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群散去(董述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群散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群散去》中國當代作家董述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群散去

人群散去,蛙兒就唱起來了。山村的小溪中沒有青蛙,這裡生存的是那種全身長滿毒素的蛤蟆。夏季,它們便在河道中產卵,呼朋引伴相約而來,那長尾巴的小蝌蚪數不清,也有淘氣的頑童捕捉幾條裝進瓶子帶回家玩賞,但過不了幾日便死了,養不成蛙的,我親自試驗過了。因為小河離家門很近,我便常吃過飯躺在岸邊乘涼,聆聽蛙曲演奏。或高或低、或長或短、或近或遠、抑揚頓挫,別有另一番情趣。還有,河岔中滿是紅色泥塊,經河水浸泡後便成了紅色膠泥。我們一群小孩用它來製作工藝品。如捏成小狗、小貓、小雞、小鳥等各種動物和鳥類的模樣,相互比賽,競爭或賞玩,也是一種快樂的分享。我最喜歡捏麥罐,也叫蛙嘔子,因為吹出來的聲音而得名。這種工藝品的製作有些複雜:得先將膠泥拌勻稱,用一根小棍像擀麵皮一樣做成手掌大小的圓泥餅,然後用土塊削製成一個直徑約三厘米的圓球,再將圓球包裹進泥餅,用兩隻手掌心來回滾動,直到光滑的烏黑發亮。接着用小刀將泥球兩邊直線切開,輕輕取出土球,再將割開後的兩半合在一起,將傷口用細泥抹平恢復光滑。最後一道工序是打眼,輕輕用五毫米左右光滑的木棍,左右對稱,在圓球中間穿兩隻眼兒,另一隻穿在這兩隻的正中間,總共是三隻眼孔,就這樣一個惟妙惟肖的麥罐便做成了。可以拿到火上去烤,會更堅硬些,吹起來聲音更清脆響亮。用口對着中間的眼兒吹,兩邊兩隻眼兒用手指按住,彈動手指轉換不同音調,音律便不同。我喜歡在盛夏的傍晚,獨自一人靜坐岸邊吹自己製作的麥罐,因為岸邊有回音,仿佛能吹得更遠,更好聽,更重要的是,我想將滿腹的憂傷連同我的心聲一道,跟隨彎彎的小河,飄向遠方和天外。夏天屬於孩子們的樂趣是無窮的。另一半是大人們的,他們把河床上紅色的土擔了回來用心研製成粉末,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堆積。然後用結實光滑的榆木棍子鋪在平坦的場地上抽打。一棍挨着一棍劈下去,要用勁兒抽,劈好的膠泥里不允許有半顆土粒,都是那種膠性的細的發亮的純泥。這便是制泥罐的初步操作流程。然後用稍硬一些的黃土塊小心翼翼地削製成一個罐狀的土模子,根據大小隨意製作的。緊接着將劈好的膠泥包裹在模子上,掌握一定的厚度,等包裹了模子的全體後,一個罐子便初步做成了。為了是罐子表面光滑還要去打磨。當成形的罐子曬乾之後,再輕輕掏空罐子裡面的模型,清理乾淨後,一個逼真的罐子便展現於眼前了。在那貧窮的年代,人們極度缺乏罐罐,於是這些罐子便可用來盛裝糧食,麵粉等乾料。在艱苦的環境中,人們用智慧和雙手自己創製生活用品,同困難做鬥爭。用大人們最樸實的話說:「這條河好着呢,救了咱村人的命,沒有這條河,天爺又不下雨,一莊子人都就渴死了」。

冬季雪花撒滿了河床,河水便結成了冰。我和夥伴們也不閒着,常約着去溜冰。坐一塊小木板,從上游滑向下游,弄得滿身是泥,摔倒了又爬起來,笑聲飄蕩在河岔,飄過遠方。大人們用洋鎬拋開冰層,將冰塊裝進木頭架子車車廂,拉了回去。放進大鐵鍋之中,加幾把柴禾點燃加熱,融化成冰水做飯,飲牲畜,喝茶,用處多着呢。在那個乾旱的歲月里,我們的命運和小河緊緊聯繫在一起,那種情至今我都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字眼來形容!

近年來,農村振興的大軍開赴進村,村中修建起一條南北水泥硬化路,河道中架起了橋樑,我便再也沒有從小河中走過了。緊接着便有了自來水,網絡信號塔。退耕還林給大山穿上了綠袍。人們生活也日益趨向小康。在繁榮昌盛的今天,我總是將故鄉的小河時時記起,且記憶猶新。

別了,故鄉的小河,別了,那饑渴的歲月。缺水的日子早已過去,仿佛是一場夢境!西海固人民終於摘下了貧窮的帽子,在致富路上昂首挺胸地走來!

[1]

作者簡介

董述華,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