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務型教學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任務型教學法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任務型教學法

行 業: 教育

應用學科: 外語教學

產生時間: 20世紀80年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1]

基本概念

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

方法介紹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也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

產生

任務型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所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

優點

其優點是:

1. 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3.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4.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5. 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6. 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應變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7.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於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基本要素

(一)目標。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一樣,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說,它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指向。如前所述,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如在「案件偵破」任務中,其非教學目的便是根據不斷增加的線索進行討論推理,直到最後找出罪犯。但設計任務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則可能是通過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感受語言,增強語言意識,提高交際能力,並在交際過程中應用諸如表示假設、因果關係,或「肯定」「可能」「也許」等目的語表達形式。作為促進學習的教學任務,教師更多地關注它的教學目的。

(二)內容。任務的這一要素可簡單地表達為「做什麼」。任何一個任務都需賦予它實質性的內容,任務的內容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需要履行的具體的行為和活動。

(三)程序。指學習者在履行某一任務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怎樣做」。它包括任務序列中某一任務所處的位置、先後次序、時間分配等。

(四)輸入材料。所謂輸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偵破」任務,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張紙條上的一系列線索,任務就從第一條線索的推理和討論開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結論時,依次增加線索,直到真相大白。輸入材料可以是語言的,如新聞報道、旅遊指南、產品使用說明、天氣預報等;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如一疊照片、圖表、漫畫、交通地圖、列車時刻表等。儘管有些課堂任務並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據這樣的輸入材料,但在任務設計中,通常提倡準備和提供這樣的材料,使任務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與教學結合。

(五)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任務並非都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任務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務都會暗含或反映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特點。教師既可以是任務的參與者,也可以是任務的監控者和指導者。在任務設計中,設計者也可考慮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明確的角色定位,促進任務更順利有效地進行。

(六)情景。任務的情景要素指任務所產生和執行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包括語言交際的語境,同時也涉及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任務設計中,應儘量使情景接近於真實,以提高學生對語言和語境之間關係的意識。

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屬於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注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着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基本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此原則是指在任務設計中,任務所使用的輸入材料應來源於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以及具體活動應儘量貼近真實生活。當然,「真實」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任務設計的真實性原則也不完全反對非真實語言材料出現在課堂任務中,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要儘量創造真實或接近於真實的環境,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能得到有效的應用。

(二)形式/功能原則。傳統語言練習的最大不足之處便是語言脫離語境脫離功能,學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語言形式,但不能以這些形式得體地表達意義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則就是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將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係明確化,讓學習者在任務履行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係,以及語言與語境的關係,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

(三)連貫性原則。這一原則涉及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係,以及任務在課堂上的實施步驟和程序,即怎樣使設計的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達到教學上和邏輯上的連貫與流暢。任務型教學並非指一堂課中穿插了一兩個活動,也並不指一系列活動在課堂上毫無關聯的堆積。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學通過一組或一系列的任務履行來完成或達到教學目標。在任務型教學中,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一個任務的若干子任務應是相互關聯、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或目標指向,同時在內容上相互銜接。

(四)可操作性原則。在任務設計中,應考慮到它在課堂環境中的可操作性問題,應儘量避免那些環節過多、程序過於複雜的課堂任務。必要時,要為學生提供任務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實用性原則。任務的設計不能僅注重形式,而不考慮它的效果。課堂任務總是服務於教學的。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避免為任務而設計任務。任務設計者要儘可能為學生的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互動和交流的機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六)趣味性原則。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之一便是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因此,在任務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考慮任務的趣味性。機械的、反覆重複的任務類型可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因而任務的形式應多樣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務的趣味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之外,還可來自多個方面,如多人的參與、多向的交流和互動,任務履行中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後的興奮感、成就感等。

本質

任務與傳統的「練習」(exercise)或通常意義上的「活動」(activity)究竟有什麼樣的本質差別呢?首先,任務具有目的性。這裡的「目的」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學目的,二是任務設計者所期望任務參與者達到的教學目的,而練習通常只具有教學目的。其二,任務通常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而練習總是產生語言性結果。比如,根據所聽天氣預報的信息,決定怎樣安排野炊;或根據火車和汽車時刻表,選擇哪幾趟車能方便準時地趕到某地開會,任務完成後所得到的結果是非語言性的,而課堂練習,如用短語造句、用介詞填空等,其結果總是語言性的。第三,任務具有開放性,也就是說,任務的履行並非有一套預定的模式或途徑,或者會達到統一的結果,完成任務的途徑,包括應用的語言是可選擇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務具有交際性或互動性。任務通常是集體性和合作性活動,任務的履行通常以交際或互動的方式進行,這種互動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輸入材料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互動。

相關視頻

Feltone談任務型教學法與其他學習法的的結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