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任之恭 | |
---|---|
出生 |
山西省沁源縣 | 1906年10月2日
逝世 | 1995年11月19日 | (89歲)
教育程度 | 清華大學 |
職業 | 物理學家 |
任之恭(1906年10月2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於山西省沁源縣,物理學家。
曾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山東大學、北京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擔任教職並進行實驗研究工作。
1906年10月2日,任之恭出生於偏僻的沁源河西村。自幼他聰穎好學。
6歲入私塾讀書,11歲入沁源縣小學讀書。
13歲便離開家鄉赴省城太原,報名參加清華學校的入學初考。但那年清華只從太原招收一名學生,他雖考取了第二名,亦不能進入清華,遂又參加了省立一中的考試,初錄取為舊制中等科第20班的學生。他雖然只在省立一中讀了一年書,便於第二年考入清華,但一中嚴格的校風校紀,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清華讀書時的任之恭,潛心於學業,成績一直是「三級班」中的尖子。不僅如此,他對「五四」學生運動也倍加關心。據他的回憶錄說,當年僅14歲的他「還記得1920年北京街頭的遊行示威,散發傳單」,「當北京政府屈服於壓力承認學生要求時,群情歡騰。」他認為「五四運動有其更深遠的影響——就是民主與科學在中國的興起」。 [1] 1926年3月18日,也就是任之恭將結束在清華學習的那一年,他參加了北京上萬學生的總罷課,抗議強人軍閥段祺瑞。192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同年赴美留學。
1926年任之恭從清華畢業後,選擇了赴美國劍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專業繼續深造的道路。此後的6年中,他先後在劍橋麻省理工學院、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獲得電機工程學士、無線電通訊碩士、物理學哲學博士等學位,並任教於哈佛大學和赴德國各大學訪問考察。 [2] 1928年獲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學士學位。
1929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無線電碩士學位。
1931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哲學博士學位。
1930~1933年先後任哈佛大學物理學助教、講師。
1933年夏之後,任教授帶着滿腹經倫轉道法國、意大利返回祖國,受聘於山東大學,任物理學教授,在物理系教授近代物理學、光的電磁理論和初等量子論。第二年受聘於清華大學,為物理學和電機工程學教授。
1933年回國後,任山東大學物理學教授,
1934~1937年任清華大學物理學兼無線電學教授,
1937年以後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和電機工程教授。
1946年出國研究。
1955年留居美國。
1946~1950年任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客座教授。
1952~1973年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基礎研究中心副主任。
1966年起還是該校客座威廉·帕森斯化學物理學教授。
1978年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任教授與陶葆檉新婚燕爾,雙雙逃難長沙,在湖南長沙臨時大學任教。不久赴雲南,在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學和電機工程學教授和清華無線電研究所所長。一直到抗戰勝利後舉家遷居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霍布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從事微波波譜研究,一直到1974年辭去應用物理研究室中心副主任職務並退休。
退休後的任教授,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多次往返兩國之間。在中國的幾所大學教授科學技術方面的課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做着貢獻。還在他青少年時代的母校「太原五中」,設立了「任之恭獎學金基金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