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伯特蘭羅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伯特蘭羅素
原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出生 (1872-05-18)1872年5月18日
英國蒙茅斯郡特雷勒克
逝世 1970年2月2日(1970-02-02)(97歲)
職業 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
知名於 創立分析哲學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知名作品西方哲學史
哲學問題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 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1]

主要貢獻

政治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羅素堅持個人的基本自由不應受到侵犯。

他認為,實踐中的個人學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個人除了經過應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應接受處罰;另一方面,應當有一個範圍,在這中間個人的活動不受政府控制。這個範圍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還包括經濟上的經營自由。

羅素承認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意見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國家安全為先決條件。至於經濟上的經營自由,羅素是在一定範圍內贊成的,他反對經濟權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國家手裡(斯大林模式)還是集中在卡特爾手裡(帝國主義),同時,他希望對私人財產的所有和使用實行嚴格的限制。

他不是不同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自己的成果這一原則,但他認為繼承財產是沒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賴繼承的財產這種罕見的情況下,他也反對大企業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正是由於羅素的主張對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他早期的兩部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分別於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

在這些書中,羅素提倡一種基爾特社會主義,這種體系有一個要求,即工人管理工業,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他還把「國家權力過大」看作「現代世界不幸的根源」。

社會重建原則》是羅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傳和平而撰寫的政治理論著作。他在該書中企圖創立一種政治哲學,以提供一種比較好的政治模型。

在《自由之路》中,羅素則綱要似地論述了他所主張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制度。他相信「這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建議,而且是一種能得到自由的制度,但又沒有在完全無政府主義政體下所最可怕的經常訴諸暴力的現象」。[2]


哲學

作為一位哲學家,羅素的思想大致經歷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主要貢獻在數理邏輯方面,由此出發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使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邏輯學

作為一位邏輯學家,羅素在數學邏輯方面具有巨大的貢獻,他和懷特海共同寫就了《數學原理》一書,被公認為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他所主張的邏輯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學歷史的發展。

歷史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忽視歷史問題和歷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

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

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繫》,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圖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哲學思想和發展,其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作者的歷史眼光不亞於作者的哲學見解。

該書出版後很快成為西方讀書界的暢銷書,確立了羅素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正是被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學道路。[3]

經濟

在《悠閒頌》(1935)中,羅素比凱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總是一味讚揚節儉反對消費的傳統經濟學家挑戰。他寫道:「只要一個人把他的收入用於消費,那麼他也就是把麵包送到別人嘴裡。

......從這個觀點來看,真正的惡棍乃是節儉的人。」他認為「節儉這可惡的罪行」是能夠導致失業的。

羅素說,如果節儉者使用手裡的錢,哪怕是用於飲酒,賭博或者拿來請客招待朋友,那都是極好的事。

那些經濟學教授們,把羅素的這一觀點輕率地說成是一位偏離本行的哲學家所犯的可笑錯誤,對之根本不予理睬。而自凱恩斯的《利息、就業和貨幣通論》(1936)發表後,這個觀點已經成為眾所公認的經濟學說的一部分。

教育

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他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願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

他主張的教育方法,應「減少很快的講授而多事於討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內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

對於教師來說,「不僅不應當要求教師發表千篇一律的意見,而且要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教師各抒己見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

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使人輕信的教育。他指出,這樣的教育,「經過一個時期很快就會引導到思想的腐朽」。

此外,他認為青年人的性教育在教育中起着極大的作用。他指出:「在青年人性問題上所採取的傳統做法會使人變得愚蠢、虛偽和膽怯,而且還會使相當多的人患精神病或類似的疾病。

性的好奇心與其他各種好奇心一樣,一旦得到滿足,很快就會消失。

因此,防止青年人為性問題所糾纏的最好辦法,就是儘量按其所求,告訴他們關於性的一切事情。」關於教育,他於1926年著了《論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一書。

但是,羅素未能為他們的孩子找到一所符合他理論的學校,於是他着手創辦了一所學校,招收了20多個孩子。這個學校以進步路線為指導,而不是以放任自流為指導。

但由於吸收的兒童中有問題的太多,而且未能做到自由與權威的平衡,學校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 [4]

文學

羅素同時也是個文學家,雖然他直到80歲才開始創作小說。1952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x小姐科西嘉歷險記》,之後又相繼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 《近郊的撒旦》、《顯要人物的惡夢》,它們是用寓言形式寫成的。

羅素的散文在英國文學中也享譽甚高。

獲獎記錄

榮譽類
▪ 1955 銀梨獎 (獲獎)
▪ 1950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人物評價

羅素的哲學具體地體現了諾貝爾先生創立這個獎(諾貝爾文學獎)的初衷,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兩個人不但都接受懷疑論,而且都懷有烏托邦理想,並且由於對當前世局的共同憂慮而共同強調人類行為的理性化。[5] 羅素在歷史上的地位應該說是由於他的哲學著作,特別是他在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贏得的。[6]

文獻來源

  1. 羅素簡書
  2. 不想拿諾貝爾文學獎的數學家不是好哲人趣歷史
  3. 愛因斯坦:伯特蘭·羅素和哲學思想2018-09-22 ]搜狐網2018-09-22
  4. 伯特蘭羅素的名言
  5. (瑞典文學院評)
  6. (英國哲學家艾耶爾評)