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漢語詞語,拼音是fú àn,意思是趴在桌子上(讀書,寫字,寫作)。[1]
[]
|
出處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一:「子由以面伏案,不忍讀也。」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世貞晝夜伏案,奮筆疾書,日書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程晉芳》:「責戶剝啄之聲不絕於耳,而君伏案著書,若無事者然。」
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我以為伏案還未功深的朋友,現在正不必埋頭來哼線裝書。」
解釋
趴在桌子上(讀書,寫字,寫作)。
俯伏在桌子上。
指坐在桌旁,雙手趴在桌面上。多形容勤奮讀書或寫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