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貝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貝母 |
中文名稱:伊貝母 別 稱:貝母、天山貝母、新疆貝母 門綱: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 科目:百合科、百合目 種屬:伊貝母種、貝母屬 界、植物界 |
伊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伊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或新疆貝母FritillariawalujewiiRegel的鱗莖。具有清肺,化痰,散結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粘胸悶,勞嗽咯血,瘰癧,癰腫。[1]
形態特徵
伊貝母: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5-3.5cm,鱗片上端延伸為長的膜質物,鱗莖皮較厚。
葉通常散生,有時近對生或近輪生;葉片從下向上由狹卵形至披針形,長7-12cm,寬2-3.5cm,先端不捲曲。
花1-4朵,淡黃色,內有暗紅色斑點,每花有1-3枚葉狀苞片,先端不捲曲;花被片6,匙狀長圓形,長3-4cm,寬1.2-1.6cm,淡黃色,蜜腺窩在背面明顯突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葯近基着生,花絲無乳突;柱頭裂片長約2mm。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300-1780m的林下或草坡上。
喜濕潤涼爽氣候,耐寒,怕高溫,鱗莖在-10℃不受凍害,適宜生長溫度為5-20℃。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種植為最好。
分布地域
分布於新疆西北部伊寧、綏定、霍城一帶。
繁殖方式
用鱗莖和種子繁殖。主要用鱗莖繁殖。
栽培技術
1、鱗莖繁殖:每個鱗莖是由2-3個鱗片構成,把鱗片分開,每個鱗片作為1個繁殖實體種植,在畦內按行距20cm開溝,溝深依種莖大小而定,株距5-10cm。
2、種子繁殖:秋播在8-9月,種子不需處理,翌年春出苗。春播種子需拌濕沙層積處理,於翌年3月播種,條播,按行距15-20cm,開溝深0.5-1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蓋薄層細土,稍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病蟲防治
灰霉病,高溫高濕季節發生,為害葉部,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每隔10d1次,連續3-4次。
藥用價值
伊貝母:鱗莖呈卵圓形、扁球形或卵狀圓錐形,高0.8-1.8cm,直徑1-2.3cm。表面淡黃色或類白色,稍粗糙,有時可見黃棕色斑點或斑塊,外層兩枚鱗葉心臟形或新月形,肥厚,近等大或一片較大,抱合,頂端稍尖,少有開裂。質稍松而脆,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苦。
鱗莖含西貝素,西貝素3β-D-葡萄糖甙,貝母辛鹼,西貝素N-氧化物,環貝母鹼,3-葡萄糖基-11-去氧芥芬胺,西貝母鹼,伊貝辛,11-去氧-6-氧代-5α,6-二氫芥芬胺。全草含伊貝鹼甙。
1、降壓作用:伊貝母所含的西貝素對麻醉犬能擴張外周血管而呈明顯降壓作用。
2、解痙作用:對豚鼠離體迴腸、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犬小腸均有明顯鬆弛作用。其解痙作用類似罌粟鹼,能對抗氯化乙酰膽鹼、二磷酸組胺和氯化鋇引起的痙攣。
西貝素大鼠LD50為90mg/kg,其鹽酸鹽50mg/kg對大鼠長期給藥有肝損害現象。
清肺,化痰,散結。
肺熱咳嗽,痰粘胸悶,勞嗽咯血,瘰癧,癰腫。
內服:煎湯,3-9g。
反烏頭。
鱗片繁殖2-3年收穫,種子繁殖3-4年收穫。6月份以後莖葉枯萎時,將鱗莖挖出,曬乾或烘乾。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取出,潤軟。切薄片。乾燥。篩去灰屑。
5~7月間採挖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