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索寓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臘的一系列寓言,相傳由伊索創作,再由後人集結成書。也有人認為並無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託其名將一些民間故事結集成書。《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對歐洲的寓言文學影響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詩》即以《伊索寓言》為主要素材。

《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成為世界上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

思想

《伊索寓言》裡面的角色大多是擬人化的動物,它們用人的方式來表現行為舉止,作者藉以形象化地說出某種思想、道德觀或生活經驗,使讀者從中得到教育。這些故事有的教導人們要正直、勤勉;有的告誡人不要驕傲、不要說謊;也有的說明辦事要按照規律,量力而為;還有不少反映了強者雖然兇殘但卻常被弱者戰勝以及各種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內含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諷刺懦弱、懶惰,讚美勇敢鬥爭,教人如何處事,辨別是非好壞。

反響

錢鍾書以諷刺的手法,指「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1]。」,實則借題發揮,借古諷今,有問題的不是《伊索寓言》而是世道人心。錢舉「螞蟻蟋蟀的故事」為例,蟋蟀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在挨餓,活該!」,錢以為這樣的結論有問題。錢又引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狸烏鴉嘴裡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

《伊索寓言》在中國

利瑪竇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啟筆錄,1608年)引用過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國最早的《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由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口授、教友張賡筆錄的《況義》(「況」就是「比喻」的意思),該書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巴黎國立圖書館有藏。

1837年,廣州一家教會出版了英漢對照的《伊索寓言》,名為《意拾蒙引》,譯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不知何故一度遭禁,但於1840年重印。這個版本附有漢字的羅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國人學習中文之用。 1860年代,香港英華書院曾經翻譯此書,名為《漢譯伊蘇普譚》,將伊索的(Aísôpos)翻譯成伊索普,譚即故事集。1876年原書經日本翻刻,在東京出版。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這個書名的是林紓[2],他的版本於1902年出版,由嚴璩(嚴復的長子)口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翻譯了幾個從古希臘語直接譯出的《伊索寓言》漢譯本:周作人(周啟明)獨力完成的譯本、羅念生等多人合作的譯本。

視頻

伊索寓言 相關視頻

睡前故事《伊索寓言》金斧頭與銀斧頭
睡前故事 伊索寓言 獅子與老鼠

參考文獻

  1. 錢鍾書散文《讀(伊索寓言)》,瑞文網,2017-8-2
  2. 《伊索寓言》譯本比較閱讀,中國作家網,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