企業,發展了一批鄉村企業,盤活壯大了原有宜昌縣磷礦、宜昌縣金礦、大石溝煤礦、宜昌縣水泵廠、宜昌縣化肥廠等企業及原有社隊企業,至80年代中期年工業產值剛剛突破億元,年財政收入五千萬元上下,有了重要進展,但基礎仍舊落後,發展嚴重不足;財政收入結構以煙酒為主,風險過大。為解決這兩大瓶頸問題,縣委縣政府把壯大工業基礎,完善工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作為重中之重,擺上議事日程。

縣委把組織工業發展研究,作為推動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統一認識、理清思路、學習提高的重要途徑,責成政研室聯合相關部門,先後開展了工業企業經營機制轉變、工業技術改造擴能增容、延伸配套開發系列產品、加速資源利用有序開發礦山、加速混合制工業企業發展,因地制宜興辦鄉村工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開放高效益引進聯合等系列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組織全縣各級機構和幹部群眾開展大調研、大討論、大學習、大提高,群策群力尋找既符合國情縣情,有發揮創造精神的工業發展之路。

在課題研究和學習討論的基礎上,逐步理清了發展思路、體制機制、資源家底、政策措施、服務環境、資金來源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適時作出了判斷和決定。在發展思路上,明確提出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礦山開發戰略,重點發展輕紡食品、礦產建材、醫藥化工、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在搶抓機遇、改革開放上,提出利用好國家和湖北省實施山區脫貧、培植財政收入億元縣、三峽工程上馬、長江三峽經濟區對外開放等機遇,通過大改革大開放大聯合大引進,加速混合制工業企業發展,高效益引進聯合,鼓勵個體投資實現縣、鄉、村年年有新上骨幹項目,企業個個有改造項目或新上項目;在優化服務上,要求機關改進作風,簡化程序,優化服務,提高辦事效率,人人自覺為工業強縣服務。

在具體操作上,縣委縣政府採取典型引路、骨幹先行的辦法,引領全縣發展。先後在全縣推廣了一批新辦工業企業的先進典型,包括:縣水利廠改革改制、新上8.8萬噸輪轉立窯項目,縣水泵廠全面落實計件承包敢為責任制、大幅度提高優質品率,黃花鄉投資興建水泥廠,樟村坪有序開發磷礦,鎮村磷礦企業規範管理科學開採,鄧村茶廠適應市場變化改出口紅茶生產為面向國內市場的綠茶生產,小溪塔鎮興辦布鞋廠、皮鞋廠、第二第三服裝廠,鴉鵲嶺鎮興辦複合肥廠、麵粉廠、快餐麵廠,上垟鄉在小溪塔異地興辦弘洋港鋼板彈簧廠,建材局改原縣石灰廠為磊德石材廠生產花崗岩板材,縣糧食局興辦宜昌縣油廠機械化生產菜籽油。

在重點項目上,縣委縣政府主導了一批重點企業的多輪技術改造和一批新上項目。包括:縣煙廠完成多輪技術改造,更名三峽捲菸廠,納入國家煙草生產計劃,由單純生產雪茄煙改為雪茄煙、捲菸同時生產;建材局與冶金部下屬公司合資興建了石墨礦、石墨廠;縣織布廠完成紡紗車間的興建,更名威陵紡織布公司;縣輕工局新上與縣酒廠配套的縣酒精廠,生產食用酒精;在鄢家河村開闢石材工業園,集中八家鄉鎮進園生產花崗岩石材;印鐵製罐廠成功引進輕質易拉罐生產線,開啟宜昌縣精緻工業生產之門;成功興建宜昌縣炸藥廠規模生產TNT乳化炸藥;縣化肥廠完成多輪碳胺生產裝置的技術改造,在全縣化肥緊缺的年代保證了生產需要。至今仍為夷陵區工業骨幹企業的稻花香集團,當年三個人、七口缸、一輛板車買醬油起步,誰也難料想會一步一步脫穎而出。從賣醬油到賣四川品牌的白酒、引進商標加工勾兌白酒、引進技術人員開發自有品牌的稻花香酒、系列開發關公坊、昭君等自有多品牌白酒,到涵蓋印刷包裝、房地產開發、物流等多行業在內的企業集團。而且企業發展壯大的每一步都和縣(區)委縣(區)政府壯大工業基礎、培育支柱產業的決策息息相關,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

當時企業走向市場有多難,從幾件事可見一斑。

第一件,賣煙的故事。煙廠興辦之初,誰也不知道有個宜昌縣煙廠,更不知道協力牌雪茄煙。為把產品打進天津市場,當時的廠長姜祚正先後3次派人到天津,都沒打開局面。第四次他親自出馬,參加當年在石家莊舉行的煙酒訂貨會。開始在訂貨會現場聯繫天津煙酒糖果公司人家也沒理睬。回到賓館,他撰寫一幅長32米的長聯掛出:「健身益壽,莫若天津葡萄酒;止咳化痰,唯有宜昌雪茄煙。」訂貨會上天津酒、宜昌煙銷量猛增。天津煙酒糖過公司聞訊找到賓館,與他簽下了第一筆可使煙廠淨賺140多萬的大合同。還有一次,姜祚正帶隊到北京買煙,和當時《人民文學》主編韋君宜在列車上相遇,交談起來,姜祚正反覆宣傳協力牌雪茄煙對健康如何有力,終於讓不抽煙的韋主編嘗了一支。事後韋君宜寫下散文《路遇》發表於當年的《人民文學》。藉助《人民文學》的影響,協力牌雪茄煙進北京後,一段時間銷路也非常好。

第二件,還是賣煙的故事。八十年代中期宜昌縣煙廠新上白肋捲菸之後,由於煙葉質量上不去,銷售十分困難,以致縣委決定所有常委分頭帶隊到各地去推銷。怎樣才能和雲南河南湖南三大煙葉產地簽訂穩固的煙葉供應合同?怎樣才能進口到津巴布韋的煙葉?縣委書記高秉琔和新任廠長龐代學親往安徽向宜昌籍的蚌埠煙廠廠長求教,並爭取到委託加工業務。打聽到路徑以後,縣委一班人又分頭跑煙草總公司、雲南煙草公司、河南煙草公司、湖南煙草公司,幾經周折,才落實了所需煙葉的進口和供貨計劃。又組織銀行貸款,落實需要提前支付的煙葉收購資金,建立起穩定的煙葉採購渠道。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以「小溪塔」為代表的系列中低檔捲菸產品,其中十元多一條的「小溪塔」成為需要領導批條才能供應的緊俏商品。每年春節期間,省直、地直機關絡繹不絕開車來成箱購買「小溪塔」捲菸。

第三件,稻花香酒從縣委機關小賣部、縣委食堂、縣委招待所走進桃花嶺賓館、省委招待所的故事。稻花香酒廠經過賣醬油賣富春高粱酒之後,終於引進了五糧液酒廠的技術人員,弄到了酒池發酵需要的窖泥,生產出了自有品牌的稻花香白酒。可一個新品牌推廣起來何其難也。但蔡宏柱有辦法,他先承包了就在縣委食堂邊的縣委機關小賣部,讓機關幹部和機關南來北往的客人喝起「稻花香」來。他相信自己產品的魅力,喝了一定會說好,替他把口碑傳揚。經過一段時間,果然如願以償。接着又把產品推銷到緊靠縣委機關的第二招待所去,列為接待酒。地委、省委、以致北京各部委的客人,鄰近縣市的客人,喝了稻花香都說好。藉助各級領導的支持和眾多客人的一致好評,他又將酒推銷到桃花嶺飯店、省委東湖招待所。站住腳了,再推向沙市、武漢市場,逐步敲開省內各地城市市場。進軍外地市場時,則反其道而行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先把鄉村市場占領,再攻口味刁鑽的城市市場。如果當初沒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少很難在白酒品牌林立的省內市場很快得到各級領導、幹部群眾的認可。

為生了扶持三峽捲菸廠、稻花香集團這些一些稅收大戶,石墨公司、印鐵製罐廠、炸藥廠這樣一些新興企業,化肥廠、紡織廠、石材廠這樣一些涉農企業,縣委縣政府領導可謂費盡心機。除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分工聯繫以外,縣委書記高秉琔每年數次帶領相關部門到企業現場辦公,及時解決生產銷售中的棘手問題。平時每隔十天半月也要到這些企業轉一轉,聽取匯報,調查研究,了解進展。遇到緊急困難,立刻召集相關部門研究解決。甚至帶隊出差,到上級部門、友鄰單位、重要銷售對象,幫助企業解決新上項目、引進聯合、產品銷售等問題。在我跟隨高秉琔同志的七八年中,跑遍全縣大大小小的工業企業和鄉鎮經委,重點企業要去一年無數次,一月要去好幾次,也跟隨高書記和企業一起出過差、跑過銷售。當然,我作為政研室人員,所做的工作都是間接的隱性的,最多只能按領導的意見辦一些具體的事,不可能直接為企業解決問題。但高秉琔和縣委其他領導為企業發展操的那份心,我讀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時至今日,雖然多數企業因為環境變化和自身原因已經倒閉或者改制重組,但稻花香集團、三峽捲菸廠、桃坪河磷礦等企業依然發揮着重要作用,人們很難想起消逝或黯淡企業曾經顯赫的歷史。企業法則和人生法則一樣,有生有死,有存有亡,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完成歷史使命之後終結,並不完全是遺憾。尤其是在企業生死更替背後,人們當時所做的努力、取得的經驗和付出的代價,無疑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鑑。所謂「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前人的努力,無論作用大小,都不能忘記。

高秉琔 陳華遠 郭朝運等縣領導向李鵬麗、省長賈志傑匯報

科技興縣戰略的支撐

現代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根本區別在於科技與市場的不同。現代產業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紐帶配置資源、組織經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在傳統產業中屬於輔助生產力,而在現代產業中是第一生力。1993年,《科技日報》組織在全國首屆科技興縣研討會在宜昌縣金獅賓棺召開,並參觀宜昌縣十年科技成果展和科技興縣先進單位。縣委書記高秉琔提交的論文是《一把手要抓第一生產力》,題目與內容由他親自定,他口講,我執筆整理。籌備中,《科技日報》總編審看了論文初稿,對論文的觀點和材料大家讚賞,同時要求文本論述必須從講故事開始、講效果結束,走實際案例和做法、教訓的路子,理論闡述點到為止,不做純學術性的論述。我請高書記重述一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體驗過程、學習提高過程和主要做法、典型效果,重新擬稿,以講故事的形式,回顧總結了他從1983年底擔任縣委書記到1993年十年間實施科技興縣戰略的酸甜苦辣。論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認識如何從總結經驗教訓中得來;第二部分,講述如何學習提高才能抓好第一生產力;第三部分,講一把手怎樣抓第一生產力,效果如何。將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培養、做法與經驗融入到具體的故事、案例、數據中去,成為一篇務實的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手記,獲得研討會一等獎,並由《科技日報》頭版頭條發表。

這篇論文實際是宜昌縣科技興縣十年成果的總結,只是以高書記名義從一把手責任和使命的角度講出來。沒有十年的實際工作,即使高書記想到這個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標題,也難有事例和效果予以支撐。更為有趣的是,六年以後,《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一篇新聞,標題和高書記論文一字不差,而講的是別處的事情。這說明,宜昌縣在科技興縣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在六年以後對全國仍有指導作用,沒有過時。

研討會即將召開之際,縣委檢查籌備工作,發現籌備一個多月的宜昌縣科技成果展竟然只有村級牆報水平,高秉琔等縣委領導大為光火,要求相關部門連夜重新布展,並點將由我負責總簒,文化館館長席祖明負責照片沖印,美術輔導高新章布展,宣傳部副部長曹文金負責行政協調。好在縣委政研室自成立以來,已完全融入全縣發展,對十年科技支撐發展的脈絡及縣委縣政府的工作思路、重點措施、重點項目、發展階段、典型經驗、重要數據成竹在胸,對誰手裡有反映進程與成果的照片、實物也一清二楚,所以,我與縣委宣傳部理論科長何玲等一方面連夜起草布展大綱和布展文字;一方面與高新章率領的布展組溝通布展分區路線、布展材料與手法、標題文字與說面文字的字體顏色等問題;一方面開出照片收集放大清單和各部門數據核對清單,交由各組分頭去辦;一方面提出資金預算和內部聯絡、交通工具、加班夜餐、講解人員的提前參與和服裝道具方案,交由曹文金副部長協調落實。經過一周時間的緊急努力,順利通過縣委縣政府籌備組的驗收,為研討會提供了一個充實、明快、美觀的參觀現場。

從傳統走向現代,是一項整體性的社會變革。科技興縣戰略作為經濟社會走向的啟動工程,原本不單是一項科技工作,而是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整體轉變。宜昌縣科技興縣規劃除了具體的科技發展規劃與目標之外,還包括:

一、決策程序的科學化、民主化、現代化,將領導思路、行政觀念、工作方式與行政能力納入到科技興縣的軌道中來。全縣大興調研之風,開展課題研究,推行科學、民主、程序化決策,提高了幹部的綜合素質,防止和減少了跟風決策、盲目決策的風險,轉變了經濟工作領導方式。

二、人才資源的培育和利用,牢固樹立靠科技靠人才的發展觀,完善體系,加速人才引進、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利用。採用請進來講課、送出去培訓、擴大大學生分配指標、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發掘鄉土人才等方式,加速人才培養和人才積累,為科技發展壯大了生力軍。

三、構建科技網絡,包括:與國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開展合作,引進力量參與建設發展,先後與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地質大學、中南財經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柑研所、中國茶科所、國家水電研究中心、武漢水產研究所等建立鞏固的科技合作關係;完善機制與激勵政策,鼓勵現有行政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改革創新、服務發展、服務基層;調動企業內部科技人員、鄉土人才的積極性,制定措施,鼓勵在科技攻關、生產一線建功立業。

四、科技跟着科技項目走。考察發展項目和建設項目,先考察科技含量;規劃項目先規劃科技的實現途徑,投入項目先保障科技投入;考核項目效益,先考核科技發揮的作用。

五、激活科技市場和科技服務機制。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千方百計激活有限的縣內科技市場,鼓勵科技人領頭創辦經濟實體和科技服務實體,鼓勵合同服務、有償服務;鼓勵科技成果入股,支持企業購買、引進、運用專利技術、先進技術;採取各種扶持辦法支持社會化科技服務實體創新發展。

六、完善科技成果獎機制。設立宜昌縣科技成果獎、科技貢獻獎、科技服務獎,獎勵全縣科技成果、科技人員。並將社會科學成果與社會科學人員納入獎勵範疇。

謀事在人。在人的責任意識、實幹精神。實施科技興縣戰略也得靠一批遠見卓識的人參與進來,或發揮一呼百應的領導作用,或斬將封神的大將作用,或發揮足智多謀的參謀策劃作用。這些人在宜昌縣科技興縣的進程中發揮過「砥定江瀾」的作用,是不能忘記的:

縣委書記高秉琔在領導全縣發展十餘年的進程中,全程參與科技興縣的組織領導,思想敏銳,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善於啟用各類技術人才,時刻掌握各類重點項目的關鍵信息,其掌盤作用穩健突出。

縣長、縣委副書記王光元學農出身,思想敏銳,作風務實,經常一頂草帽一雙球鞋出現場,走基層。在擔任縣長期間,對宜昌縣工業企業的發展貢獻頗多。後任分管農村的縣委書記,對農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營的發展又有獨到的貢獻。

縣長、縣委副書記鄒學勤、陳華遠,一個擔任過「高山明珠」樟村坪鎮的書記、分管農村農業的副書記,具有礦山經濟、農村經濟的豐富經驗,一個擔任過印鐵製罐廠技術副廠長,對工業科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兩人在科技興縣中是高書記的得力夥伴和執行總管。

科委主任楊代平、科協主席楊澤均負責科技興縣的日常組織協調與服務的工作,思路開闊,作風紮實,善於爭取上級科技部門對宜昌縣的扶持,為宜昌縣爭取了不少項目和投入。

縣委政研室主任趙宗榮帶領全室人員服務縣委決策,善學善思,在科技興縣中組織了大量課題研究,提供了決策方案,推動了全縣決策意識、科技意識、發展意識、環保意識的提高。

先後任縣經委、計委主任的龐志森,船舶工業專業出身,思路開闊活躍,負責全縣工業項目的考察立項、計劃審批、實施組織,為全縣工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宜昌縣是石頭王國」的提出者,對縣委實施「礦山開發」起到關鍵作用,並參與了磷礦、花崗岩、石墨等一系列項目的論證和組織實施。

1983年底縣委書記高秉琔上任後,龐代學由科委副主任接任煙廠廠長,上任後厲新圖治,完成多輪技術改造,開發了「小溪塔」等系列捲菸品牌,穩定開啟市場,十多年間一直是財政收入的第一大戶。

高級農藝、茶葉專家林作炎,負責全縣茶葉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八十年代中期指導研製宜昌縣當代第一個茶葉名牌「峽州碧峰」,培育出第一個峽江茶葉新品種「宜紅早」,領辦全縣第一家茶葉科技服務公司——「西陵茶葉科技服務公司」,其服務方式被譽為「西陵模式」,對宜昌縣茶葉產業化發展做了突出貢獻。

高級農藝師、柑橘專家王學柱主持的「宜紅橙」和「無核橙」品種選育、「鄂S—1」、「鄂T—2」柑橘保鮮劑、保果劑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七五」星火計劃全國博覽會優秀獎;高級農藝師柑橘、專家應運樞主持的柑橘低接增果新技術獲國家科委「星火」計劃科技成果三等獎;高級農藝師柑橘、專家應運樞袁昌忠主持的溫州蜜柑系統修剪法,被華中農業大學列為果樹專業選修教材。他們還共同主持了柑橘「矮密早豐」栽培技術、湖北省10萬畝柑橘高產增殖配套技術推廣、特早熟溫州蜜柑引種試驗、三峽庫區柑橘品種改良栽培模式研究等獲獎項目,極大地推動了柑橘產業的發展。

離任張家場區區長、霧渡河鎮委書記的李德信,長陽人,1982年湖北大學畢業的省委組織部選干生,思維敏銳活躍,思路開闊求是,對日韓一村一品、專業合作社頗有研究,對區域經濟發展、現代決策諮詢科學、工業資源開發利用饒有興趣,為縣委「雙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價值的意見。

可以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宜昌縣實施科技興縣戰略的十多年間,已經形成了第一生產力引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並重支撐發展的格局,開放,開發,轉型提速,取得明顯進展,為新世紀之交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方方面面的基礎。

高秉琔陪同教育部領導視察教育,領導在學校高興題詞

城鎮建設與旅遊開發

城市建設、城鎮發展與旅遊開發是一二三產業發展的依託和載體。尤其在市場經濟就是以城市為主導的都市圈經濟宏觀背景下,無論城郊性縣市區或是相對獨立的縣市區,都不再像產品經濟時代,只與城市保持簡單的聯繫,而必須納入所在區域的都市經濟圈;農村與農村的聯繫,也必須通過城鎮體系來實現。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已離不開域外城市體系的融入和接納、域內城鎮體系的支撐。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宜昌縣雖距宜昌中心城區僅只十公里,但遠未城城通開。公路通道只有一條通車不久的明珠路,車道狹窄,開往宜昌市的公共汽車搖搖晃晃要一個多小時。縣城建成區不過三四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只有夷興大道和平湖路十字交叉,並且是泥結碎石路面,沒有一條水泥路。到織布廠、煙廠、制罐廠等企業,也是便道公路。通訊設施還是機械式撥號電話。二水廠剛剛投產,三水廠還沒開建。供電全靠電力局11千伏安的變電站,黃金卡35千伏安變電站還沒建。當時地直單位流傳一段順口溜,這樣描述宜昌縣城鎮基礎設施狀況:「走進宜昌縣,不停水就停電,一條羊腸路,進出顛顛顛。」這是宜昌縣深感屈辱和疼痛的實際狀況。

縣委縣政府坐立不安,苦思冥想着如何加快城鎮建設,拓展城區骨架,擴大城市容量,完善基礎設施,負載起縣域經發展的使命。正好1988年時任城建局長的饒遠清提出,借紀念改革開放十周年之機,召開「城鎮建設與城鎮經濟」研討會,回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宜昌城鎮建設經驗教訓,配合城鎮規劃修編,廣開言路,集中智慧,理清思路,掀起新一輪城鎮改造、城鎮建設、城鎮建設的高潮。縣委縣政府聽取城建局和縣委政研室匯報以後,當即拍板,以縣文縣政府名義主辦這次研討會,儘可能吸引宜昌地區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參加,會後發縣委縣政府文件指導規劃修編。研討會由城建局和縣委政研室共同承辦。

政研室指定我為研討會文稿籌備組負責人,帶領城鎮經濟科與綜合發展科的同志,與城建局辦公室一起擬定研討題目、確定特邀徵稿對象、設定評獎等次數量和獎勵額度、落實評委人選,起草徵稿通知,以及縣委縣政府文件代擬稿的基本內容和起草、材料收集分工。經過一個多月的論文收集、打印匯編等籌備,成功召開了政研室成立以來的第三個大型研討會(第一個是宜昌縣畜牧業發展研討會,第二個是山地開發、興辦農業企業研討會)。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縣人大、政協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出席聆聽,縣委書記高秉琔到會發言。

研討會後,根據縣委縣政府指導意見,充分吸收研討會成果,深化認識、基本思路、規劃原則、功能配套、城鎮管理、政策措施、領導責任等板塊,起草文件代擬稿,又組織縣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徵詢意見會,改出送審稿提交決策,順利以縣委縣政府文件的形式發布,成為一個時期城市發展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當時還沒有發達的現代通訊網,更沒有深度互通互聯的英特網,城鎮體系的互融互通更多要靠硬件設施的改善實現。因而,在指導規劃時,要有遠見卓識,超前預見;在建設時則要量力而行,腳踏實地。這一時期的城鎮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城區骨架拓展。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世紀之交,從宜昌縣到改制為夷陵區,歷屆領導無不重視小溪塔城區規劃修編和骨架拓展,逐步形成老城區、馮家灣、丁家壩、鄢家河、官莊五大組團的城市布局。相繼貫通了夷興大道、平湖大道、小鴉路、發展大道,爭取到三峽專用公路至二小、長江市場兩個進出口,兩次鋪設和翻新夷興大道、平湖大道兩條城市主幹道,為進入新世紀的夷陵城區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城鎮體系建設。將全縣集鎮納入城鎮規劃體系,提出並實施了「一主兩翼,眾星捧月」的縣域城鎮建設格局,即以小溪塔為主城區,以西部三峽壩區樂天溪、太平溪、三斗坪和東部龍泉、鴉鵲嶺為兩翼,以黃花、分鄉、霧渡河、樟村坪為眾星,形成捧月之勢。並利用壩區城鎮搬遷、對口支援、工業園區建設、設立省級經濟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機遇,加快城鎮體系功能配套和擴容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促進城鄉互通互融,為進入新世紀之後建設宜昌市新興主城區、城鄉綜合發展示範區奠定了基礎。

三、城市功能完善。這一時期,宜昌縣圍繞完善城市功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興建第二、第三水廠,黃金卡輸變電站,龍泉換流站,體育館、體育場、文化館、城標廣場、平湖廣場、羅河路市場、商業大樓、三峽大廈、三中、三小、明珠市場、長江市場、三峽高中,改造擴建金獅賓館,東湖路、夷興大道管網地埋,搬遷新建長途汽車站,努力改變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負載力。

四、接收安置壩區移民,規劃建設移民小區。在城市容量、安置資金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把突擊搬遷安置三峽壩區移民當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通過多年苦口婆心、事無巨細的多方努力,才逐步解決移民安居樂業問題,扭轉移民上訪曾是家常便飯的局面。直到20多年之後,移民問題才逐漸平息,成功地融入城區生活。其間的諸多酸甜苦辣和迫不得已,只有親身經歷過的那一代人才有深刻的體味。

旅遊開發比城建起步更晚,難度更大。雖然大家都知道宜昌縣地處長江三峽黃金旅遊水道,守着長江西陵峽獨特的自然景觀、地質構造、民俗風情、名人遺蹟等優質旅遊資源,自古以來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但開發利用嚴重不足,改革開放後開放的景點,縣域範圍內只有已劃入宜昌市(當時宜昌地市分設)的三游洞、葛洲壩管理局的葛洲壩、宜昌縣全國重點保護單位黃陵廟。如何起步與發展,是上上下下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籌資自建的景點是金獅洞,當時的旅遊局長陳國夫是項目策劃人。記得1988年春節剛過上班,高秉琔就帶領縣委常委和秘書人員考察陳國夫提議的項目金獅洞。沿林中毛路,鑽進老百姓放牛躲雨的洞口,拄拐棍、打手電,查看洞中資源。我跟在高書記身邊,一路聽陳局長興致勃勃的介紹。然後在埡口農戶的道場上,研究陳局長提出的開發建議,討論項目怎麼組織,資金從哪裡來,到景區的道路怎麼修、和鄉村的利益關係怎麼處理等問題。達成開發意向,而後又召開多次辦公會,協調解決各類問題,其中從小溪塔到金獅洞17公里柏油路面鋪設,需資金220萬元,幾乎難倒全縣上下,直到1991年第一屆柑橘節前才鋪設完工。文化館還創作了金獅洞之歌,由徐軍在開幕式上演唱。

第一個引資建設的景點是現已劃歸點軍區的車溪民俗文化村。由當時的電力局長樂發祥提出立項,先開發鬼街,準備在車溪搞宋城,我也曾隨縣委高書記前往考察。後來由於電力局投資跟不上,效果也不夠好,樂發祥從廣東引進投資商邢浩,兩人合股開發。樂發祥負責創意策劃,協調地方關係,邢浩投資管理。定位自然山水與農家博物館游,經三峽晚報、宜昌日報、宜昌地區電台、湖北電視台的鼎力宣傳,引來武漢、荊州等地區遊客,十分火爆。隨着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呼聲日高,又立項石牌和黃牛岩(後改為觀壩旅遊區)項目。宜昌縣爭取到國家計委上億資金扶持,項目逐步做大,邢浩將車溪轉到樂發祥名下,兩邊分開經營。後來樂發祥因病去世,其愛人將項目出售。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社會和民間投資興起,夷陵旅遊進入井噴式發展期。由曉峰砂石管理站負責人劉培兵以砂石站和個人名譽合股開發建設了小峰懸棺、縣供銷社投資開發建設了白果樹瀑布、縣公安局下海乾部張少清投資開發建設了情人泉、古兵寨、野人渡,縣政府辦公下海乾部胡運東兄弟投資開發建設了百里荒等一批景區,從而奠定了新世紀旅遊發展的業態基礎。

早期旅遊開發的文化介入,幾乎都是從組織筆會開始的。我在政研室工作期間,不僅參加了許多項目的早期論證,還因為兼任宜昌縣作協副主席、主席,又主編《西陵通訊》,幾乎最早參加了車溪、懸棺、石牌、黃牛岩、天龍雲窟、情人泉、白果樹瀑布、古兵寨舉辦的筆會,寫了不少豆腐塊文章,以致調任勞動局長以後、退休以後也未間斷。還為金獅洞、車溪、懸棺、聯棚石門洞題寫了書法刻石作品。可以自豪的說,夷陵旅遊發展有我一份情感飽滿的微薄智力投入。

兩位湖北老領導為宜昌柑橘節題詞

兩屆柑橘節與文化體育建設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中國是柑橘主要原產地和生產大國。長江三峽及周邊地區是中國最早生產的中心地區之一,是柑橘傳播的重要節點,有文字記載的柑橘栽培歷史長達2400多年。

宜昌縣地處長江西陵峽兩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坐擁北緯30-31度,東經110-111度黃金坐標,是世界公認的優質柑橘神秘緯度帶,幾乎適宜所有柑橘品種生長。是世界柑橘的發源地之一和中國春秋戰國以來的柑橘主產區。

1907年,英國植物學家E.H.Wilson在當時屬東湖縣(民國改宜昌縣)的三游洞採集到一種翼葉特大的原始柑橘類型,並將其標本保存於美國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1913年美國植物學家W.T.Swingle將其定名為宜昌橙。

上世紀70年代宜昌縣柑橘專家王學炷踏遍西陵峽山山嶺嶺,對野生宜昌橙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得出結論:「芸香科的植物是在白堊紀前後出現的被子植物的又一新科植物……屬於芸香科柑橘屬中的宜昌橙」。

1954年,全縣第一個柑橘生產專業社――黃陵廟柑橘生產合作社建立。

1973年,成立湖北省宜昌縣柑橘科學研究所。

1975年,在宜昌縣建立了宜昌地區第一個罐頭廠,以生產柑橘罐頭為主,建設了獅子山柑橘場等一批鎮辦柑橘場。全國柑橘罐藏會在宜昌縣召開。

1981年,縣柑橘植保站建立,1985年被納入全國區域性柑橘病蟲測報中心。

1987年,宜昌縣開始大規模 「山地開發」,實行「三為主一帶動」,採取「農戶+龍頭企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模式,推動以柑橘為主的多種經營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

1990年,宜昌縣柑橘採摘面積近9萬畝(5842.5公頃),產量16743噸,均比大開發前翻番;但有於市場開拓滯後,知名度不高,普遍出現賣柑難,尤其是西部山區河谷地帶交通偏遠地區,大力柑橘爛在田裡。而且,可預計今後幾年會有更多園進入豐產期,採摘面積、產量還將大幅度增長。如何提高知名度,拓銷展售渠道,成為全縣上下鬱積在心的問題。

1991年初,縣委政研室開會研究農村問題,主任趙宗榮提出舉辦宜昌柑橘文化節,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廣邀商客媒體,促進柑桔銷售和引進聯合。大家七嘴八舌表示贊同,並形成基本思路。然後向縣委高書記匯報,高書記表示贊同,但需要思考一下,提交常委辦公會討論決定。很快,縣委常委會討論決定1991年10月在小溪塔舉辦第一屆柑橘文化節,並向地委匯報,得到批准和支持。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來縣視察期間,聽取匯報,欣然題寫了「中國宜昌柑橘節」。縣委縣政府聯合成立籌備領導小組,下設宣傳、接待、經貿三個籌備組。各項籌備工作籌備緊鑼密鼓展開。

我被抽調到宣傳組下的《三峽壩區宜昌縣》大型畫冊組擔任文字主創,負責資料徵集、文字起草、內容組織和初核。與縣文化館副官長席祖明,市文化館館長著名攝影家佘代科、李師傅一起負責畫冊編纂。並聘請縣高中肖老師擔任英語翻譯、陳斌負責簡繁轉換。經過兩個多月收集、采拍、編纂,發至深圳,由市文化館下海乾部袁在平負責聯絡印刷事宜。終於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宜昌縣第一本中英文對照大型彩色畫冊的編輯印刷,受到各界好評。

1991年10月初,第一屆中國宜昌柑橘文化節如期在平湖電影院門前小廣場開幕。一時間萬人空巷。過街橫幅、懸掛豎幅標語,彩車,宣傳畫廊,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柑橘攤點,布滿主要街道。廣場和主要街道萬頭攢動,三千隻和平鴿和上萬隻氣球騰空而起。中央電視台張京民、李修平現場主持播音,省地主要領導出席剪菜,著名歌唱家蔣大為等和本地歌舞演員同台獻藝,著名書畫家尹瘦石、林楷現場揮毫撥墨,中央省地各大媒體記者全程採訪報道。專場演出,專場新聞發布會,經貿洽談紛紛展開。取得顯著宣傳、社會、經濟效益。

1992年第二屆柑橘節籌備工作如期進行。我其先被抽調繼續負責第二屆畫冊的文字主創和內容組稿,與縣文化館館長席祖明一起承拍照、定片、精放、畫版等工作,聘請市文化館館長佘代科擔負指導,繼續發往深圳請市文化館下海乾部袁在平聯繫印刷。而後在縣委常委會上,由縣長陳華遠提議我與糧食局局長車孝志、糧食局辦公室小黃一道去深圳招商,獲得通過。我便籌借差旅費,坐縣糧食局長車孝志兒子車精華開的車,經宜都、常德、韶山、長沙、衡陽、郴州、廣州,一路跋涉,三天來到深圳。深圳市建委處長王德金是車局長親姨妹夫,也是我多年戰友,不僅為我們接風、送行,在深一切事務大多由他開車陪同,帶我們一行會見李國棟、周方德、劉花子等戰友,每周末還接我們到家改善生活。我們三人下榻四川飯店,由於差旅費報銷標準的限制和來自內陸經濟落後地區個人負擔能力的不足,我們承擔不起超標費,只能住最便宜的房間,吃最便宜的伙食。

1979年深圳建市,王德金和我團兩個連第一批調入支援地方建設。1982年基建誠工程兵建制撤銷,早期人員就地改制地方城建公司,王德金隨31支隊轉業二次來深,後考聘調入市建委任財務科長,後連任財務處、園林處、規劃處等處長。十多年來,深圳已成為全國旅遊觀光、考察學習、招商引資、產品推銷的首選之地,毫不誇張地說,是全國人民來深圳燒錢、打工、創業,使之成為資金窪地、人才高地、消費高地。正如俗語所說:「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多窮。」

一個多月時間,我們參觀學習,打聽消息,會面各類投資人。但是,活動的結果並不理想。一是深圳正處於高發展期、紅利收穫期,投資人不會輕易離開;二是宜昌縣在內陸縣城雖有環繞宜昌市、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三峽工程即將上馬等優勢,但宣傳不夠,多數人不知道;三是本次招商沒有相應的媒體投入,缺乏宣傳效應,全靠熟人引薦,而熟人並不在投資界,接觸的人員有限;四是全國無處不引資,無處不承諾優惠,競爭實為激烈,建設環境卻未必到位,成功率本來就低;五是投資詐騙防不勝防,我也親遇過投資騙子,如不加甄別,引進騙子比引進不到投資商更為可怕。最終,我們只帶回一位李姓投資聯絡人和一位黃姓港商。

在深期間,我們打聽到三峽煙廠準備引進電腦軟盤生產線,成立豪貝普合資經營公司生產電腦軟盤。了解內情的熟人認為電腦軟盤市場變化特快,即將被新產品代替,建議放棄該項目。我在每晚與縣委高書記通話時報告了這一情況。但煙廠項目引進組報告的情況更為具體詳細,我們的建議只是道聽途說,無法採信。豪貝普項目上馬後,被合資方騙取70萬美元設備引進款,引進的卻是廢棄設備,無法正常生產。後將合資方訴諸法庭,處罰了相關人員,《湖北日報》對此案有公開報道。

我們帶回的人在第二屆柑橘節恰談的事項落實也不如意。三峽煙廠委託李姓投資聯絡人通過深圳科委下屬科研所落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產品發布會,約定資金十萬元,預付定金三萬元。後深圳科委下屬科研所,表示人民大會堂檔期無法如約排上,只能順推。待檔期落實後,廠房覺得產品本身存在問題,經新任廠長舒一根和負責新產品研發的王副廠長確認,放棄召開發布會。這樣,預付的三萬元定金多次索要,也未退回。

這是我從軍隊到地方經歷的最失敗一次任務。錯拜書生為大將,力盡關山未解圍。為此我一直心抱愧意。

但縣委縣政府舉辦兩屆柑橘文化節的開創之功不可磨滅。打開了柑橘市場,拓展了銷售渠道,促進了柑橘產業化業態發展;整體改善了發展環境,實施了旅遊局長陳國夫主持的金獅洞柏油路面鋪設、城建局副局長楊進聲主持的城標廣場興建與夷興大道水泥路面鋪設、縣委辦公室主任彭明吉主持的金獅賓館望峽樓建設等一批工程;引進落實了一批經濟項目;整體提高了三峽壩區宜昌縣的知名度,振奮了發展信心。2013年夷陵區委區政府繼續啟動柑橘節,每年一屆,連續舉辦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宜昌(夷陵)柑橘節、夷陵柑橘採摘節。歷史最高年2014年銷售70萬噸,2016年銷售60萬噸。

我也親身經歷了宜昌縣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的艱難起步。縣委對文化體育建設也是高度重視的。宜昌縣因為後來定名「夷陵版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京和在漢展覽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表彰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發現並開始推介後來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故事家、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國家首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堡坪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的劉德芳,都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縣委書記高秉琔擔任過縣文工團指導員、文教局副局長、教育局長,當副縣長分管過全縣科教文衛事業,對文化體育事業高度熱愛也高度重視,擔任縣委書記後和縣委一班人商量將建設「文化名縣」納入發展戰略。只是當時文化體育事業投入少得可憐,縣級財政也只是「吃飯」財政,缺少建設能力。為加速事業發展,可謂費盡心機。文化館擴建改造是引進社會資金進行的,圖書館改造是爭取上級扶持與自籌相結合進行的,體育場、體育館是四圍商鋪集資和財政自籌、扣發全縣財政供養人員多年肉食補貼進行的。勒緊褲帶搞建設,雖然招來一些非議,產生一些遺留問題,但體育場、體育館建成之後,確實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後來不斷增加的離退休老人提供了活動場所,也為引進競賽體育表演創早了可能。我們一家人就曾在體育館觀看過全國武術散打競賽湖北賽區的競賽。華燈初上,從體育館門前路過,看到周圍老人自帶燈光、錄音機,興致勃勃地跳交誼舞、廣場舞,心裡不禁引起一種感動:能讓市民快樂,財政供養人員少領幾年肉食補貼也是值得的。

宜昌縣農民版畫(今夷陵版畫)進京進漢展覽

高秉琔、陳華遠、單永勝、高秉炎在物局負責的移民安置建房現場

三峽機遇與產業融合

上世紀90年代初至世紀末,正值三峽工程建設時期,宜昌縣自力更生,搶抓機遇,在突擊完成征地移民任務的同時,實施宜昌縣建設成「三峽經濟開放區經濟強縣、旅遊流通大縣、文化名縣和開放先進縣」的「四縣戰略」,迎難而上,適應市場,改革開放,加速農業產業化與工業規模化發展,加快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步伐。

宜昌縣是葛洲壩工程庫區和三峽工程壩、庫區,前後經歷兩次大移民。第一次是1970年,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建,宜昌縣城從宜昌市城區整體搬遷到小溪塔村,總共獲得不到100萬元的搬遷補償。葛洲壩淹沒區平善壩村漁民整村遷移到小溪塔新建漁業村。第二次是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興建三峽工程,宜昌縣位於三峽工程壩區和庫首,突擊移民先期展開。移民任務包括壩區紅線內施工區生活區、庫區一期蓄水淹沒區、二期蓄水淹沒區移民,三峽專用公路、採石場、輸變電等附屬工程移民。

宜昌縣成了三峽移民的探路先鋒。此時,國家尚未確定移民安置辦法,壩區移民安置也不歸國家移民局負責,而由三峽建設總公司負責。必須按時完成任務,保證如期開工和施工順利進行。為此,全區上下緊急動員,幹部群眾晝夜突擊。在移民安置規劃不詳、資金偏低、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率先拉開三峽大移民的序幕。「大壩建在宜昌縣,全縣上下做貢獻」成為當時最響亮的口號和作風要求。

宜昌縣三峽工程移民不同於庫區移民,外遷沒有接收單位,後靠容量十分有限,分散到鄉鎮安置基礎設施落後更加難以組織,縣委縣政府只能做出決定,除少量自願投親靠友和後靠安置的以外,大部分移民遷入縣城,通過縣城改造和工商業發展來解決長治久安的問題。有人說這是把火藥桶放到了自己身邊,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要有膽略的。當時的縣委書記高秉琔、縣長陳華遠一心撲在移民搬遷上,和普通幹部一樣日夜奮戰在移民安置的第一線,所有問題現場開會拍板。

縣長陳華遠作為移民安置的總執行人,與政府各部門一起為移民安置解決了各式各樣的難題,幾乎所有移民都找他提出和解決過問題,聲音嘶了,嗓子啞了,全身曬黑,嘴唇起泡,依然堅持在移民安置現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移民縣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他的事跡並被中組部確定為「全國百名人民好公僕」宣傳人選之一。1995年獲湖北省勤政廉政先進典型報告人並由省紀委攝製了專題片,同年還榮獲省社會治安優秀責任人的稱號。1997年調任宜昌地區三峽壩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市長助理。1997年10月30日胡錦濤同志視察宜昌時,為其題寫「永葆公僕本色,再創新的業績」贈言以勉勵。

上萬移民突擊搬遷,惜別家園,擠進縣城小溪塔的幾條荒崗與亂泥塘,住帳篷,蓋簡易房,啃快餐面,有工作能力的放下鋤頭進工廠,60歲以上的老人和兒童每人每月領取60元生活費,全縣共有1萬多戶4萬多人離別世代居住的家園,舍小家為大家,為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開工和持續進行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試想,占全縣農村人口十分一的4萬多移民在投親靠友外遷、就地後靠、進城安置以後,一覺醒來,再也看不到熟悉的家園,聽不到峽江的濤聲,聞不到江風的氣味,會是怎樣一種體驗。回不去了,永遠回不去了,曾經的一切只能在夢中回想。而且新的生活又使他們面臨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安置就業難,工作不適應,生活不適應;剛剛有了轉機,企業又因東南亞金融風暴紛紛停產倒閉,進廠安置移民又面臨失業、下崗、自謀職業安置。其間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

當然,三峽工程建設給宜昌縣帶來的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大量征地移民,四萬多人背離世代居住的家園,失去最寶貴的生產資料,放棄熟悉的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加大了就業安置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難度,犧牲巨大;另一方面,三峽工程也為壩、庫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宜昌縣得風氣之先,更新觀念,搶抓機遇,通過移民安置,接受對口支援和修復性工程建設,加速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蒸蒸日上。

1993年10月,縣委政研室主任趙宗榮、副主任易斌同期調離政研室,我接任縣委政研室主任,與副主任劉建農,正科級政研員張應隆、羅啟明,副科級政研員歐陽運森、張長青、傅益遠、宋俊雄、黃榮久、雷開香,科員李澤剛、陳勇,工作人員肖斌、馬靜、周元柱、盧方余等一起,繼續服務縣委決策。縣委書記高秉琔參加政研室送別會,對政研室成立以來的成績做了充分肯定,對調離和留任的主要人員做了中肯評價,勉勵大家在各自的崗位繼續為宜昌縣加速發展做貢獻。作為一縣之首,難得他對政研室下屬個個了如指掌,對每個人評價恰如其分,關切愛護之心濃厚。

1994年初,宜昌市委常委、縣委書記高秉琔調任宜昌市常務副市長,原地委副秘書長、秭歸縣委副書記李德炳接任書記。政研室依然由他主管,分管關機關的縣委副書記朱吉榮協管。通過調差研究,德炳書記決定承接縣委原有發展思路,突出「自力更生、搶抓機遇、拼搏進位、加快發展」,通過籌備召開新一屆黨代會,儘快吹響搶抓三峽機遇、打好三峽牌、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軍號。黨代會籌備工作由縣委副書記朱吉榮牽頭組織,成立了組織組、秘書組、會務組負責各項事宜。我被指定為秘書組副組長兼報告起草負責人,經研究討論,確定了「自力更生、搶抓機遇、拼搏進位,把宜昌縣建設成為三峽經濟開放區經濟強縣、旅遊流通大縣、文化名縣和開放先進縣」的報告主題,由我和劉建農、宋俊雄、黃榮久、何玲、林文彬等共同執筆完成。我作為政研室推選的代表參加了本次黨代會,當選為新一屆縣委委員。

在新一屆縣委領導下,縣委政研室圍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全面實施「建設四縣」戰略目標,研究縣域發展中的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開放性市場體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農村扶貧開發與開發與小康建設等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組織課題討論,提供決策方案,起草縣委文件和工作報告,並通過繼續辦好縣委縣政府機關刊物《西陵通訊》、政策研究刊物《調查與研究》推動縣委決策的貫徹與執行。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推進改革開放、搶抓機遇、加速發展研究,提出爭取和接受對口支援、引進項目、加速發展的思路、原則、作風、服務等措施與建議,供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決策;推進社會功能布局、經濟發展布局、正常發展與移民安置有機結合、促進支柱產業不斷壯大、社會功能逐步完善的思路、措施、政策等建議,供各級領導研究、把握;推進思想觀念轉變與作風轉變,提出適應與三峽工程建設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外地經驗,供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各級各部門幹部群眾參考;推進政研室自身工作方式變革,圍繞縣委中心工作和主要議題,提高優質高效的調研報告、思路建議、代擬文本,讓領導「放心用我,用我不會出問題」。

市場建設怎樣做好做大,一直是縣委縣鎮府謀求的項目。長江市場興建之初,我和歐陽運森參與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起草論證。我們提出的一條重要建議是:由國資公司與村辦公司合股興建,國資以國有土地使用權參股,在直接投資收回前,暫不參與分紅,以取得的稅收作為收益。這樣可以避免徵地負擔過重,減少融資困難。這一想法得到縣委常委會同意,項目操作成功,成為川東鄂西第一個批發市場。

縣委書記李德炳、縣長陳華遠為太平溪移民新鎮奠基

這一時期,全縣環境改善、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是工業園區為中心的思路基本成型。借移民搬遷的機遇,打破地域局限,與發達地區企業開展了多種方式的合作,招商引資,引進嫁接。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全國19個省市區和10個大中城市,開展全方位、多形式地對口支援和接受對口支援工作。10年中接受對口支援項目1614個,引進資金30餘億元,娃哈哈、匯源果汁、均瑤牛奶、森達、維維、雙匯、椰風等國內知名品牌落戶庫區。稻花香、鴉鵲嶺快餐面、上洋弘洋等一批本土企業茁壯成長。基本形成了以小溪塔、鄢家河為中心的小溪塔工業園,以壩區樂天溪、太平溪新鎮為中心的三峽移民工業園,以龍泉為中心的龍泉酒城,以鴉鵲嶺為中心的輕化食品工業園,以黃花為中心的建材工業園。

二是城鎮骨架進一步拓展。自力更生引資開發建設了長江市場第一二期工程,實施老城區改造工程,完成了蝦子溝街道擴寬改造和三峽專用高速公路至二小出口、長建市場出口建設,夷興大道延展到鄢家河,小鴉路完工通車,縣城「老城區、馮家灣、丁家壩、鄢家河、梅子埡」五大組團基本成型。夷陵區太平溪鎮、樂天溪鎮搬遷重建,三斗坪新鎮改造,壩庫區損毀道路、溝渠、通訊等基礎設施重建,面貌煥然一新,改善了壩庫區生產生活條件。鴉鵲嶺、龍泉自力更生擴大規模,增大了城鎮容量。

三是調整完善了城市和農村的社會功能。大量移民湧入,居住、就業、上學、就醫一系列社會問題考驗着這座新型的縣城。就地後靠安置也面臨土地調整、住宅建設、生產發展、服務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政府、社會、個人的一致努力,實施一大批民生工程、美化亮化綠化工程、社區服務工程,使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並通過解決大量社會問題,鍛煉了幹部群眾,提高了解決複雜問題能力。遷城移民融入城區社會,後靠移民安居樂業,城市和農村的社會功能得到進步和提高。

四是農村脫貧與小康建設持續加力。連續加大對口撫貧、對口扶持農村小康建設力度,加快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發展,推進多種經營產業化經營,實施「開發扶貧」、建設「橘都茶鄉」,扶持專業鄉鎮專業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推廣龍頭企業+基地+科技+示範戶+普通農戶的農村經營模式和科技傳播模式,為農村多種經營產業化和小康建設提供了經驗。

五是繼續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力度。扶持環壩集團旅遊公司做大做強三峽人家、黃牛岩景區,修編旅遊規劃,整合旅遊資源和旅遊品牌,利用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和兩壩一峽黃金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開啟鄉村旅遊,旅遊接待量逐年增長。

1994年縣域經濟躍居湖北省山區縣五強首位,從1995年開始至2000年,連續6年躋身湖北省經濟十強縣市行列。[1]

作者簡介

元辰,本名袁國新,夷陵區文藝家協會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