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計確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會計確認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會計確認是指會計數據進入會計系統時確定如何進行記錄的過程,即將某一會計事項作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或利潤等會計要素正式加以記錄和列入報表的過程。

會計確認是要明確某一經濟業務涉及哪個會計要素的問題。某一會計事項一旦被確認,就要同時以文字和數據加以記錄,其金額包括在報表總計中。

會計確認解決的問題

會計確認要解決的問題有:應否確認,何時確認以及如何確認。

首先,對發生的經濟業務,應辨認其是否為會計要素,應予在會計帳簿中正式加以記錄;其次,對應予進行會計記錄的經濟業務,要確定其是屬於哪一會計要素,如何在會計帳簿中加以分類記錄。其次,編制報表時的確認,主要解決應為經濟管理和報表使用者提供哪些會計核算指標問題,確認已記錄和貯存在會計帳簿中的會計數據哪些應列示在報表的具體項目中。最後,進行會計確認。必須以會計確認的標準為依據。會計確認的標準是指會計核算的特定規範要求。

會計核算的特定規範主要有:會計假設、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企業財務通則、企業財務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規等。只有符合這些會計核算特定規範要求的,會計才予確認。

會計確認的標準

會計確認標準是指會計系統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所應具有的特徵。確認一個項目和有關的信息,應符合四個基本的確認標準即: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

1、可定義性(definition)——符合某一要素的定義(定性)。

2、可計量性(measurability)——具有可靠的計量屬性並能客觀地加以計量(定量)。

3、相關性(relevance)——實質性地影響決策行為,導致「決策差異」。

4、可靠性(reliability)——如實反映經濟活動,並且可驗證和不偏不倚。

會計確認的內容

從對會計信息的處理過程來看,會計確認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環節。(也有觀點認為,會計確認可分為初始確認、後續確認和終止確認,但這種觀點側重的是從會計確認對象的角度進行劃分)初始確認是指在一項交易或事項發生之後,明確其所涉及的會計要素,編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然後登記相關會計賬簿,對其所涉及的會計要素變動以文字和貨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過程。

初始確認是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正式的會計記錄的行為,關注的是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是否應該被記錄,應在何時、以多少金額、通過哪些會計要素在會計賬簿中予以記錄的問題。

從會計賬簿的會計信息到財務報告信息,是財務會計加工信息的第二階段,也就是會計的再確認。再確認的主要任務是編制和分析財務報表。再確認有四個特點:第一,他的數據來自於日常的記錄;第二,對會計要素的表述即用數字,也用文字;第三,把賬簿記錄轉化為報表的要素,有一個挑選、分類、匯總的加工過程。第四,在財務報表中的表述,資產負債表示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

會計確認的應用

會計的確認幾乎涉及到會計整個加工處理程序,但辨認能否及何時輸入會計信息系統的確認即初次確認是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決定在會計報表上正式予以揭示的信息。

會計確認憑證審核,在方法上一般是根據會計信息系統的要求,通過審核經濟數據所代表的經濟活動來進行的。第一次會計確認是從憑證的審核開始,而以編製成記賬憑證為結束。

會計確認可具體化為填制和審核憑證,某項經濟業務發生以後,要根據原始憑證確認為某個會計要素及對應的會計科目,據此編制記賬憑證。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載明了經濟活動的內容、時間、數額以及應作為何種要素而記入什麼賬戶,會計確認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憑證的審核。

憑證審核,包括了對憑證外表形式的審核,譬如憑證本身是否真實、合法、準確和完整等等;也包括對憑證實質方面的檢查譬如是否違反有關的法規和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等等。由此可見,會計具有監督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反饋控制的作用,同會計確認這一程序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