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郭進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今天立冬》是中國當代作家郭進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今天立冬
今天是農曆九月廿五,是立冬的時節。
立冬,冬三月之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着冬季的開始。立冬時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生活的興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自此開始,萬物開始休養生息,靜待春的到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對「立冬」的描述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水始終。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孝經緯》曰:「斗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左河水《立冬》詩云:「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作冬藏。」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也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神靈禱告,祈求上天賜豐年。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同時百姓在立冬這一天也會休息,在這天殺雞宰羊,犒賞一家人的辛苦,期盼來年獲得好收成。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我們老家鰲頭一帶就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此時,在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在秦嶺淮河以北附近地區,冷空氣頻繁出現,降溫成為這個時節的常態。東北和西北地區,這個時候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了,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這裡早在立冬到來之前就已經入冬了。而西北地區秋季的紅黃景象還未完全褪去,但雪花已經飄落了。而南方地區,從立冬至小雪期間,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即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在南方初冬時節一般不會很冷,但隨着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也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
立冬習俗: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一來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過餃子」;二來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意指秋冬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有些地方要吃倭瓜餃子,夏天買的倭瓜經存放後做餃子餡,味道既與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蘸醋加爛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在吉林,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滿族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羊肉: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那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便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掃疥」
過去立冬,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為「掃疥」,以求治癒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舂「交冬糍」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裡。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着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蔔。(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的由來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冬這個字在漢文的意思里極為絕妙,一是它與凍同音,人們聽到冬聲,即會聯想到凜冽的北風和寒冷的霜雪;二是它為無絲可傍身禦寒的終字,意為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人們一年可收成或勞累的時間也應該結束了,是收藏、補冬和養精蓄銳等待來春的時候了。
立冬的習俗
一、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二、賀冬亦稱「拜冬」
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三、冬泳
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於一體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愛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處已為人們所熟知,特別是在當前「文明病」流行情況下,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疏鬆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陸上其他體育項目強烈。
立冬吃什麼食物
吃甘蔗
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喝草根湯
閩中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
吃糍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羊肉
是立冬進補的標配食物,適當食用羊肉可促進血液循環並使人體暖和,具有補腎益氣,滋陰養血,補虛氣等功效。
白蘿蔔
是立冬後最佳補水食物,有生津止渴,清熱降火等功效,其中的維生素C及鋅可預防肌膚老化,並預防凍瘡。
黑木耳
可促進身體產熱並有效的滋補養生,木耳可對抗血小板的聚集並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常食可防止血栓的生成並預防動脈粥硬化。
板栗
溫度逐漸下降,人體血液循環速度也逐漸減緩,抵抗力差或胃部不適者,最適合吃板栗,具有健脾養胃 ,延緩衰老,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功效。
蓮藕
是年老體虛者最為理想的立冬進補食物,生吃蓮藕具有清熱潤肺的功效,熟吃蓮藕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
冬,終也,萬物收藏,人體需順天地之勢潛藏陽氣。養神: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陽潛陰蓄。養氣:避免劇烈活動,防止陽氣隨汗而泄。養精:節制房事,閉藏腎關。心養:心靜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躁動與激昂。食養:多吃種子類食物,以五穀豆類為主。 立冬之後,天氣寒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調養要遵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攝入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蔔、大白菜、桂圓等。
小時候,每年的立冬後,母親總是會對我說,天冷了,要多加衣服,不許賴床,要按時吃飯,要照顧好自己。
時至今天,秋天終於不復存在。天開始逐漸的變冷,一年也接近於尾聲,而那句熟悉的話我卻再也沒有等來。
天氣似乎也變的很詭異,總是灰朦朦的,讓人很難猜測它究竟在想些什麼。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黑森林裡,人們劃地為牢,把自己緊緊地鎖在那一個個像火柴盒一樣的小方格里。現在的我猶如一隻疲倦的蝴蝶,在這個饑寒交迫的冬天卻無法找到一
這個冬天,註定無人問津。冷暖自知。歲月的流逝加上分隔兩地的寂寞,曾經的記憶,如今只是空中樓閣,在反覆無常的變化之中又能留住多少本真?遠去的問候開始讓曾經彼此熟悉的臉旁變的陌生,丟掉的戒指也依舊無法留住曾經的海誓山盟。
小時候,在鄉下,童稚的心從不會因為天氣患得患失,日子雖然貧窮,但內心卻無憂無慮。這個季節,糧食大部分已經歸倉了,踩着晚秋入冬的晨露去拾荒就是我們周末最好的功課。穿行在衰敗的高粱地里,掐取遺落的高粱穗;追逐在東倒西歪的玉米地里,撿拾落下的玉米;低頭行進在收割後的豆地里,尋覓散落的顆粒……
然而,我們最期待的還是這樣一場及時的冷雨。冷雨過後的田野可以為我們提供牙祭。這於當下的孩子來說可能是無聊, 我的老家鰲頭,土壤近於沙性,雨過後的半空面向下扣在地里,讓拾荒的大人們空一次歡喜。
雨後的紅薯地也別樣熱鬧,一些被泥包裹的紅薯也會被雨水洗刷出來。摩擦摩擦泥土,用牙齒啃去帶土的紅皮,那冰涼中的甜脆立刻充盈在口裡。一時尋不見也別惱,深藏在土裡,耐不住寂寞的紅薯會在頭頂生芽,你只需要去尋找隆起的土包或拱破土的嫩芽保管你會有收穫。紅薯壟溝的些許鬚根你也千萬不能放過,因為紅薯是泛愛主義者,只要忘記了給它翻秧,它就會在枝節上鑽出氣生根,扎入泥土處處留情。我們管這樣的紅薯叫「白薯兒子」,它的長相總是疙疙瘩瘩的,味道也多是水水的,和「原生子」大不相同。
這時節的秋山也是我們喜歡去的。且不說收穫後落在草叢中的核桃、栗子;也不說殘存枝頭的紅棗、蘋果;還不說笑傲荊枝的紅果、酸棗;單是高掛枝頭的柿子就能滿足我們的味蕾。對於硬硬澀澀的柿子,我們會把它們集中處理,或是放在家的後房身兒,讓它自然除澀,到了春節就可以吃帶冰碴的天然冰激凌。或是把它的硬皮整體削剝,只留下蒂部處的皮當托,晾曬在牆頭、屋檐,讓它自然風乾成柿餅。對於已經紅透了,軟透了的,卻依舊掛在枝頭的,我們自有一番辦法。將一段硬鐵絲彎成一個圓,再將用一塊破布縫製的布口袋縫在鐵圈上,最後再將鐵圈固定在一根長長的木杆上,工具就做成了。只要將口袋嘴對準熟透的柿子,套進口袋,稍一用力,柿子整個就滾落到袋裡。撕去薄皮,用雙唇吮吸,涼涼的、甜甜的吃到肚裡,那叫一個甜爽。
夜雨生涼,更何況立冬時節的冷雨。但我們是不會挨凍的,因為有母親。 母親總會在秋風乍起的時候為我們備好禦寒的衣物。那種昏黃油燈下,密密縫補的場景我終記一生。那時沒有什麼秋褲,更別提當下輕薄保暖的保暖內衣。母親給我們預備的叫夾褲,其實就是將兩條破褲子縫合在一起。記得我曾因一條對當下喜歡穿乞丐服的年輕人來說超時尚、超酷的夾褲和母親跳塔(耍無賴),死活不穿。只因為母親將我膝蓋處磨破的洞精心的縫成兩個黑色的圓,像兩隻圓圓的眼睛。我自認為會丟人現眼,一睹氣,竟以明天不上學了要挾母親。
那個雨夜,昏黃的油燈下,母親又幫我補上了一塊方形的補丁。天到這般季節,母親又會將我們的夾褲拆開,在裡面絮上一層薄薄的棉花,便於我們行動,更不至於讓我們挨凍。
歲月啊,竟這般從我的身上軋過。感慨時光的淒雨之夜,內心卻並不悲傷。茶水已涼,暗香仍在蕩漾。
今天就是立冬了,黎明又破曉在東方。生活的煙火氣在冬天更加濃烈,鄉下的村民,把秋天收穫的農作物,在冬天存儲起來。北方地區,由於天氣寒冷,地面的溫度要比地下的溫度低,於是有着智慧的古人,便會挖個菜窯,白菜,蘿蔔,土豆,紅薯等等,放在菜窯里。也就有了「立冬挖菜窯」的諺語。
冬天說起吃了,我們當地的特色小吃牛肉麵,是要配着酒吃的。牛肉麵上一層紅紅的牛油,吃一口香辣的牛肉麵,再喝上一口酒,那份享受,妙不可言。自古以來,居住在大地上的人們,就有着自己的生活情趣。酒不僅與牛肉麵相配,還會有聰明人開了一家蒸菜館,幾個蒸菜,幾碗白酒,生活的味道瀰漫開來。冬天裡,我們會與三五知己,相邀在小酒館裡坐坐。巷弄里的生活,其實是最接地氣的,最具有煙火味道的。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冬,四時盡也。」到了冬天,小動物們都在洞穴里不出來,植物也生長得特別緩慢。仿佛一切都靜止了,世界是安靜的,郊外的村莊,方圓幾里都難碰到一個人。人們貓在家裡,烤火取暖。
立冬這天,我摸摸了路邊的土地,抓一把土放在手心,是冰涼的。我是刻意想要在土裡感受立冬的氣息。冬天來了,大地開始變涼,路邊的草木一片枯黃。古人有:「草木枯黃,伐薪為炭。」記得小時候的炭火盆,是冬天最好的防寒工具。一家老少圍着炭火盆而坐,講講話,做做針線活,聽聽故事。兒時的炭火盆,承載着兒童時代所有對冬天最溫暖的回憶。在炭火盆里,埋個小紅薯,放一顆玉米粒,或者丟一粒花生,屋子裡飄着食物的香,讓整個冬天都不寂寞。
「北吃餃子南吃蔥,銅鍋羊肉好過冬。」餃子,羊肉,在冬天的美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讀着銅鍋羊肉,就想起了發明火鍋的慈禧太后。愛品美食的慈禧,冬天裡菜一上桌就涼了,她便命御膳房的廚師們,弄來一個小火盆,上面放上小鍋,一邊加熱一邊品嘗,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後來經過修改加工,才有了燉着羊肉的炭火銅鍋。
到了冬天,最喜歡的還是紅泥小火爐,煮酒或者泡茶,冬天的情趣就在那慢火小燉的熬製中,散發出悠閒的時光味道。是該慢下來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順應着四時的周期,冬天的秘密就在於藏。
李白寫下《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那個「繡口一出,便是半個盛唐」的詩人,是離不開酒的,才有了後來李白醉酒詩百篇的流傳。想那李白,在立冬之日,連筆墨都凍住了,新詩也懶得寫了,只想着在一爐炭火旁,溫着美酒,把時日過得鬆散灑脫。從遠古的盛唐,回到現實的窗外。立冬這天,太陽只是晃了一下,一整天就是陰沉着臉。是不樂意離開秋天嗎,還是和冬天初接觸有着陌生的羞怯。無論是高興還是不樂意,冬天它明明白白來到了人間。
活着人,用心生活。對死去的人,也不忘惦念。古人們是懷着深厚情感,過着日常生活的。到了立冬,不僅是在人間燉着羊肉,吃着餃子,也會為逝去的親人送些衣物,以避寒意。就有了「送寒衣節」。
民間傳說,送寒衣節,是源於孟姜女哭長城。傳說孟姜女和丈夫結婚不久,丈夫被抓去修築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為丈夫趕做棉衣,千里迢迢,歷盡千辛,為丈夫送寒衣。誰知,丈夫卻累死在了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哀號呼喊。終於,孟姜女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儘管只是個民間傳說,也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能夠感天動地。活在俗世,能夠體驗到真情所在,亦是不枉來人間一趟。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更應該多給予別人溫暖。
一歲終一歲始。立冬既是終結,也是開始。此時,山茶凝霜正可人,金盞花開芳香襲人。再點燃小火爐,溫一壺桂花釀,讀一段詩詞雅賦,念起往來,酒入肚腸,想起舊遊與新好,知交無需厚言,該是一種屬於冬日的美好了吧。
天地有蕭瑟,人心卻會一直溫熱。心藏一份暖意,日月就柔軟了起來。放下該放下的,拿起該拿起的,百姓家平常的日子,也能夠過得有滋有味。
立冬,冬天開始了,萬物收藏。冬天裡藏着些什麼呢,原來冬天裡藏着來年春的消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