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家堡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堡教堂屬於蒼南靈溪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堂點的建立始於1937年,歷史悠久,但是人數比較少。初期都是信徒家庭聚會。我們都住在家堡村,信仰正派,信徒品德表現良好,充分發揮光鹽作用。以後信徒人數增加,解放前夕,有30多人。文革期間,聚會沒有停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宗教政策重新貫徹落實,1986年,經批准建造家堡會堂,信徒增多到127人。改革開放,山區農民進城日漸增多,其中信徒也不少,本地新相信的也在增加,原建會堂太小,無法容納,經批准原地拆建,1996年,五間三層的新會堂建成了。占地面積262.3平方米,建築面積370平方米。信徒已受浸的151人,慕道友89人,合計240人。駐堂牧師梁亦恩(1991.12.30按立),長老梁亦愛(1988.3.5按立)。堂務主任梁亦望,副主任梁亦恩等。

我們堅信在神的帶領下,家堡教會今後必更蒙神的祝福,深願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使教會成為金燈台,光照四面八方。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2.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