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麗莎白·科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麗莎白·科騰(英語:Elizabeth Cotton,1842年12月9日-1922年3月8日),於1842年出生於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州,嫁給英國海軍元帥詹姆斯·霍浦爵士,因此獲得「夫人」頭銜。她在1913年移民美國,1922年死於英國,基督教新教教徒。

在羅馬帝國[1]的動盪時期,許多人在各種新宗教中尋求慰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它享有特殊地位,這位歸信基督的信徒在君士坦丁堡[2]建立了羅馬帝國的新都。

簡介

霍浦夫人是一位狂熱的傳教士,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次布道中,她講了達爾文臨終向她懺悔的故事。她宣稱達爾文表示要重新考慮進化論。基督教教會對此如獲至寶,請她撰文發表。這篇她與達爾文的「晤談紀要」,於1915年發表於美國的一份基督教刊物上,此時距達爾文逝世已有33年之久。達爾文的兒女們當時就拒絕霍浦夫人的不實言論,而歷史學家們也不屑於這種不實造謠騙人的行為。

傳教士

亦作宣教師或宣教士(英語:Missionary),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雖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傳教士,一般傳教士這個詞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實際上佛教是最早大規模傳教的宗教,沿着絲綢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語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遠方傳教的人,漢語也譯作宣教士,而Preacher一詞則指在人群中進行講道的傳道人。

視頻

伊麗莎白·科騰 相關視頻

埃及總統為中東最大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揭幕
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區別,一次讓您聽個明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