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仁和縣出現於北宋: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仁和升赤。
古代仁和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祐二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錢塘、仁和縣,轄錢塘、仁和、餘杭、富陽、臨安、新城、於潛、昌化8縣和海寧州(由原鹽官縣改建)。
明朱元璋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 (1376),改浙江行中書省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於省、府之間設道,杭州府隸浙江布政司杭嚴道。杭州府治錢塘、仁和,轄錢塘、仁和、餘杭、富陽、臨安、於潛、新城、昌化、海寧(洪武二年降海寧州為縣)9縣。[1]
近代仁和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自此,仁和地名消失。
現代仁和縣
對照杭州政區地圖,錢塘縣包括上城區(除南部沿江部分)、西湖區、拱墅區(兩塘河以西部分)、餘杭區的良渚鎮(兩塘河以西部分)、瓶窯鎮(老鎮區及以東部分)、五常街道,以及富陽市受降鎮東北部、東洲街道東部;仁和縣包括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兩塘河以東部分)、上城區(沿江一線)、餘杭區的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崇賢鎮、喬司鎮、運河鎮、塘棲鎮(除大運河以北部分地區)、仁和鎮、良渚鎮(兩塘河以東部分),以及海寧市許村鎮西南部部分地區,錢塘仁和兩縣縣城同在杭州城內。餘杭縣包括現餘杭區餘杭鎮、倉前鎮、閒林鎮、徑山鎮、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中泰鄉、瓶窯鎮(老鎮區以西部分),餘杭縣縣城在餘杭鎮。
2001年8月,在撤鄉並鎮中,將原雲會、獐山、東塘三鄉合併改稱仁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